劉煥安 張榮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綠化美化、農林建設、鄉鎮環境整治等工程建設快速推進,綠化苗木得到快速發展,并已成為合肥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之一。青桐是安徽省鄉土樹種,且作為巢湖市市樹,在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城市的綠化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該文對青桐栽培技術進行了總結,以期在更大范圍推廣。
關鍵詞:青桐;栽培;研究
中圖分類號 S792.3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3-0054-02
青桐為中國原產樹種,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該樹種適應性強,適宜在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濕潤、土層深厚、地面排水良好地區栽培。筆者在巢湖市蘇灣苗圃從立地條件選擇、苗木定植、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試驗研究,比較了青桐各項生長指標,總結出適宜的水肥管理及修剪技術,通過規范關鍵技術,減少生產實踐最常見的因水肥及修剪把控不合理造成的死亡,以解決生產實踐中水肥把控不佳的問題。
1 造林地選擇
1.1 光照條件 適宜在光照充足的地塊栽植。
1.2 地形條件 適宜于坡度在25°以下的平原及丘崗地成片栽植。
1.3 土壤條件 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透水性強的砂質壤土為宜,pH值6.0~8.0。
2 造林
2.1 苗木要求 宜選擇苗高2.0m以上、地徑3.0cm以上、根系發達的2年生苗木。
2.2 栽植
2.2.1 整地挖穴 秋冬季除雜整地。整地方式以帶狀整地為主,保留林地地被物;定植穴直徑40~50cm,深度30~35cm為宜。對“四旁”可大穴整地。
2.2.2 水保措施 不同坡度條件下的水保措施各不相同:坡度<15°,沿水平等高線每隔6~10m開挖1條30cm左右寬的攔水溝,大雨時可減低流速,水滲入土中,增加土壤濕度,防止水土流失;坡度15°~20°,墾帶為內側低、外緣高的水平階梯,墾帶內側挖深寬各20cm左右的竹節溝,以利蓄水防旱和防止水土流失;坡度20°~25°或者脆弱生態立地,只在造林穴1~2㎡內進行土壤墾作,其它地方只砍不挖。
2.2.3 基肥 穴內施用腐熟有機肥,每穴施用20~35kg,并拌入磷肥0.2~0.3kg。
2.2.4 栽植密度 株行距4m×5m為宜。
2.2.5 根系修剪 土球苗、裸根苗的起苗和根系修剪技術,裸根苗起苗前5~7d灌透水1次,使苗木充分吸收水分,起苗時應保持根系完整,起苗后宜苗根蘸泥漿。移栽的苗木必須對土球進行包裝,防止根部水分散失和土球破損。起苗挖至側根時,如遇1.5cm以下側根,可用鐵锨直接鏟斷,1.5cm以上的用修枝剪剪成下為馬蹄形的開口,不要用工具鏟或鐵锨鏟,以防土球散裂。切口要求齊茬平滑,不劈不裂,以利于苗在栽植后根部愈合和生長新根。
2.2.6 植苗
2.2.6.1 裸根苗植苗 扶正苗木,把握合適的栽植深度,栽培過程邊填土邊踏實,保證根系舒展向下,不發生盤根、翹根現象,且苗根不能與基肥直接接觸。栽植后及時澆足定根水。
2.2.6.2 土球苗植苗 土球入穴后先在土球底部四周墊少量土,將土球固定,保證樹干直立,然后剪開并取出包裝材料,向穴中填入表士,填至一半時,將穴四周夯實,再繼續用土填滿穴并夯實,夯實過程中切忌將土球砸碎。栽植后及時澆足定根水。
2.2.7 栽后覆蓋 植苗后用地膜覆蓋于根際,并在地膜上覆蓋厚1~2cm土壤;或在苗木根際四周,放置一些稻草等覆蓋物并壓上厚1cm土壤。
2.3 間作 早期可進行作物套種間作,應避免間作攀緣或高稈類植物。
2.4 施肥 造林后每年于4—5月追施1次速效肥,秋冬季再追施1次有機肥。
2.5 水分管理
2.5.1 灌溉 持續高溫干旱時,需及時灌溉。
2.5.2 排水 雨后及時排除積水。
2.6 中耕除草 未間作的幼林,于5—6月和8—9月各除雜灌1次。
2.7 修枝 城市行道樹3m以下的側枝需修剪。
3 病蟲害防治
以營林技術控制為基礎,提倡生物防治為主;病蟲害嚴重時,可使用化學防治。
3.1 主要病害
3.1.1 青桐藻斑病 主要癥狀: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黃褐色針頭狀的小圓點或“十”字形的斑點,后呈放射狀向四周擴展蔓延,變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灰綠色至綠褐色病斑。病斑表面有細條紋狀的毛氈狀物,邊緣不整齊,表面平滑,病斑顏色因寄主種類而異,有的呈暗褐色,有的呈灰白色等。
化學防治措施:早春或晚秋發病初期,用適宜的銅素殺菌劑的0.25%懸浮液,加配一些擴散劑或濕潤劑,充分噴射青桐莖干。1年最少噴藥2次,第1次在4月的下旬,第2次在5月的中下旬。需要這樣連續處理2~3年,才能保證徹底防治病害。
3.1.2 白絹病 主要癥狀:表現為根莖部皮層腐爛,植株凋萎死亡。病部著生有白色菌絲層,在潮濕環境下,菌絲體上會形成菜牙狀的小菌核,菌核初生為白色,后轉變為黃褐色或深褐色。
化學防治措施:在發病初期可用絹遁稀釋800~1000倍或豐洽根保600~800倍或用1%硫酸銅液澆灌病株根部或用25%可濕性粉劑50g,加水50kg,澆灌病株根部;也可每hm2用20%廣譜內吸性殺菌劑750mL,加水750kg,每隔10d左右噴1次。
3.1.3 猝倒病 主要癥狀:此病侵染青桐根部,苗木立枯型癥狀表現為苗木莖部已經木質化,病菌侵染后,引起根部腐爛,枝條組織被破壞造成苗木死亡但不倒伏。幼苗猝倒型癥狀表現為幼苗剛出土后,未木質化,病原菌侵入根莖部,被侵染處變褐色,出現水漬狀腐爛,苗木迅速倒下。
化學防治措施:預防方案:38%廣譜型殺菌劑30mL兌水15kg,進行灌根,7~10d灌1次,連灌2次。發病中前期:噴施41%苯氨基嘧啶類殺菌劑800~1000倍液;或38%廣譜型殺菌劑25mL兌水15kg,進行灌根,7d灌1次,連灌2~3次。若病原菌同時為害地上部分,應在根部灌藥的同時,地上部分同時進行噴霧,每7d用藥1次,噴霧時,每15kg水加38%廣譜型殺菌劑50mL+40mL植物營養素。發病中后期:在灌根或噴霧時,可噴施41%苯氨基嘧啶類殺菌劑800~1000倍液;38%廣譜型殺菌劑50mL+內吸性殺菌劑15g。
3.2 主要蟲害
3.2.1 青桐木虱 危害情況:是青桐的主要害蟲。青桐木虱以若蟲、成蟲在青桐葉背或幼嫩枝干上吸食樹液,破壞疏導組織,尤以幼樹容易受害,嚴重時導致整株葉片發黃,頂梢枯萎。若蟲分泌的白色棉絮狀蠟質物,將葉面氣孔堵塞,影響葉部正常的呼吸和光合作用,使葉面呈現蒼白萎縮癥狀,起風時,白色蠟絲隨風飄揚,形如飛霧,絮狀飄落,有一股臭味,且很難清洗。
化學防治措施:5月中下旬,可噴灑2.5%煙堿類殺蟲劑1000倍液或1.8%農用殺蟲劑2500~3000倍液。
3.2.2 棉大卷葉螟 危害情況:幼蟲卷葉成圓筒狀,藏身其中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嚴重的吃光全部葉片。
化學防治措施:幼蟲發生期,噴40%廣譜性內吸殺蟲1500倍液或5%煙堿類撒殺蟲劑2000~3000倍液或25%苯甲酰脲類殺蟲劑3000~4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
3.2.3 大青葉蟬 危害情況:以成蟲和若蟲刺吸寄主植物枝梢、莖葉的汁液危害。成蟲秋末產卵時,用鋸狀產卵刺破枝條表皮呈月牙狀翹起,將6~12粒卵產在其中,卵粒排列整齊,表面呈腎形凸起。成蟲密度大時,枝條遍體鱗傷,經冬季低溫和春季刮風,易導致抽條,嚴重時可致幼樹死亡。
化學防治措施:可在10月上旬雌成蟲轉移至樹上產卵時,及時噴藥防治,7~10天1次,連噴2~3次,藥劑有45%~48%(質量分數,后同)廣譜有機磷殺蟲劑1200~1500倍,20%擬除蟲菊酯殺蟲劑2000倍液,10%農業殺蟲劑2000倍或90%有機磷殺蟲劑等。
3.2.4 山西品粉蚧 危害情況:山西品粉蚧以雌成蟲和若蟲寄生在接近地面的根孽處、枝條上、枝條分杈處、葉片正面葉脈兩側,刺吸汁液并分泌蜜露,使葉片表面形成一層油污,被害植株輕者葉片萎蔫,重者引起葉片脫落,嚴重危害時可造成大片植株死亡。一般1個枝條上有6~7頭雌成蟲就會導致葉片萎蔫。該蟲在植株上不同位置分布有較大差異,在植株上主要分布在地面以上的枝條上,其次是根莖上,葉片分布最少。
化學防治措施:藥物防治時抓住第1代粉蚧孵化盛期,選用藥劑40%二硫代磷酸酯類殺蟲劑1500倍液、40%非內吸性廣譜殺蟲1000倍液,10%煙堿類殺蟲劑。若蟲盛發期用10%煙堿類超高效殺蟲劑1000~1500倍液噴施或1.8%農用殺蟲劑1500~2500倍液等進行噴霧,可有效控制該蟲發生危害。
(責編:王慧晴)
作者簡介:劉煥安(1975—),安徽含山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林業技術推廣、林木種苗和資源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