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皖南三黃雞的原產地,經過40余年的發展,宣城市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家禽繁育基地和重要的禽肉生產供應基地。家禽業是宣城市產業規模大、鏈條完整、技術先進、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優勢產業,每年有近70%的禽產品銷往長三角地區,上海近50%的冰鮮雞出自宣城市。近年來,宣城市依托豐富的林木、果園、茶園等資源,運用“林-禽-草”種養結合模式,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家禽產業再上新臺階。該文介紹了宣城市家禽產業發展現狀及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情況,以供參考。
關鍵詞:家禽;產業園;建設;宣城市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3-0062-02
1 宣城市家禽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宣城市立足山場、丘陵等獨特的資源稟賦條件,認真貫徹《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了《關于促進家禽產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依托豐富的林木、果園、茶園等資源,運用“林-禽-草”種養結合模式,大力發展生態養殖,家禽產業再上新臺階。
1.1 初步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的產業格局 宣城市按照“優勢產品區域化、大宗產品優質化、產品生產標準化”要求,積極推動家禽產業集聚發展。近年來,宣城市以家禽產業為主導,以規模化養殖基地為基礎,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引領,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平臺,積極引導現代生產要素向產業園集聚,打造產業集群,實現家禽產業規模和層次的轉型升級。2019年,宣城市有家禽產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9家。
1.2 特色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宣城市宣州區是全國首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區,經過不斷地探索創新,宣城市已形成“合作社+基地/家庭農場+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深度融合發展模式,真正實現利益共享。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生產基地為依托,以產加銷一體化為紐帶,內聯農戶,外聯市場,通過開展公司化運作和管理,將勞動、資本、土地、技術、信息、管理服務等要素緊密結合,有效地實現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服務基地和開拓市場,發展形成了集種苗、飼料、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熟食、副產品綜合利用、物流、旅游觀光和電商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積極帶動周邊廣大農戶進行家禽養殖。
1.3 綠色生產成效顯著,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宣城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實施品牌糧食戰略工程,不斷加大優質糧食品種、新型肥料、綠色農藥、節水灌溉等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采用“一場一策”、臺賬管理等方式,積極探索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效模式,穩步推進大型畜禽養殖場資源化利用“清零行動”,2019年底,全市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6.19%;通過利用省民生工程“三品一標”專項補助和宣城市現代農業獎補資金,共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95個。
1.4 利益聯結機制日益完善,帶動農民增收能力明顯增強 宣城市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型經營主體,通過以合作社為紐帶構建龍頭企業、農民、其他營主體之間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以華衛、木子為代表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搭建完善的合作社組織、專業的理團隊、標準化的孵化場、現代化的飼料廠、設備先進的擴繁場自動化程度高的屠宰場“六大”資源平臺,采用統一標準化雞建設、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社會化服務、一品牌銷售、統一收益分配“六大”統一方法,系統解決了養場戶技術服務、市場銷售、生產資金、社會化服務、養殖技術科研應用“六大”難題,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戶)”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持續穩定帶動農民增收。
2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情況
2.1 園區范圍及規模 宣城市宣州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宣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11年獲批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2017年獲批宣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18年轉型升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以及寒亭鎮、孫埠鎮、楊柳鎮、黃渡鄉、向陽辦事處和金壩辦事處等6個鄉鎮(辦事處)整合創建,并以宣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為主體,成立了安徽省宣城市宣城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負責園區運行。安徽宣城市宣城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位于宣城市境內318國道以南區域,西區東至青弋江大道,南鄰周王鎮行政邊界,西接宣城市西部行政邊界,北到318國道;東區東達宣城市東部行政邊界,南臨水東鎮,西至宣寧路與新田鎮西部行政邊界,北接318國道和麻姑山。園區范圍涉及宣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宣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以及寒亭鎮、孫埠鎮、楊柳鎮、黃渡鄉、向陽和金壩等6個鄉鎮(辦事處)37個行政村,總人口21.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9.4萬人。2019年,規劃區主導產業產值66.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10.5億元,第二產業產值51.3億元,第三產業產值5億元。三產結構比為15.7∶76.8∶7.5。園區內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32元,比全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出30%。
2.2 園區發展現狀 自2011年創成全省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以來,通過整合農業綜合開發、產業扶貧、特色產業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各類項目資金以及中央、省市相關項目,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宣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集家禽地方品種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健康養殖(種禽、苗禽、肉禽)、禽產品與綠色食品加工、飼料加工、羽絨等副產品綜合利用于一體的現代禽產業,初步建成了以禽業為主導、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園區建設思路清晰,發展方向明確,科技、項目、人才等要素高度集聚,家禽產業標準化養殖加工技術的集成創新與示范功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功能、創業孵化功能等主體功能突出,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三黃雞繁育基地和重要的苗禽供種中心及禽肉生產供應基地。2019年,產業園主導產業產值66.8億元,占園區總產值的76.4%。產業園入駐入家禽產業相關企業63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33家。建有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5家,家庭農場15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8家,其中國家級農民專業示范合作社2家,參加合作社的養殖戶達到85%以上,逐漸形成了集種禽、苗禽、蛋禽、肉禽、禽產品加工、休閑食品加工、飼料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物流商貿、電子商務于一體的家禽產業集群。產業園創新創業成效凸顯,宣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獲科技部備案通過,是宣城市大學生村官創業富民實踐培訓基地,園區與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合作基地,宣杭食品等6家農業小微創業團隊已入駐園區,成功承辦2019宣城市農業農村創業大賽;2個項目被列為宣城市科技計劃,大學生創業團隊猴頭菇育種技術攻關與循環農業模式創新成功。
2.3 園區發展定位
2.3.1 打造長三角城市群家禽種業創新高地 以皖江禽產業研究院,華衛禽業、華棟禽業祖代雞擴繁中心,木子農牧宣州雞保種中心、安徽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家禽產業特色試驗站等創新推廣服務平臺為依托,推進產業園家禽種業研發的政產學研深度合作,針對薄弱領域引入國內外先進研發機構,大力扶持建設“宣州雞”原種場、祖代場,打造國字號育種企業,大力培育繁推一體的現代家禽種業企業,全面開展家禽新品種培育、專門化品系選育和配套系篩選,家禽育種工程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引領長三角城市群家禽養殖業轉型升級,將園區建設成為長三角城市群家禽種業創新高地。
2.3.2 打造長三角城市群家禽產業集群集聚高地 緊扣家禽特色主導產業,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集群”發展路徑。聚焦重點區域、重點環節,引進一批滬蘇浙知名食品加工企業,打造具有國內影響力的家禽企業品牌,推動生產、加工、流通、科技、服務等一體化發展,做長做深禽業關聯產業,促進產業深度融合,延長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打造集種禽、苗禽、蛋禽、肉禽、禽產品加工、飼料加工、羽絨副產品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于一體的產業集群,爭取打造百億級家禽產業集群,建成集種質資源創新、技術集成示范、標準化養殖、精深加工、副產物加工與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倉儲保鮮、電商物流、休閑文旅于一體的長三角城市群家禽全產業鏈新樣板,將園區打造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禽業產業集群基地高地。
2.3.3 打造長三角城市群家禽產業轉型升級綠色高質量發展樣板區 圍繞打造“生產+加工+科技”的健康禽業產業集群,以綠色發展和三產融合發展為重點,著力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進”,加強山水林田湖統籌保護,全面推進種禽養殖場及規模養殖基地的污染防治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創新完善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第三方專業化處理模式,建設提升產業園禽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推廣“林-禽-草”種養結合模式,建立完善全域種養生態循環體系,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按照種養業配套、生產過程清潔、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優質安全的要求,探索構建產品生態圈、企業生態圈和產業生態圈三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打造全產業鏈。加快構建以健康禽產業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以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實現質量興農、效益興農、競爭力提升,逐步把園區打造成皖江地區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樣板區。
(責編:張宏民)
作者簡介:黃盛林(1989—),男,安徽宣州人,農藝師,從事農業產業發展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