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稻縱卷葉螟是水稻上的一種重要遷飛性害蟲,在我國水稻生產上普遍發生,分布廣泛。該文結合生產實踐,簡述了稻縱卷葉螟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及為害癥狀,并提出了防控稻縱卷葉螟的農業、化學及生物防治技術,以期為稻縱卷葉螟綜合防控提供參考。
關鍵詞:稻縱卷葉螟;生活習性;為害癥狀;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112+.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3-0073-02
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又名刮青蟲、白葉蟲、苞葉蟲,屬于鱗翅目螟蛾科,是我國水稻的“兩遷”害蟲之一;其寄主廣泛,主要為害水稻,還可為害大麥、小麥、甘蔗、玉米、高粱、粟等作物,及稗、雀稗、狗尾草、茅草、蘆葦等雜草。受害水稻的葉片被卷成筒狀,上表皮及葉肉被取食,影響水稻的正常生長,導致減產。稻縱卷葉螟在水稻上可發生多代,我國南方稻田1年可多次發生,以幼蟲或蛹越冬。
1 生活習性及為害癥狀
1.1 形態特征 稻縱卷葉螟成蟲體長8~9mm,翅展約16mm,身體黃褐色,前后翅外緣有黑褐色寬邊,前緣褐色,前有3條黑褐色條紋,中間1條較短;后翅有2條黑褐色條紋。卵長橢圓形,體長1mm,寬0.5mm,扁平狀,中部隆起,初呈白色,后轉淡黃色。幼蟲體黃綠色、綠色,前胸背板前緣具兩黑點。蛹長7~10mm,黃褐色,圓筒形,末端較尖削,有臀刺8根[1,2]。
1.2 生活習性 稻縱卷葉螟成蟲喜濕、聚集、綠蔭,有趨光性,在適宜的溫濕度下產卵量大,喜食花蜜及蚜蟲的“蜜露”。羽化后1~2d交配、3~7d產卵,卵多集中在中、上部葉片,單雌產卵平均100粒。濕度大的條件適宜低齡幼蟲生長。幼蟲從2齡開始結小蟲苞為害,一生食葉約5~6片[1]。溫暖、濕度大有利于發生,廣東省稻田溫濕度適宜,可在水稻上發生6~8代。稻縱卷葉螟第1代多數為害較輕,高峰期多發生在8—9月。8月份廣東省晚稻陸續進入分蘗盛期,嫩綠稻株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的發生,近年來偏重發生時幼蟲量呈增加趨勢。
1.3 為害癥狀 初孵幼蟲鉆入心葉中取食葉肉,使稻葉上出現針尖大小的透明點;2齡幼蟲開始在稻葉尖或葉上部吐絲結小蟲苞取食葉肉為害,葉片上形成透明條狀帶;3齡幼蟲轉苞為害,幼蟲吐絲將葉片邊緣縱卷成筒狀,在蟲苞內取食葉肉,影響水稻生長;4~5齡幼蟲食量大增,嚴重影響作物產量[1,2]。
2 防控技術
2.1 農業防治 稻縱卷葉螟的發生與害蟲抗藥程度、氣候條件、栽種的水稻品種及生育期以及田間管理等密切相關。氮肥施用過多,導致稻株生長過旺、葉片肥綠,田間濕度大、空氣流通不暢,則稻縱卷葉螟發生重;水稻抽穗期和分蘗期發生重,乳熟期發生輕。因此,農業防治稻縱卷葉螟,需優選抗蟲品種;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防止稻株徒長;加強肥水管理,害蟲孵化期間防止田間濕度過大,害蟲化蛹期進行稻田灌水以殺死蟲蛹;及時收獲早稻,晾曬稻草。
2.2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要適時進行,噴藥時避開雨天,一季稻不宜超過2次。水稻抽穗期及分蘗期稻葉嫩綠,是防治關鍵期;因害蟲抗藥程度不同,可適當提前施藥,害蟲盛孵期是施藥最佳時期,常用農藥有甲維·茚蟲威、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甲維·蘇云菌等。應選擇低毒農藥或生物源農藥,并時常更換,避免害蟲抗藥性增強[2]。另外,于居龍等[3]研究發現,利用氯蟲苯甲酰胺處理水稻種子可長效控制稻縱卷葉螟的發生,減少田間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次數,避免農藥噴霧防治過程中由于藥劑用量大、施藥頻率高所導致的害蟲抗藥性增強和環境污染問題。
2.3 生物防治 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問題、農藥殘留和農作物病蟲害抗藥性問題日益突出,人們更加注重保護環境,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更多地選擇應用生物防治技術。首先要保護自然天敵,利用自然界的天敵生物,如稻田蜘蛛、瓢蟲、青蛙等防治稻縱卷葉螟;也可釋放寄生蜂防治,如卵寄生蜂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n Ashmead)等;其他天敵還有卵寄生蜂螟黃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幼蟲期寄生蜂螟甲腹繭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螟黃足絨繭蜂(Apanteles flavipes Cameron)、稻縱卷葉螟絨繭蜂(Apanteles cypris Nixon)、螟蛉絨繭蜂(Apanteles ruficrus Haliday)、稻縱卷葉螟黑折脈繭蜂(Cardiochiles philippinensis Szepligeti)、稻縱卷葉螟黃臉姬蜂(Chorinaeus facialis Chao)、稻縱卷葉螟紅腹姬蜂(Eriborus vulgaris Morley)、黃眶離緣姬蜂(Trathala flavoorbitalis Cameron),幼蟲—蛹跨期寄生蜂無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 excarinata Gahan)等[1,4-5],既可防治稻縱卷葉螟等農業害蟲,也有利于田間有益生物數量的增加。其次是應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如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6-8]等。陸秋生等[6]研究了蘇云金桿菌等生物農藥和幾種化學農藥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16000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和14%甲維·茚蟲威懸浮劑對稻縱卷葉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黃海兵[7]研究表明,微生物殺蟲劑30億PIB/mL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SC對稻縱卷葉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對水稻生長安全。在稻縱卷葉螟卵孵盛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每667m2用30億PIB/mL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SC 40~50mL為宜。謝原利等[8]研究了30億PIB/mL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稻螟赤眼蜂組合使用對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30億PIB/mL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50mL/667m2采取無人機噴霧,期間放蜂3次,對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防效較好,具有低毒、無殘留、不易產生抗藥性等優點,且有利于田間天敵增殖,增強稻田自然控害能力。此外,徐善忠等[9]對水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性信息素交配干擾技術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昆蟲性信息素交配干擾法對水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具有較好的迷向效果,與常規化學防治相比,可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具有較好的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根,榮元周.稻縱卷葉螟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9(16):112,114.
[2]倪合兵.稻縱卷葉螟的發生規律與綠色防控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23):79-80.
[3]于居龍,張國,繆康,等.種子處理防治稻縱卷葉螟藥劑篩選及效果[J].植物保護,2020,46(1):270-275.
[4]盧中健,王風良,沈田輝,等.江蘇沿海地區人工釋放赤眼蜂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試驗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02-03):100,115.
[5]劉歡,鐘玉琪,侯茂林.湘桂走廊單雙季稻混栽稻田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及其天敵的種群動態[J].環境昆蟲學報,2019,41(1):1-8.
[6]陸秋生,陳桂華,顧士光,等.蘇云金桿菌等多種藥劑對稻縱卷葉螟的田間藥效比較[J].上海農業科技,2020(4):123-124.
[7]黃海兵,關洪丹.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SC防治稻縱卷葉螟田間藥效試驗[J].上海農業科技,2020(3):105,136.
[8]謝原利,萬利,寧云華,等.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應用初報[J].湖北植保,2019(6):29-30,32.
[9]徐善忠,肖明徽,韋趙海,等.性信息素交配干擾技術在水稻害蟲防治中的應用[J].中國植保導刊,2019,39(8):48-51.
(責編:徐世紅)
作者簡介:張雅娟(1981—),女,河北遷西人,碩士,從事植檢工作。? 收稿日期: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