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玉芳
疫情期間,中小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凸顯,如情緒不穩定、焦慮等負面情緒增強,難以適應規律的家庭和校園生活,封閉自己,拒絕與人交往,產生自我否定、自我懷疑、學習動力不強甚至厭學等情緒。家校共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家校合作共育更具有必要性、緊迫性。
一、后疫情時代家校合作的重點: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目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厭學狀況嚴重、缺乏自信、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抗挫折能力差、網絡成癮問題普遍、不善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等方面。
學生表現出來的這些心理問題與什么有關?一部分是與疫情本身有關的,長期居家,就可能出現拖延、偷懶、懈怠、厭學、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現象,心理學稱之為“假期綜合征”。當然,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完全是由疫情造成的,除了疫情之外,還與季節、學生本身的心理品質、家庭原有矛盾等因素有關,其中,家庭特別是親子沖突是很重要的因素。
比如,親子沖突是導致疫情期間很多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根源,但是這些問題并不是到了疫情期間才完全顯現的。疫情導致親子關系的兩極化,有些父母在疫情期間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親子關系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也有一些家庭親子關系原來就不太好,家長又不會陪伴孩子,疫情期間的親子沖突產生了進一步的激化。
中小學生在疫情期間或者復學前后,心理問題的頻發是各種因素疊加造成的。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家校共育,就不能從根本上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一個人在海里游泳,救生員可以在其溺水時進行救助,看護員可以盡量避免其落水或溺水,教練員可以教其學會游泳避免危險。從救生員到看護員再到教練員,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走過的歷程,就是從治病到預防再到發展的過程。
因此,家校共育的重點是促進人的心理健康,讓每個人擁有更加積極、陽光的心理。比如,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品質?人的大腦具有可塑性,自信經歷或者成功體驗的積累,讓我們的大腦變成了一個自信的大腦,而失敗經歷或者消極體驗的積累,讓我們的大腦變成一個不自信的大腦。因此,自信來自學生的每一節課、每一天的校園生活、每一天家庭生活中“成功”的體驗和積累。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學校和家長應該達成共識,密切關注學生每天成功和失敗的經歷,例如,如何被評價、表揚的方式、是否被懲罰、有沒有無條件地被接納、是否允許挑戰自我等關鍵要素,這樣才能在日常體驗和積累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品質。
二、家校共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難點分析
1.難點一:學校和家長要統一認識,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作為育人重點任務,并從學生心理發展需求出發安排學生的生活與學習
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和手機是學校和家長都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疫情后更要面對的一個心理健康問題。要破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學生為什么會沉迷于網絡游戲和手機,心理學有大量的研究總結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與手機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學生的生活太過單調。學生會說:“不玩手機我干什么?”如果很多家長只是一味地沒收手機,而沒有給學生安排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的話,學生真的只能玩手機。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在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據統計,全世界范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而我國的發病率接近1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我國實際生活中有相當多的學生可能還沒有上癮,但是已經有了沉迷于網絡游戲的行為。出現這種結果的重要原因是,很多學生不是把網絡和手機當成工具,而是當成玩具。為什么是玩具?因為生活太過單調。所以如何安排好學生的生活,讓學生不玩手機的時候也會有精彩的、值得干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原因是學生覺得在生活中沒有得到積極的肯定、成功的體驗,而在網絡中有積極的體驗。學生在玩游戲的時候,經常得到的是快反饋,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給學生的是慢反饋,吝嗇于表揚學生,那學生得到的肯定就比較少。怎樣讓學生得到肯定,也是學校和家長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第三個原因是沒有話跟別人說。因為很多伙伴在玩游戲,自己不玩的話無法和別人交流,因此,對于學校來說,如何營造積極的環境氛圍和心理氛圍,讓學生在積極的校園環境和班級環境中有很多共同的話題。
第四個原因是學生遇到困難,缺少可以排解的地方。因此,良好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的建構就變得尤其重要。
通過對網絡成癮的解析,筆者是想提醒教育者一定要從多方面、從學生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去思考,不能只看到學生的行為,更要看到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很多家長、教師往往只看到孩子的行為,其實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是由其對生活的感受,對自己、對他人的期待所決定的。例如,孩子有被愛、被關注、被認同、有歸屬感、有價值感、有安全感和獨立的需要,這些渴望如果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筆者給出的第一個家校合作的建議是,一定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要讓學生生活在“結實的土壤”里,獲得對生活的熱情,這是我們要破解的第一個難題。
2.難點二:學校和教師要把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作為家校共育的重要職責,提高家長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能力
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時期,筆者給出如下建議,是學校和家長需要做到的,或者說是學校需要幫助家長做到的。
第一個建議是安排好學生的學習生活,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比如,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制作全家的作息時間表,讓全家有規律地生活。這張時間表不是針對某個人的,而是針對全家每個人的,貼上全家人的名字,放在醒目位置,這樣就有儀式感了。這張表也像一張課表,包含每日生活的娛樂、休息、鍛煉、學習等各種安排。
第二個建議是讓學生與世界有更多鏈接,充分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當生命中出現很多困難的時候,人可以通過另外的途徑,比如,生活中的美味、大自然的美景來撫平傷口,這個美味和大自然的鏈接就能喚醒學生對生活的美好感受,體會生命的樂趣,從而激發其對生命的熱情。
第三個建議是學會親子溝通。學校和教師要指導家長進行高質量的陪伴,提升親子關系的質量。
第四個建議是讓學生愛上閱讀,在閱讀中尋找情緒出口。我們一定要重視閱讀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閱讀可以改變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有助于形成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比如,筆者在《讀懂孩子·心理安撫橋梁書》一書中講了一個關于死亡教育的故事,當主人公面對外公去世時,他問爸爸媽媽:“什么叫死亡?”媽媽說:“不知道。”爸爸說:“死亡,就是你再也摸不到愛人的手,確認在春天的風、夏天的雨、秋天的落葉和冬天的飄雪里見到它。”但學生當時不理解,后來當他再次來到已故爺爺生活過的地方,回想跟爺爺相處的點點滴滴的時候,他終于理解了死亡是什么,所以,閱讀是能夠撫慰心靈的。
3.難點三:提高教師家校合作能力,尤其是與家長溝通的能力、特殊兒童教育的能力
目前,教師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價值觀等家校合作重要方面勝任力不足。比如,當家長在向教師詢問孩子近況時,得到的回答常常只是“挺好的”或者“還不錯”,到底是“哪方面不錯”“哪方面好哪方面不好”缺乏專業表述。在此,筆者給教師的主要建議是要讀懂學生,科學育人。如在應對校園欺凌事件時,要讀懂學生什么?
第一,我們要讀懂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征。青春期階段,由于學生大腦發育不平衡,欺凌事件發生更頻繁,影響更大,所以如何給學生營造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如何給學生正能量,是學校和家長需要共同去做的。
第二,要讀懂學生的自身特點。校園欺凌中有欺負者和受欺負者兩類主要角色。欺負者往往更敏感地尋找發泄的出口,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學生對于一些事情會更敏感,傾向于敵意歸因,更容易想到攻擊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受欺負者自我評價較低,往往沒有很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常以哭等退縮的方式做出反應,所以要培養其自信心,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
第三,要讀懂學生的環境因素。教師要了解欺負者和受欺負者各自的家庭環境、同伴關系等特點。
第四,要讀懂學生成長經歷的重大生活事件。比如,身邊的重要他人是不是經歷過暴力事件,了解學生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事件,更好地讀懂學生。
第五,要讀懂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在網絡時代,當下社會處于快節奏,在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發生改變的時代,要認識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的孩子確實與我們不一樣。
讓我們學會講孩子的故事,知道孩子為什么有這樣的行為,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針對這些原因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我們做了之后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然后再來進一步改進。在這樣的過程中,通過家校社共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雨露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