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強
一
在“教育薪火書系·第一輯”中,由河北大學吳洪成教授等撰寫的《顏元實學教育思想與實踐》一書位列其中,著作對清初教育家顏元的教育思想進行了細致書寫,對顏元的教育精神進行了精要提煉。我們知道,自先秦時期中國出現了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及莊子等一批偉大的教育家,其后伴隨著跌宕起伏的中國社會演進及教育變遷歷程,先后又出現了一大批著名教育家,而以董仲舒、韓愈、朱熹、王守仁、蔡元培、黃炎培、陶行知等人為杰出代表,可謂名家薈萃、巨擘云集,為我們呈現了一座內容豐富、充滿智慧且異彩紛呈的教育思想寶庫。在眾多的教育家當中,顏元作為一位出身鄉野的教育家、一位飽含教育情懷的平民教師,極為特殊且值得關注。
顏元是清初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畢生從事教育活動,培養了眾多學生,創立了以“實學”為特征的教育思想體系,與其弟子李塨一起形成了著名的“顏李學派”,并使其影響由河北一地擴展至全國。顏元一生的生活及教學活動主要集中于今天河北的蠡縣、博野縣及肥鄉縣等地區,作者撰寫此書,自然有著地域的合宜與親近感。顏元出身鄉野,一生從未入仕,是一位典型的以教育為志業的草根教育家和平民教師,憑借自己求真務實、為國育才的濟世情懷,以一己之力與其時功利且僵化的教育體制進行抗爭。在科舉盛行、傳統教育弊病叢生的清初,其聲音振聾發聵,其思想獨放異彩,其精神令人感佩,顏元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于中國實學思想及啟蒙思想的演進中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筆者曾于二十余年前求學期間閱讀顏元的相關著作,便為其曲折豐富的人生經歷、敢于質疑批判的為學精神以及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深深吸引,撰寫《顏元與盧梭教育思想之比較》一文,刊登于《教育史研究》1996年第1期,后又赴河北博野顏元故里訪其遺跡,對顏元之為人、為學、為教中所包含的力排俗見而唯求“真”“實”的精神又多了一層理解與領悟。
教師的成長為教育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而向歷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學習則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方式。顏元這樣一位充滿濟世情懷、敢于批判且勇于突破創新、堅持求真務實的鄉野教育家和平民教師,通過教育史學工作者的細致書寫使其進入當代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生活之中,可謂正當其時。《顏元實學教育思想與實踐》一書可以使廣大教師近距離地接觸顏元這位有獨特教育品性的教育家,感受其至真至純的教育情懷、敢于批判的教育勇氣與善于創新的教育智慧。
二
顏李學派產生后短短數十年影響遍及全國,其后由于諸種原因湮沒無聞,直到清同治年間戴望“收拾遺書”并“抉擇精言”以撰成《顏氏學記》,顏李學派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而且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時至今日,對顏元及顏李學派的研究主要通過文獻整理、人物評傳以及相關專題研究等方式展開,而吳洪成教授等人撰寫的《顏元實學教育思想與實踐》一書則是最早專門圍繞顏元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進行專題研究的著作之一。
著作共分六章,分別對顏元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學、教育思想、漳南書院的辦學活動、顏李學派的產生與傳承流變、顏李學派教育思想的現代性等進行了專題闡述,附錄中又專門對清同治以來有關顏李學派的研究歷程進行了梳理,通過對顏元實學教育思想與實踐的具體分析,力求對其濟世情懷與教育精神作一精要概括,以使讀者察其緣由、識其流變而知其大要。
其一,以生動的教育故事刻畫顏元豐滿的教育家形象,彰顯顏元作為鄉村教師的家國情懷。顏元一生經歷豐富曲折,8歲發蒙,從學于能騎、射、劍、戟且精戰守機宜、醫術及術數的吳持明,從小所受教育與眾不同,后又師從賈珍,受其崇實主張影響,成年后“遂棄舉業”而“究天象、地理及兵略”,并學習醫術及技擊等,涉獵廣泛,其學術思想歷經多次轉折,心懷教育且仁愛濟世,特立獨行而意志堅定。顏元雖為一介鄉村教師,卻能心系家國天下,將教育和國家之前途和個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認為“無人才則無政事,無政事則于治平,無民命”,提倡經世致用,強調以教育正一身、一家及一國之德,利一身、一家及一國之用,厚一身、一家及一國之生,其心志之高遠、其理想之純粹至死不渝,令世人欽佩。作者通過對明末清初社會環境和文化教育狀況的深度分析,通過大量生動的教育故事,立足于對顏元人生歷程的細致梳理,指出顏元作為鄉村教師,在辦理私學的基礎上對傳統理學教育的流弊加以揭露,并在以儒學為本位之個人、家、國、天下的框架內,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民胞物與”情懷,構建起集政治、經濟及文化教育為整體的實學思想體系,充分彰顯了其作為鄉村教師的濟世情懷。
其二,力求對顏元實學教育思想的內涵及其實踐活動作全面具體的分析。著作以顏元的實學教育思想與實踐為基點,探究教育理念背后的哲學根由,兼顧教育思想及其實踐表達,將個案呈現與學派分析、歷史書寫與現實觀照等結合起來。具體而言,通過對顏元“非氣質無以為性”的人性論、辯證統一的義利觀、以行得知的認識論及實體實用的體用觀等哲學觀念的分析,闡明其教育主張與哲學觀念之間的關聯。既關注對顏元重視實學以及批判傳統教育弊端的教育思想的分析,又注意敘述教育思想在教育實踐的具體呈現;既注意以顏元作為核心個案人物對其心路歷程、思想體系、實踐活動及歷史影響等進行全方位剖析,又能將顏元這樣一位極為特殊的教育家放在其所屬的顏李學派之中,借助對整個顏李學派形成與發展演變歷程的分析,使分析更具歷史感、整體感。另外,通過對顏元實學教育思想與實踐所涵具的現代性特征分析,力求做到古今結合。
其三,注重對顏元獨具特色教育精神的提煉。教育家之立身雖不離教育實踐,其依憑在于其教育思想,其靈魂則在于教育精神,因此對于教育家的書寫,其形式在于獨特教育思想之理解與闡發,而其根本則在于不朽教育精神之領會與傳承。顏元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教育家,敢于沖破重重羅網而不茍同于世俗,思想廣泛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藝術等不同領域,其教育精神特別顯著者有兩點,這在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一為批判意識,深刻批判傳統教育,尤其程朱理學教育,所謂“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認為傳統教育嚴重脫離實際,將義、利對立起來,批判八股取士制度,認為“八股之害,甚于焚坑”,膽識出眾,不同凡響;二為求實態度,竭力提倡“實文、實行、實體、實用”的教育,創立了以“實學”為特征的教育理論體系,其教育活動極具特色,重“實”重“習”,重視勞動教育、軍事教育與體育。其思想之敏銳、其情懷之純粹、其膽識之過人給人們以深刻的影響,給當時強調讀書窮理、追求學為舉業的空疏、僵化且功利的教育吹進一股清新之風,也為當代教育和廣大教師樹立了一個出色的教育典范。
三
值得注意的是,顏元及顏李學派本身也具有時代局限性,不免有復古與保守的一面,作者在對顏元教育思想及其內在精神進行充分提煉和肯定的同時,也對其局限性進行具體分析,力求做到實事求是、辯證分析,如認為顏元提出的恢復“封建制”與“鄉舉里選”等主張雖不乏積極思考但卻不合時宜;顏元恪守古禮,提倡等級制度與君主權威,一些教育主張和教育內容(如性教育)不免帶有濃厚的封建教條色彩;對于顏元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與影響也應理性看待等。作者又專門對顏李學派數十年由興而衰的波動沉浮緣由進行了分析,認為除了清初專制主義進一步強化的思想環境、樹敵太多以及后繼乏人等種種不利因素外,顏李學派思想本身所固有的不完整、不成體系等局限性也是重要原因,故稱“顏李學說在學理構建或闡發方面始終少了些厚度,更顯粗糙”。這些認識是中肯的,也是必要的。
此外,本書的寫作也較為鮮明地體現了史學研究的歷史感,對顏元人生及教育經歷的敘述,對顏李學派形成、發展與衰退過程的分析都體現了這一點。另外,本書也較為清晰地呈現了顏李學派在近現代以來的種種遭遇,并以“附錄”的方式細致地梳理了自清同治以來不同時期對于顏李學派的研究歷程,盡可能地結合不同時代的具體社會歷史背景加以闡述,以使讀者識其大略而明其是非。
當然由于諸多原因,本書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如由于多人撰寫,在內容呈現上存在一定的重復交叉現象,呈現方式的多樣性、形象化方面也有改進的空間;在研究視域上,如果能將顏元實學教育思想與實踐進一步放置在中國實學思想史與啟蒙思想史的整體演進進程中加以分析闡述,則更有利于對其思想的深度把握與準確定位;對顏元實學教育思想與活動的現代價值挖掘還有待進一步展開等。
(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