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支持鄉村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金融業積極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也是金融業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拓展發展空間、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本文結合工作實際,以楚雄州為例,在對全州農村金融發展現狀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剖析了當前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議,以期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參考。
一、楚雄州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一)農村金融體系不斷豐富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楚雄州農村金融體系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步完善的過程,初步建立起以農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為主,以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輔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截至2020年10月末,全州共有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1個、商業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2個、合作性金融(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10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36個。經過4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楚雄州的農村金融體系在不斷完善的同時,也為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二)農村金融供給能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楚雄州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惠農惠民的金融產品,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信貸服務。如農行“連貸通”、郵儲銀行“小微易貸”、農信社(農商行)“鄉村振興貸”、工行“網貸通”以及建行“稅易貸”等產品,有效發揮了金融在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作用,有力支持了春耕備耕、糧食生產和收儲制度改革以及水電氣網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截至2020年9月末,全州涉農貸款余額637.75億元,較2016年末增加203.8億元,增長46.96%。“十三五”期間,楚雄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能力不斷增強,涉農貸款規模不斷擴大,有效滿足了涉農企業和農戶的金融需求。
(三)農村金融改革不斷推向深入
一是農村信用社改制工作不斷推進。2016年以來,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縣級聯社分批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工作方案的通知》(云政發〔2016〕25號)要求,楚雄州分四批完成了6家農信社改制農商行工作,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二是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相繼成立。中國農業銀行楚雄州縣兩級分支機構相繼成立三農金融事業部,明確了三農金融事業部“縣域+涉農”的職能邊界,對推動“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農村抵押物范圍不斷拓寬。為解決農村抵質押物不足問題,2010年,牟定縣、大姚縣被云南省列為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發展重點縣。2015年,武定縣被列為全國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縣。“兩權”等抵押范圍的擴大,為盤活農村資產資源,增加農業生產中長期和規模化經營資金投入,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四)農村金融生態不斷優化
一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9月末,全州農村地區銀行網點233個,布放ATM機783臺,POS機具10265臺,農村人均持卡量2.67張。二是信用體系建設持續推進。近年來,人民銀行楚雄州中心支行深入推進“信用鄉、信用村、信用戶”創建工作,全州采集農戶信用信息51.56萬戶,占全部農戶數的99%。共評定信用戶27.95萬戶,信用村558個,信用鄉鎮77個,占全州103個鄉鎮的74.8%。2020年,全州共有6.3萬戶農戶享受到了無擔保、無抵押的信用貸款和優惠利率,金額達7.2億元,平均利率5.98%,為農戶節約成本約288萬元。三是金融消費權益得到有效保護。人民銀行按年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落實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情況進行評估,2019年度全州評定A類機構8家,B類機構15家,C類機構2家。同時,持續加強現場來訪投訴咨詢人員的接訪和12363投訴咨詢電話及時分處辦理。2020年辦理12363投訴15起。
(五)政策保障力度不斷加大
人民銀行楚雄州中心支行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扶貧、民營小微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貨幣政策執行效果。一是確保人總行新設的兩項直達實體工具落地見效。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楚雄中支通過靈活運用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和貸款延期支持工具,有效緩解了中小微企業資金周轉難題。截至2020年10月末,通過“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成功向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提供2.22億元再貸款資金支持,排名全省第三位。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金額4.53億元,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延期激勵資金452.84萬元,排名全省第一位。二是存款準備金政策得到有效落實。2019年7次定向降準,增加法人金融機構可貸資金16億元;2020年3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1.5個百分點,為全州法人金融機構釋放資金約7.97億元,有效增強了法人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能力。三是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的運用不斷強化。2016年以來,全州人民銀行累計投放支農(含扶貧)再貸款資金44.84億元(含展期),2020年11月末,全州支農(含扶貧)再貸款余額20.07億元,有效加大了金融機構對三農、扶貧、民營小微等領域的支持力度。
二、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較為緩慢,金融發揮作用渠道不足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少。因轄內農村區域廣且分散,農村地區資金交易量少、交易不活躍,涉農金融機構基礎設施投入收益低,導致金融機構布點和基礎設施投入的積極性不高。當前楚雄州農村地區銀行網點數為233個,遠少于966個行政村的數量。二是農村地區電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地區人口分散,加之交通不便,農村地區的電信網絡建設普遍落后,信號差、網速慢、費用高、用戶體驗不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動支付的發展。
(二)農村產業發展不強,金融發揮作用支撐不足
楚雄州地處滇中腹地,屬于傳統的農業大州。從農村產業來看,主要為煙草、蔬菜、種養殖,缺少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夠高。從層次上看,大多數農產品屬于初級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生態農業以采摘、休閑和觀光旅游為主,對人文歷史、民族風情等利用較少。同時,農村主導產業同質化明顯,競爭比較激烈。產業發展不強導致金融資源缺少支撐,難以有效落地。
(三)風險緩釋機制不完善,金融發揮作用動力不足
一是融資擔保體系不完善。目前,全州共有融資擔保有限公司3家,但正常開展擔保業務的只有楚雄州融資擔保公司1家,由于在縣域一級尚未成立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難以有效滿足融資擔保需要。二是農業保險廣度、深度不夠。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抵押貸款大多用于種植及收購農產品,一旦遇到較大的自然災害或市場價格波動,借款人的經營風險將迅速轉化為銀行的信貸風險。2019年,楚雄州人均保險密度1117.97元、保險深度2.46%,分別低于全省(人均保險密度1528元,保險深度3.2%)410.03元、0.74個百分點,低于全國(人均保險密度3046元,保險深度4.3%)28.03元、1.84個百分點。三是沒有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或風險補償機制形同虛設。當前,楚雄州仍有縣市未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即使已經建立的縣市,也存在貸款出現不良難以代償的情況。以扶貧小額信貸為例,截至2020年9月末,全州扶貧小額信貸余額15.33億元,出現不良貸款1420萬元,但只有4.1萬元實現代償,代償率0.29%,風險收益不對等制約了金融發揮作用的積極性。四是盡職免責制度未有效落實。當前,雖然各類政策要求金融機構完善和落實“盡職免責”制度,但在具體實踐中由于盡職免責證明過程和材料較為復雜,“盡職免責”制度難以有效落實和發揮作用。如楚雄州內某商業銀行共有職工1500多人,僅2018年就對2575人次進行了問責,給予2394人次經濟處罰,處罰金額187萬元,平均每人問責1.7次、罰款782元。另一商業銀行成立近30年,歷史上僅有1個人實現盡職免責。在終身追責的背景下,信貸人員惜貸懼貸的心理普遍存在。
(四)農村產權配套政策缺失,金融發揮作用平臺不足
雖然“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契合了縣域經濟主體的資源及銀行貸款條件,融資主體可利用林權、農房等資源作抵押申請貸款,但是與農村產權相關的配套政策尚未出臺,與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相關的體制、機制和平臺缺位,導致確權不易、評估缺失、風險突出,運作流程不順暢,參與機構權責劃分不明晰,抵押貸款發放工作受到制約。以武定縣“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為例,截至2020年9月末,試點近5年來,武定縣農房頒證率僅為38.24%,農房抵押貸款不良率1.43%,高于全州不良貸款率0.16個百分點。
三、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幾點思考
(一)從政府層面來說,要加強統籌規劃,促進經濟金融互惠發展
一是因地制宜,結合楚雄州自然資源、氣候條件、區位優勢及資源稟賦特點,選準農業產業發展方向,鞏固和擴大現有農業產業基礎(如永仁縣“特色芒果”、元謀縣 “冬早蔬菜”、武定縣“武定壯雞”、祿豐縣“滇撒豬”),推進“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示范創建,加強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研究成果轉換,提高種養殖科技含量,推動農村產業走差異化發展、科技化發展、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發展之路。在培育農村產業、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同時,實施“回家工程”,發展“歸雁經濟”,吸引各類人才向農村回流,讓農村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和施展才華的舞臺。二是推動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兩權”交易平臺,依托不動產登記中心平臺,統一規范管理農村產權市場交易。為實現抵押、擔保、轉讓和銀行貸款抵押物處置、抵押權實現創造條件。三是切實發揮財政資金效能。落實涉農貸款新增獎勵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引導和激勵金融加大涉農信貸投放。打通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最后一公里”,實現政策性擔保機構10縣市全覆蓋,建立完善“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農業保險機構加大支農支小力度,穩步提高“三農”和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在保供給,切實為全州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政策性擔保服務。
(二)從監管層面來說,要加強激勵引導,調整優化考核機制
一是支持和助推產業鏈金融發展。不斷完善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功能,引導金融機構做好面向農業龍頭企業的推廣、對接和運用,整合農業產業上下游相關企業和農戶信用,破解小企業和農戶抵押物不足難題,為上下游不同的主體提供鏈條式金融服務。二是強化政策引導,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率、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和信貸政策,加大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及時給予商業銀行必要的資金支持,加大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引導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三是推動惠農、便民支付產品創新。立足農村地區群眾支付需求,拓展政府電子支付平臺在廣大農村和邊遠山區的覆蓋面,推進支付資源全民共享,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四是健全差異化激勵機制。以正向激勵為導向,從業務和機構兩方面采取差異化監管政策。對縣域一定比例存款用于當地貸款考核達標的、貸款投向主要用于“三農”等符合一定條件的金融機構,其新增支農再貸款額度,在支農再貸款利率上給予適當下浮。適度提高涉農貸款不良容忍度,落實涉農不良貸款容忍度的監管考核要求。
(三)從銀行層面來說,要加強金融產品創新,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一是加快完善盡職免責相關制度。探索制定行業統一的盡職免責操作細則,出臺更為明確的標準化流程和模板。建立盡職免責保證制度,組建金融機構不良貸款責任認定第三方仲裁機構,使基層金融機構信貸人員在被追責時有上訴渠道。二是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工作重點,加大和優化商業銀行網點、ATM、POS機在農村地區的布局,在未設立網點的地區,通過設立助農金融服務點延伸服務觸角,推廣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現代化金融服務渠道。三是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和季節特征,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務。積極拓寬農村抵質押物范圍,推動廠房和大型農機具抵押、倉單和應收賬款質押等信貸業務,依法合規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農村資產抵質押融資模式。四是做好金融消費者教育與金融知識普及。探索設立鄉村金融宣傳員,開展“金融夜校”進鄉村活動,對村組干部、農村致富帶頭人、種養殖大戶等就防范金融詐騙、惠農金融產品、手機銀行使用、個人征信報告、投資理財知識等內容進行培訓,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帶動更多農戶了解金融、熟悉金融,進一步增強農村地區的整體金融意識,優化信用環境,減少失信行為。
中國人民銀行楚雄州中心支行課題組成員:段云、楊軍、楊磊、李陽(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