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
摘要:共享經濟的發展促使以前習以為常的勞動、工作關系產生相應的改變,其中以網絡平臺作為新的媒介,一種新的勞動關系隨之形成。這種新的勞動形式一方面促進了勞動者的靈活就業,但另一方面勞動者的權益保護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例如:以相互協同配合輔助用工關系、以現在商業相關保險代替之前常見的工傷類保險。可是根據現有的法律規定,對于工傷保險的認定需要以認定勞動關系為前提,因此平臺就業者在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方面存在較大困難。為了實現對平臺就業者的工傷保險保障,需要擴大工傷保險制度的保障范圍,那么我們就需要對現在執行的勞動相關關系進行突破,探索去構建互聯網共享模式經濟下不同平臺相關從業人員的工傷類保險優化制度。
關鍵詞:平臺經濟 平臺工作者 勞動關系 工傷保險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我們迎來了“互聯網+”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共享經濟得以發展,并隨之產生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平臺經濟。因此,平臺工作者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并且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平臺工作者的一員。這種新形態,使得人們擁有了更多的選擇,無論是從工作時間還是工作內容上,都非常具有靈活性。但靈活的同時,也增加了平臺工作者的職業風險。平臺工作者相應的保障難以得到落實,平臺工作者難以獲得工傷保險的保障。表面上,平臺工作者工作時間,工作內容相對自由,但事實上,平臺工作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被規避,二者往往通過勞務合同、居間合同、承攬合同等形式來促成所謂的“雙邊合作”關系。這就導致當平臺的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受到不法傷害想要獲取相應的工傷類保險的應有保護時,其往往難以獲得證明勞動關系的證據。通常都需要經過仲裁、一審、二審,多道程序之后才能被認定勞動關系的成立,最終獲得工傷保險的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勞動關系的成立是勞動者獲得工傷保險保障的前提條件。但是在平臺經濟中,勞動關系的形態與傳統形式相比,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平臺經濟中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不直接簽訂勞動合同,而經常以勞務等形式形成用工關系。另外,平臺就業者在就業形式上有極大的靈活性,其與用人單位的從屬性變得不那么明顯。如此情形下,如何認定平臺工作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成立勞動關系,就成為了一個難題。因此,對于平臺工作者是否能夠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成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目前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中,僅《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提出了要深入研究改進適應共享互聯經濟相關特點的勞動就業工作人員相應社會規范保險參保的具體繳費措施,實現有效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在現實操作中,平臺勞動者參與養老責任保險以及醫療責任保險已經得到了落實,在此基礎上,本文將進一步討論平臺就業者參加工傷保險的問題。
二、平臺經濟用工特征
所謂平臺經濟,是指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下,人們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將閑置的資源利用起來,而平臺就為盤活這些資源提供了一個途徑。在盤活這些資源的同時,就需要勞動力的加入,從而催生了平臺工作者。這種新型的經濟模式促使用人的單位與工作者之間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關系,區別在于舊的、傳統的用工方式的用人單位直接對勞動者進行管理,平臺經濟中,用人單位是通過平臺實現對勞動者的管理,平臺相當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橋梁。正是由于平臺的中間角色,使得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管理、監督、工資發放等方面的聯系都沒有傳統勞動關系那么緊密,勞動者對用人單位的從屬性也不明顯。
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是否具有從屬性,一般從“勞動者從事的工作是否為用人單位的業務相關組成成分、工作者能否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和監督、同時工作者能否由用人單位來進行報酬的發放”這三個方面來考慮的。首先,勞動者從事的工作是否為用人單位的業務組成部分,根據用人單位的經營范圍、組織機構、運營等方面可加以判斷,這很少產生爭議。其次,勞動者是否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和監督,從管理來看,一般用人單位會要求勞動者打卡、開會、考勤等;監督方面,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工作質量、單位規范的遵守情況等方面有要求。最后,勞動者是否由用人單位發放報酬。在現行平臺經濟中,勞動者獲得報酬的方式沒有固定形式,有的是平臺用人單位發放,這種情形一般認定為用人單位為勞動者發放勞動報酬;也有的是由消費者直接支付,而用人單位獲得一定的提成,這種情形通常不會認定為用人單位發放報酬。因此,這種新模式下形成的用工機制、經營方法都與傳統的經營方式大不相同。而且,大多數的互聯網經營者都會通過網絡格式的相關條件來對工作者的行為進行規范,那么,這種形式的管理與傳統的管理方法相比,顯然形式更加弱化,沖突性降低。
三、平臺工作者納入工傷保險制度的必要性
根據我國對于工傷保險的相關規定,我國事業單位、各種企業、民辦工商會、各種事務所等組織機構,只要員工與其有合法的手續,則都享有相應的工傷待遇的權力,可根據不同勞動者各自不同單位的性質,對勞動者是否具備相應的資格進行相關判定。同時,《工傷保險條例》還規定,申請工傷保險必須提供證明勞動關系的材料。最為常見的證明勞動關系的材料就是勞動合同,但是平臺就業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很多都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很多用人單位為了降低用工成本,經常以各種合作的方式來簽署相關協議,或者與就業者建立相關的合作關系。在保險方面,一般會購買商業保險給勞動者進行人身保障,分擔企業的風險壓力。如果用人單位通過這種合作關系達成勞務實際,如果勞動者出現相關的工傷損害,就會由于這種合作關系而得不到相應的賠償,只能自己去承擔這種風險損失。例如:之前多起外賣小哥由于送餐途中發生意外事故導致的工傷,由于與其簽訂合作關系的用人單位以雙方不構成勞動關系來進行辯駁,導致外賣員無法獲得相應的工傷補償。這種情況在訴訟過程中屢有發生,用人單位借此來規避自己的責任,對于選擇這種平臺的勞動者而言就會出現這種風險。不言而喻,商業保險不同于社會保險,工傷保險具有強制性和便捷性,更有利于勞動者方便快捷地獲得保障。
工傷保險的設置是為了將工業化的發展所帶來的風險加以分散,使得受到傷害的勞動者可以在此制度下得以保障。從其設置目的來看,是為了給勞動者分擔風險,避免勞動者負擔過重。就此目的而言,將無法確認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排除工傷保險的保障范圍,是有違其初衷的。尤其是在平臺經濟興起之后,傳統認定勞動關系的規定已經不能適應其發展了。目前,我國職業更加多元化,用人單位的用工形式也更加靈活,既有固定時間上下班的上班族,也有靈活安排工作時間的自由職業者,他們都是一樣的勞動者,他們應該獲得平等的保護。不管是什么觀點,其核心都是要改變當前唯勞動關系論的工傷保險認定模式,希望突破傳統的認定模式,使其更加適應現在的實際情況。因此,我們應當探索更加靈活的申請工傷保險的模式,將平臺就業者也納入工傷保險的保障范圍,使平臺就業者的權益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護。
四、如何將平臺工作者納入工傷保險制度
基于平臺工作者的特殊性,要將平臺工作者納入工傷保險的保障范疇,就得對現行工傷保險制度的規定進行一定的突破。
首先,需要突破現行工傷保險對于被保險人的有效范圍。我們要知道工傷保險它存在的意義是為了使職業風險相對的降低,將勞動者個人的風險轉嫁到用人單位再到社會層面,實現社會共濟。作為社會勞動者的一類,平臺工作者也應該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障。目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都已經實現了全民化,工傷保險可以借鑒這二者,可以將平臺工作者等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的保障范圍。在對平臺工作者等靈活就業者進行勞動者身份的判斷時,可根據其年齡、勞動能力、主要收入來源進行判斷。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在有效的范圍內保障從業者獲得工傷補償,同時也切合了工傷保險制度的設置目的,又能夠防止盲目擴大工傷保險范圍,加大工傷保險的社會負擔。
其次,突破工傷保險費用繳納主體范圍。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所述,用人單位應該為其所雇傭的員工按時、及時繳納相應的工傷保險來對員工進行保障。顯而易見的是所繳納的費用自然由用人單位進行承擔。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這種工傷保險對員工由于工作原因導致的傷殘進行了相應的醫療救助及合理的經濟補償,可以很好地促進員工自身的康復以及家庭生活的維持,也可以分擔用人單位由于員工工傷而產生的費用。可見工傷保險除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之外,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散用人單位的風險,因此,用人單位作為受益一方,在做到防范工傷風險的同時也應該承擔工傷保險的費用。對傳統的用工形式來說,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用不用特殊說明,針對目前平臺經濟中的平臺工作者的工傷保險費用,應該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用的義務。但同時,必須考慮平臺工作者與用人單位從屬性較弱,其為用人單位帶來的收益確有不定性的因素。此外,平臺就業者對自己的時間、行為等的支配性較強,用人單位對其約束較小,因此對于工傷可能出現的情形,用人單位缺乏預見性與控制性,而平臺工作者相對更具有控制力。因此,一味讓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費用,可能會對用人單位不公平。針對這種顧慮,可以考慮由用人單位與平臺工作者分攤工傷保險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大部分工傷保險費用,平臺工作者承擔一小部分。這樣,既能夠實現對平臺工作者的保障,又能夠相對減輕用工單位的負擔,并且也在平臺工作者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此外,我們應當注意到,平臺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就業問題。因此,政府對于平臺就業者的工傷保險費用可以給予一定的補貼。
最后,突破工傷認定的標準。目前,我國工傷認定以時間、空間、因果關系三大要素為標準。這樣的標準在傳統的勞動關系中采用是較為合適的。但是在平臺經濟中,平臺工作者的工作時間和工作空間相對靈活,所以可以對這兩個標準進行相對合理的弱化。現在有些國家在這方面建立的標準較完善,特別是較發達的國家,例如美國有多個州都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判斷勞動者是否符合工傷的標準:一是個體受到傷害;二是傷害是由于意外導致的;三是傷害來源于工作當中;四是在工作過程中。對于我國的平臺工作者工傷認定標準,可以將因果關系作為核心要素。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工傷認定要在工作時間內,一般包括正常工作時間、工作前的時間以及工作后的時間,同時在上下班的途中也屬于工作時間,還包括因為工作原因導致需要外出的情況。反觀線上相關平臺的從業者,其工作時間則可以從其登錄平臺準備開始工作到結束工作返回家中為止。當然,對于線上平臺,存在對于工作地點的不確定,尤其是針對外賣工作從業者,整體來說工作地點是相對自由和寬松的。所以,對于平臺工作者的工作空間的認定,要持一種相對寬松的態度,尊重平臺經濟本身的特點,不可過于刻板。最后,在因果關系方面,平臺工作者遭受意外的原因必須跟工作相關聯,若只是依托平臺來進行個人的牟利,就像生活中經常有人做“私活”,那么由于做“私活”而導致受到的各種傷害,一般來說是不會認定為由平臺工作造成的,也就是法院不會支持這種行為的存在。之前在上海一起代駕司機拉私活的案件中,由于代駕司機未能嚴格遵守平臺相關規定導致受傷,最終人社局以及法院都沒有支持其相關訴求。在工傷認定的程序方面,南通市和太倉市在工傷認定方面,較早的出臺了相關暫行辦法。具體來說,一般都是在60-90日之內向保險機構、人力資源保障部門進行相關工傷的認定申請,之后根據認定結果進行相關處理。將平臺工作者工傷保險的申請人資格賦予勞動者本人及其近親屬,符合平臺工作者的靈活性特征。另外,對于用人單位與平臺工作者勞動關系的認定方面,在前文已有詳述,應根據平臺經濟本身的特點,適當降低平臺工作者的舉證責任和證據證明力要求,靈活認定用人單位與平臺工作者的勞動關系。
五、結語
平臺經濟快速發展,法律還未有相關的詳盡規定,用人單位利用法律的漏洞與平臺工作者以合作關系取代勞動關系,意圖規避相關責任,損害平臺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因此,為了保障平臺工作者能夠受到工傷保險待遇,應該突破傳統的工傷保險制度。從工傷保險被保險人范圍、工傷保險費用繳納主體、工傷認定標準等方面進行突破,將平臺工作者納入工傷保險的保障范圍,將平臺經濟中的用人單位和平臺工作者歸入繳費主體,放寬對平臺工作者工傷認定的標準,使得平臺工作者能夠切實得到工傷保險制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謝增毅.我國勞動關系法律調整模式的轉變[J].中國社會科學,2017,(2):123-143.
[2]董保華.我國勞動關系解雇制度的自治與管制之辨[J].政治與法律,2017,(4):112-122.
[3]秦國榮.網絡用工與勞動法的理論革新及實踐應對[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第34卷(4):54-61.
[4]李坤剛.“互聯網+”背景下靈活就業者的工傷保險問題研究[J].法學評論,2019,第37卷(3):140-151.
[5]李雪.共享經濟從業者工傷保險制度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9.
[6]林更盛.外送平臺工作者勞動關系的認定[J].月旦裁判時報,2020,(92):98-107.
[7]曾令武.工傷保險的社會保險屬性[J].法制與社會,2020,(3):142,158.
[8]代亞娟.新時代工傷保險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4):156-157.
[9]馬國華.淺析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險問題[J].勞動保障世界,2020,(9):45.
[10]張旭光.靈活就業者工傷保險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2020,(4):166-167.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