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民?王斌
【摘?要】項目制名師工作室對于促進教師協同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杭州市西湖區教育局通過組建項目制名師工作室,秉持實踐共同體取向,通過學術撬動、多維促動、載體推動和評價牽動,構建了教、研、訓一體化的學科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持續推進西湖教育名師孵化工程,培養、造就了一支高層次人才隊伍,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項目制名師工作室 學科聯動 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促進教師群體的專業化和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名師工作室已成為教師教育的重要平臺和推動區域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載體。”[1]國內大部分研究主要是針對名師工作室建設與運作的研究,目前,尚沒有學者運用項目制的理論對名師工作室聯動機制進行研究。因此,筆者運用了項目制的相關理論,探索名師工作室聯動機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項目制名師工作室學科聯動的內在動因
近年來,杭州市西湖區教育局關于教師隊伍建設印發18個文件后,相繼推出特級、首席教師工作管理辦法。區教育局進行了“內驅外引”。“區域提升教師專業水準的策略研究”“‘緊密型教育共同體促進區域優質均衡發展的運作機制研究”“三螺旋、多層次、全覆蓋——區域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的實踐研究”均榮獲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評審一等獎。2020年,杭州市西湖區教育局出臺《關于建立中小學學科學術研究聯動機制的意見》前,進行了現狀調研,發現名師工作室學科聯動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動而不聯——缺乏聯動的頂層設計。教師培養需要聯動,需要共享,但缺少指導思想和保障體制,更無運行機制。教師培養應該上升到有指導思想、先進理念、管理模式、運行機制的層面,但由于聯動機制還不成熟,沒有相關的理論體系,缺少理論支撐和頂層設計。
二是聯而不動——缺乏聯動的載體平臺。教師對執行聯動工作認識不足,配合不力,聯而不動。教研活動內容多以行政活動形式化為主,對于教學缺乏專業研討的精神。以往每學期的教研活動雖然安排得滿滿當當,記錄得詳盡規范,但筆者發現研究主題往往缺乏連續性、跟蹤性或周密性,活動形式比較傳統,缺少載體創新。
三是聯動低效——缺乏聯動的資源整合。教師培訓中有一定的資源共享,如本校教師之間、集團各校教師之間相互傳借教案,相互學習補充,各校之間的器材相互借讓等,但沒有教學資源的整合。
二、項目制名師工作室學科聯動的價值意蘊
項目制名師工作室學科聯動機制旨在形成以教研員、工作室領銜人和學員三位一體的團隊研究體系,提升學科軟實力。區教研機構要協調學科學術委員會科學謀劃學科研究項目指南,并積極統籌各工作室研究活動開展,為各科教師成長提供專業和智力支撐。工作室領銜人圍繞區域研究主題方向,帶領學員積極組織、策劃、開展各項學術研究活動。工作室成員要積極參加工作室活動,在名師的引導下,同伴互助,研究實踐,并積極帶動所在學校青年教師共同提升。
從微觀看,依托項目制名師工作室,可以實現工作室成員教師在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等方面的明顯提升;從中觀看,本文的研究力圖為工作室成員的專業發展提供有建設性和規劃性的發展思路,進而探索出較為完整的理論發展框架。
一是以素養培育為指向,喚醒教師專業發展的成長自覺。杭州市西湖區以提高教師的“學習力、教學力、研究力”為核心,將區域內教師進行分層,加強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培養,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各層級教師的發展。項目制名師工作室重在研究學科能力,研究學科思維,研究學科素養,對學科發展中的重難點、熱點問題,要力求各個擊破,實現學科間的研究“真聯動”,學科研究成果有“真實效”。
二是以項目實施為載體,探索教師專業培養的發展樣式。杭州市西湖區以項目制名師工作室的學科聯動機制建構為導向,推動名師工作室的建設和發展,制訂總的發展規劃,細化參與成員各具特色的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學科聯動采取點聯片動、互聯互動等相融合的機制,鼓勵和培養教師在專家引領下完善自我,在反思中提升自我,爭做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專家型教師。
三是以重點破解為聯結,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科聯動機制的設計和運作要做到載體、內容、方法、管理多方面協同,積極創新聯動機制,通過機制和制度設計與落實加以保障,進而促進教師由“個體被動的專業發展”轉向“個體主動的專業發展”,由“個體主動的專業發展”轉向“區域群體主動的專業發展”,從而培養和造就更多優秀教師,促進西湖區教育高水平、均衡發展。
以項目制名師工作室為載體,構建教研員、首席教師、學員三位一體的學科聯動價值,引領和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西湖區教師協同集群發展的有效路徑。
三、項目制名師工作室學科聯動的實踐路徑
1.行政驅動,平臺共通
構建學科項目制名師工作室管理體系:建章立制—組織申報—過程管理—考核評估—總結反思,形成規范管理流程。
一是建體系:完善學科學術研究區域組織。由各學科教研員協調統整學科項目制名師工作室組成區內研究團隊,聘請區外相關學科專家為學術顧問,組建西湖區各學科學術研究委員會,形成學科研究智庫,把握學科研究方向,結合學科發展規劃,制訂學科研究指南,形成學科研究體系。
二是定細則:組建“學科項目制名師工作室”。明確規定各相關部門的職責,成立“學科項目制名師工作室”和“西湖區學科學術研究委員會”;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學科學術研究聯動機制,并設置專項經費,下撥至“學科項目制名師工作室”領銜人所在學校。
三是搭平臺:形成團隊協同研究氛圍。積極為區學科帶頭人和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在“理論學習與培訓”“教育教學與研究”“輻射引領與擔當”等方面搭建平臺,創設機會,助推發展,并將工作開展情況在部門年度工作總結中予以體現。
2.學術撬動,資源融通
杭州市西湖區通過資源聯通、研訓聯動、方式聯創和項目聯育,實現研修資源深度整合,完善教師培訓的內容和方法,提升區域中小學教師培訓質量和水平。
(1)資源聯通,促進教研管理水平共提升
一是工作室領銜人互相參與。西湖區每學期確定1~2個主題,至少開展1~2次專題研討活動,邀請其他工作室領銜人列席本工作室活動,或參加工作室三年發展規劃制訂、日常教育管理、教學業務研究、學員發展規劃、評價考核等研討,或檢查、指導工作室管理工作。二是工作室成員互相交叉學習。每學期,以對崗互派和對口指導的形式,各聯盟工作室至少派出1名學員到其他工作室學習,每學期不少于1次,結束后要提交1份學習報告。三是學術資源互相融通共享。建立聯盟資源共享庫,共享區內外學術專家資源,通報各聯盟工作室每月工作安排、重大活動開展,展示各聯盟的教研理念、辦學特色、工作方案。
(2)研訓聯動,促進教師專業共成長
研訓聯動以解決教學問題、引領教改方向為目的,依托名師資源,多維度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一是名師“三帶”。充分整合各聯盟工作室的名師資源,建立名師工作站,“以名師帶徒弟,徒弟再帶徒弟等形式,放大名師效應,深入開展名師帶徒、帶教研(備課)組、帶課題的‘三帶活動”[2]。二是學科聯片。建立學科研訓組織(大教研組),各學科推舉1位名師為兼職研訓員,積聚聯盟工作室的名師和教研組長資源,通過學科聯片教研和主題式活動(每學期至少2次),開展集體備課和各類評課活動。三是培訓聯動。依托項目制首席教師工作室,區校、校校合作開展科研課題研究和教師校本培訓,如共同舉辦學術論壇、教學沙龍、業務培訓等活動,交流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
(3)方式聯創,促進教研效益共提高
一是組建同類課題研究群。西湖區對工作室正在研究的課題進行了梳理和統計,把研究領域相近、彼此相互聯系的課題整合成課題群。圍繞“重點突破、以大帶小”的工作策略,依托課題群,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聯動式”“聯盟式”“主題式”等多種形式的課題研討與交流活動,切實提升教研實效。二是打造科研成果發布圈。通過釘釘、微信等信息技術手段,搭建平臺,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線上+線下開展成果推介活動,真正把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真正發揮教育科研的引領與促進作用,切實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應用。三是編撰學科拓展課程集。積極發揮、整合各聯盟工作室的師資和課程資源優勢,遵循趣味性、開放性、發展性原則,立足學情和辦學目標,共同研討、合作開發校本課程,并編寫拓展課程集。如共同擬定校本課程開發目標,編制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實施校本課程編寫、使用、評價與修訂工作等。
(4)項目聯育,促進教育品牌共形成
西湖區以改進、提升、開發項目制首席教師工作室的某一項目為切入口,深入開展名師工作室間的學科聯動活動。一是縱向聯動,與主題教研融合。名師工作室以自己的某一優秀項目為引領,結合區域教研主題,實現教、研、訓一體化整合。二是橫向聯動,與其他名師工作室融合。以學科核心素養促進深度學習為核心,幾個工作室結合認領的子課題開展聯動。工作室每次聯動研討關注探究思維的厚度,關注學生探究的含金量,如探究性學習、大單元整體設計、項目化學習等,改變了課堂單一推進模式,提升了學生探究力、思辨力。邀請的專家名師以及領銜人的講座,從學術的角度促進了教研的深度挖掘[3]。
3.載體推動,多維貫通
一是專題活動,系列開展,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每個名師工作室開展活動都成系列性,不是零碎敲打,以工作室核心課題為龍頭,有序開展系列化、有特色的活動。這種活動不僅有利于課題深入開展,而且還能讓專題有效推進,進而開拓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理論水平、教育理念、綜合素質,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藝,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二是特首聯盟,同臺競技,奏響城區教育強音。區內各特級教師工作室與首席教師工作室進行聯盟活動,同臺競技,各顯神通,加強各工作室資源優勢互補,為西湖區中小學教師展示各具特色、各具風格的學科教學,引領他們跨上教學的新臺階,同時,也讓更多的青年教師參與活動,得到更多名師的指點,獲得更快的成長。
三是城鄉聯體,攜手共進,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借力城區優秀校本教研資源,創設城鄉多維互動研討平臺,促進工作室成員的快速成長,使其成為農村學科教學的領跑者,承擔起層遞式培養更多優秀農村學科教師的重任,成員帶徒弟,徒弟帶徒弟,層遞式培養優秀教師,使工作室真正成為農村學科教學領跑者的“孵化器”[4]。
四是課題統領,主題研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圍繞系列較高規格的科研課題,工作室成員共同參與,以課題組成員分角色共同承擔研究項目的方式推進工作室日常教與研的參與行為。“整合”是指把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教學實踐、日常教學研究結合起來,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就某一主題進行較長時間的專項攻關與開發性實踐,并獲取相應成果的過程。
4.評價牽動,效能連通
學科帶頭人培養周期為三年,并實行動態管理,對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學科帶頭人資格,期滿進行新一輪的推薦確認。此外,區教育發展研究院還聯動區新聞中心,每周及時以微信的形式將工作室的教研活動做一個簡單的報道,序列化、主題化深入推進名師工作室活動。每月制作活動室活動簡報,裝訂成冊,或制作成電子簡報,將工作室成績、工作室活動、工作室學習心得等匯編,供全體教師學習、交流、研究。
“學術聯動機制”作為教育管理的一種探索,在實際操作中,要按照“有所側重、分步推進”的原則,立足規范化、長效化管理,通過上下聯動、橫向互動,形成合力,規范和激勵全區教研的工作步入自主、科學、實效、常態化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單昕,黃道鳴,黃玉婷,等.名師工作室的運行機制與功能拓展[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12):15-20.
[2]?陳國民.教·研·訓一體化是提升教科研效能的有效抓手[J].中國教育學刊,2019(6):101.
[3]?蓋學林.教育發展聯盟:促進校際資源共享[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0(12):28-29.
[4]?成巧云,施涌.城鄉聯動:農村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徑——以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09(11):74-76.
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三級支持體系的‘區學科項目制名師工作室聯動機制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SB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教育發展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