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倩倩


莫瓏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歷山實驗學校、歷山雙語學校校長。曾榮獲濟南市優質課評比一等獎、濟南高新區說課和優質課評比一等獎、濟南高新區公開課評比一等獎、青島市家長學校先進個人、濟南市歷下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個人、濟南高新區德育工作先進個人、濟南高新區宣傳工作先進個人、濟南高新區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山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集團師德標兵、山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集團宣傳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
“學校教育是關于‘人的教育,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故事。校長視校如家的故事,教師敬業樂群、愛生如子的故事,學生勤奮好學、樂于助人的故事,家長理解支持、攜手同行的故事,社會尊師重教、愛心助學的故事……可以說,以校園為載體的每一處景物、每一名成員、每一棵樹木,都在訴說著一個個津津樂道的故事。”這是歷山實驗學校、歷山雙語學校校長莫瓏在微信欄目“敏行樓的故事”第一季開篇時的推介語。作為教師,他一直踐行“學生立場”;作為學校管理者,他果斷采用“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他相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我教育”。
一、學生立場
莫校長經常會問:“究竟怎樣做才算是對學生好?”教育教學實踐中,他積極踐行新基礎教育提倡的“學生立場”。所謂“學生立場”,就是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或發展需求,讓學生的實際狀態成為教育教學的起點和出發點。
教學樓設計時,莫校長綜合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高特點,最終確定洗手臺的高低;頒獎儀式上,他會從學生心理感受的角度出發,蹲下來與低年級學生合影;少代會活動中,他會充分尊重每一份隊員提案,將答復內容責任到人、限期完成;教學質量分析時,他會引導教師尋找每一名學生的真實起點,力爭實現一生一策;學生評價改革中,他力主推行增值評價,既要看到優秀的學生,也要看到進步的學生;既關注最終的結果,也看到學生成長的過程。因為離得人“近”了,故事也就多了。教育不是“決勝千里之外”,而是“溫潤一步之內”。
在莫校長剛剛接手歷山實驗學校的時候,正趕上區里進行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顯示學生身體素質位于全區下游。全體教師會上,他語重心長地對老師們說:“如果一個學校里面的學生全是語數英學科的學霸,而沒有音體美方面的佼佼者,那么這所學校的師生就失去了活力,這所學校也就失去了魅力。做教育究竟應該關注什么?我想,應該關注學生身體健康,關注學生審美能力,關注學生品格品行。教育的質量,應該是生命的質量。”接下來,他走進課堂,與體育老師一起研究對策和突破路徑;他動員家長,與班主任一起推動全民健身;他多方籌措,與專家一起開展花樣跳繩、足球、籃球等項目的研究;他以身作則,帶頭堅持連續運動186天,將他對體育的理解和運動的經歷,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在第二年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全校學生身體素質水平達到了全區第二的跨越式提升,學校研發的課間操獲得了大課間評比第一名。
二、“成事”更要“成人”
莫校長經常會問:“究竟怎樣做才算是對教師好?”學校管理最大的問題在于以“成事”替代了“成人”。我們往往管理“事”的意識很強,但很少思考“事”成了之后,“人”成了沒有。學校重點關注的是學生和教師的分數、評比、獲獎等顯性成果,反而漠視了學生和教師生存狀態與生命質量的提升。在研究中,經常出現的是課題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大家評論探討的焦點是課題級別、理論價值、材料精美等外在因素,反而沒有認真思考教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能力有沒有因為研究這件事變化和發展。只有我們真正將“做事”與“成人”有機統一,學生才能實現全面發展。
莫校長主張通過成就教師來成就學校。在教師培訓中,他強調要抓住教師成長的關鍵時間,創設關鍵事件,推薦關鍵書籍,尋找關鍵人物;在人際交往中,他引入“問題外化”的心理學方法,引導大家要分清人是人,問題是問題,對事可以清晰有原則,而對人應該盡量的彈性和友善;在教師發展中,他引導大家實現從他主型向自主型、從消費型向創生型、從技術型向人格型的三次華麗轉身。
莫校長結合自己對元認知理論的學習和思考,將師生成長總結為一條公式,即“成長=經驗+反思+產生可以改變的行為”。在歷山實驗學校,無論工作總結還是個人述職,都是通過一個個好問題串聯起來的,是用現場答辯替代了傳統的工作匯報產生反思的。“本學期你做了哪些工作?如何克服困難和障礙的?在哪些方面實現了成長?目前還存在哪些問題?”每位教師根據“成長公式”思考與總結,認真剖析自身工作。校長和專家團隊會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與建議,通過追問和討論促進反思的生成,進而產生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
三、以人為中心
莫校長經常會問:“究竟怎樣做才算是對學校好?”他認為,在學校管理中,會有兩種管理方式:一種是以事為中心的管理,另一種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應該引入科學的管理思想和理論,而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則強調滿足“人”的成長需求。這兩種管理方式沒有好壞之分,學校可根據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行選擇,而處于三年創業期的歷山實驗學校,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
2020年教師節,莫校長問了教師三個問題:教師節是優秀教師的節日嗎?教師節是教育教師的節日嗎?教師節是表演展示的節日嗎?帶著這樣的思考,他和策劃團隊重新定義了教師節慶祝活動的目的:第一,教師節應該屬于每一位教師;第二,教師節應該讓教師寓教于樂、有所懷念;第三,教師節應該更加關注教師的身心狀態。
一場走心的慶祝活動,讓每一位平凡的教師都被看見,為自己的教師身份感到自豪,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充滿期待。在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中,全體教師共同努力,讓文化理念凝“心”;通過幸福體驗,讓團隊精神聚“力”。正是因為學校將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看得比學校的發展更為重要,當人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遇到矛盾和沖突時,學校會選擇促進人的發展,所以也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實質是自我靈魂的啟發,而非知識的堆積。只有當我們把目標朝向“自我教育”之時,教育才會起到尊重人性、塑造人心、激發人智的重大作用。只有學生、家長和教師三方面形成合力之時,“自我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只有當“自我教育”實現之時,才是真正對學生好、對教師好、對學校好。
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學校管理模式。每一所學校都可以追求優質的發展,但發展的路徑可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其關鍵在于校長能夠標定方位,篤定前行。當今的教育領域并不缺少優秀的教育理念,但缺少對優秀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實事求是、一以貫之的實踐行為。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莫校長既為學校的每一天“診斷”,也為干部、教師的每一次成長“診斷”。他引導大家在經驗與反思中發現學校和自己的不足,簡明扼要地提出可以產生改變的具體行為,并在自我的反思與管理者的服務中實現自我痊愈。他常說,教育就像醫療,我們能做的就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遇到家長對教育不理解時,莫校長苦口婆心地一遍遍和對方交流,力求達成共識;遇到評優評先推薦人選時,他總是把一線教師和項目負責人往前推,不計個人得失;面對理想與現實沖突時,他會努力把自己從膚淺的現實視域中解放出來,以國際化、信息化為學校文化賦予時代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打造有共同愿景、共同行為的團隊……
在筆者看來,莫校長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人。他將“學生”稱作“未來”,將“教師”稱為“創造”,將“學校”稱為“遠方”,將“教育”喚作“美好”。確實,他不是通過說給我們聽,而是做給我們看,用自己的靈魂喚醒一個個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靈魂,創造出一個充滿生機的美好未來。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歷山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