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歡?包萬平?薛李納
【摘?要】生態學從人類發展的真實環境出發,致力于為人類發展創造適宜的環境。而墻面環境作為幼兒發展的真實環境,也是幼兒發展的最為重要的環境資源。因此基于生態學的視野對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表明,生態學視野下實踐中的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存在著幼兒這一生態主體缺位、墻面環境創設的內容、形式、材料等生態因子有失生態系統平衡性、自然性、和諧性等特性的誤區。為此,筆者建議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應回歸到充分發揮幼兒主體性,并能為幼兒的綜合發展提供動態平衡、不斷變化而又具有和諧性環境的理性中來。
【關鍵詞】生態學 幼兒園墻面環境 環境創設
生態學非常重視“真實情景”的研究取向,因此基于生態學的視野來看學前教育的發展,就要求從幼兒真實生活的背景出發。墻面環境創設作為為幼兒發展提供真實背景的生態系統,其生態主體——幼兒和各個生態因子——墻面環境創設的內容、墻面環境創設的展現形式以及墻面環境創設所用的環境材料等都必須遵循生態系統的整體性、開放性、自然性、動態平衡性、和諧性和對話性等特性,才能使得幼兒園墻面環境生態系統得到持續發展。然而基于生態學這一視角來審視實踐中的幼兒園墻面環境生態系統的生態主體、各個生態因子,卻發現其存在的一定的誤區。基于此,對其存在的誤區進行了研究剖析。
一、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實踐中存在的誤區
1.墻面環境創設中幼兒生態主體的缺位
生態學理論認為兒童與所生長的環境呈現雙向互動的關系,且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在“為了幼兒”的價值取向上,促進幼兒的發展。但從生態學的視角來審視當前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卻發現教師以自己的“全權包辦”去取代幼兒主體性的發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基于成人的視角進行墻面環境創設。例如,在對于色調這一生態因子的搭配上,教師扮演了絕對的“控制者”,甚至將自己定位為“墻面設計師”,而對于幼兒的意見忽視,且在顏色的選擇上一味強調顏色的亮度帶來的視覺沖擊感,而忽視了色彩搭配的和諧性。
其次,過分強調墻面環境創設的裝飾作用。在實踐觀察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頻繁使用“好看”等詞語來形容墻面環境創設的成果,甚至制止幼兒進行互動,使得幼兒一味將教師所創設的墻面環境作為教師的“私有產品”,墻面環境創設成為“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再次,墻面環境創設的主題內容來自教師的選擇而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幼兒園教師普遍存在提前預設課程并按照預設進行環境創設,忽視了創設與幼兒發展相適宜的墻面環境,致使墻面環境創設失去了其實用的價值。
2.墻面環境創設的內容、形式、材料等生態因子有失生態系統的特性
(1)墻面環境創設的內容缺乏整體性、平衡性和教育性
生態學理論強調人類發展環境的整體性,正如埃德加·莫蘭認為“人們不僅不能把部分孤立于整體,而且也不能使各個部分互相孤立”[1]。基于此觀點幼兒園墻面環境的各個生態因子之間也是緊密聯系、互相結合的整體。但在幼兒園經常會發現室內與室外墻面環境創設的主題呈現割裂狀態,顯然教師在創設墻面環境時忽視了內容與內容之間的聯系性和整體性。主題墻的內容不平衡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主題內容單一,忽視了對五大領域內容的整合導致墻面環境創設內容的失衡;二是墻面環境創設內容只是簡單的張貼幼兒的作品或懸掛教師的創設成果,由于不是基于以幼兒為主體的墻面環境創設,所以很難激發幼兒的興趣。
(2)墻面環境創設的形式缺乏動態變化性和對話性
生態學理論認為環境應與人的發展相適應,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跟隨人的發展不斷構建新的環境[2]。基于生態學的這一理念來分析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會發現幼兒園的墻面環境創設缺乏動態變化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墻面環境創設形式更新時效性看,教師能夠根據班級主題的開展及時更新主題墻墻面環境創設,但對于室外的墻面環境如走廊、天花板等,還有幼兒園大的室外墻面環境則表現出較少的關注度,對于室外的墻面環境創設甚至是一學期或者一學年才更新一次;二是從墻面環境創設的展現形式看,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的展現形式多為靜態的張貼圖片的形式,將幼兒的作品直接粘貼在墻面上,缺少一些動態的元素或者是留給幼兒自己創作的開放性空間,容易引起幼兒的視覺疲勞,使得幼兒形成思維定式,影響幼兒創造性和想象力的發展。
生態學理論認為兒童的發展與環境的作用是雙向互動的,而非單一即時的。而在實踐中發現受教師教育信念與意識的影響,認為將幼兒的作品張貼在墻面上,或者幼兒按照教師的預設補全墻面的留白空間,就是幼兒與墻面環境創設進行了對話,這其實阻礙了幼兒與環境的雙向互動。
(3)墻面環境創設的材料缺乏自然性和開放性
陳鶴琴老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很好的活教材。”幼兒作為大自然之子,他們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墻面環境創設的材料也應該來自大自然、大社會,這也符合新時代生態理念的要求。而在實踐中多數幼兒園進行墻面環境創設的材料都是購買的成品或半成品,部分幼兒園為了迎合生態環保的理念,則購買一些綠色環保材料,實則既違背生態學的理念,也沒有在實質上體現材料的自然性。另外,教師在進行墻面環境創設時,僅僅將材料來源的目的地鎖定于幼兒園小的環境中,無視幼兒園之外的其他環境,這樣既不能保證墻面環境創設材料與外界的聯系和互動,也很難使得墻面環境生態系統發揮其開放性的特征。
(4)墻面環境創設總體搭配缺乏和諧性
生態學理論強調生態系統整體的和諧運作,筆者基于此分析實踐中的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首先,從墻面環境創設內容看,教師在進行墻面環境創設時比較隨意,忽視墻面環境創設內容與所進行的主題教育內容的和諧性;其次,從墻面環境創設的色調過于單一,忽視了色彩搭配的重要性,不能滿足幼兒發展色彩感的需求。總之,墻面環境創設中的任何一個生態因子的不和諧搭配都會導致整個墻面環境生態系統的失衡,也使得各個生態因子之間不能發揮出其搭配本應表現出的正向作用。
二、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的理性回歸
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是一個大的而又始終保持平衡的生態系統。通過以上對影響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因素的現實審視和問題分析,表明其中的各個生態因子,如墻面環境創設的主體、內容、材料、形式等都是影響墻面環境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因子。因此,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的實踐需要回歸到充分發揮幼兒主體性、注重發揮創設內容的教育性和平衡性、重視創設形式的變化性和互動性、注意使用創設材料的開放性和自然性等理性中來。
1.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師生合作進行墻面環境創設
從教育目標的生態性來看,幼兒園教育就是要促進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根本目標也是基于幼兒、為幼兒創設適宜的發展環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也明確指出幼兒是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學習的[3]。由此可知,充分發揮幼兒主體性,讓幼兒參與墻面環境創設的重要性。
首先,要使得幼兒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教師需要改變自身“包辦式”的教育理念,給予幼兒充分的信任和鼓勵,鼓勵幼兒與墻面環境進行互動,相信幼兒具有自己動手創設自己喜歡環境的能力。猶如陳鶴琴老先生所說過的:“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去創造自己的生存的環境,這樣會使得幼兒主動感知自己周圍的環境,并會自覺保護環境。”[4]其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提供者和觀察者的角色,為激發幼兒主體性做好準備工作。第一,教師作為材料的提供者,要準備好一切可能會使用到的材料;第二,教師作為幼兒活動的觀察者,觀察幼兒的興趣點、觀察幼兒創設的進展和遇到的困難,并對幼兒的創設程度進行評價。總之,教師要通過不斷改變自身墻面環境創設的認知理念,充分發揮自身猶如“變色龍”的角色,讓幼兒更好地參與到墻面環境創設中來,使其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2.保持墻面環境創設內容的教育性和平衡性,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
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也應該充滿教育性。首先,所創設的墻面環境要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所創設的內容必須是“基于幼兒、為了幼兒”的價值取向,從幼兒的年齡、認知發展水平、興趣和需要出發進行創設,促使幼兒與墻面環境內容進行互動,在不斷地互動、對話中促進了幼兒的綜合發展。其次,墻面環境創設的內容應該輻射五大領域中各個領域的內容,改變以往對藝術領域的偏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也明確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是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態度和技能等方面的發展[5]。因此,墻面環境創設的內容要根據所進行的主題教育活動充分挖掘五大領域的內在聯系,并以幼兒熟知的、感興趣的形象和符號展現出來。同時,還要注意對幼兒園的整體環境與當下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結合,以保證所創設墻面環境與幼兒園環境和社會環境平衡一致的生態性。
3.重視墻面環境創設形式的變化性,為幼兒創設“對話”的墻面環境
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墻面環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生命體”,正如迪爾本所說的:“要想了解發展著的個體與其所在的環境之間的關系,就要試圖通過改變一方而去觀察另一方的變化。”[6]因此,為了達到讓幼兒發展的目的,必須及時改變墻面環境創設。要保持墻面環境創設動態變化性,一是教師需要根據自己了解和觀察到的幼兒的需要和興趣去調整墻面環境創設的形式;二是要做到保持班級主題墻面環境創設的及時變化,又要保持走廊、天花板等墻面環境創設與主題墻墻面環境創設的變化一致性;三是還要及時更新幼兒園整體的墻面環境創設,讓幼兒不但感受到班級小環境的變化,也感受到幼兒園大環境的變化;四是教師要改變以往對墻面環境創設單一靜態、平面的展現形式,學會創新,追求以新穎的、多樣化的、能夠吸引幼兒對話的形式來展現,以此達到生態學理論所認為的幼兒與墻面環境雙向互動作用。
4.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會”的材料,讓幼兒感受其與自然和社會的緊密聯系
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需要通過與外界信息、物質、能量的不斷互動而發展,而材料的開放性是幼兒園墻面環境生態系統開放性的一個重要體現。《綱要》中也指出幼兒園教育要充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如山、水、家庭、社區等資源。因此,在收集墻面環境創設材料時,要保持開放的眼光,將材料的來源放大到大自然、大社會的各個環境中,從關注活動室內的材料到關注幼兒園內各個角落的材料,從關注幼兒園內環境材料到關注園外的家庭、社區等材料。
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一切可生存的資源。而具有豐富資源的自然環境同樣也可以作為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材料的獲取地。因此,在進行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時,應減少成品材料的購買。幼兒園本身就有著豐富的自然材料,可以帶領幼兒去收集這些豐富的自然材料,如樹木、石頭、土壤和水等自然材料,讓幼兒真正地沐浴在大自然之中,使幼兒的身心與天地萬物交融,從而可以直接從大自然中汲取他成長所需的養分[7]。還可以鼓勵幼兒收集來自家庭和社區等的廢舊物品,這樣一方面保證了材料來源的自然性和開放性,也做到了經濟環保,同時還讓幼兒接受了直觀的環境教育。
5.協調布局墻面環境創設的各個元素,發揮環境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隱性功能
生態學視野下的幼兒園墻面環境生態系統是一個和諧的大系統,因此,要使得幼兒園墻面環境創設回歸到生態學和諧的理性當中,就必須發揮教師統籌規劃的能力,即在進行墻面環境創設之前教師要有“大局意識”。首先,對墻面環境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生態因子的生態位進行規劃,使得各個生態因子的空間安排保持其應有的和諧性。其次,是對各個生態因子的協調布局,在創設內容上要注意與所進行的主體教育活動的契合度,還應注意內容之間的聯系性;在展示形式的布局上,要注意動與靜、平面與立體的和諧搭配;在顏色的布局上,除了考慮對幼兒視覺具有較大沖擊力的鮮艷色彩,還需考慮近似色、同色系、對比色、互補色等不同色系的協調搭配。總之,幼兒園墻面環境生態系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整體,需要教師在進行墻面環境創設之前對其中的各個元素進行協調布局和設計,以發揮對幼兒審美能力的正確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埃德加·莫蘭.方法:天然之天性[M].吳泓緲,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32.
[2]?薛燁,朱家雄.生態學視野下的學前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與學習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43.
[4]?高曉敏.論幼兒園的環境創設[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8):247.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
[6]?朱家雄,華愛華,等.幼兒園環境與幼兒行為和發展的研究[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8.
[7]?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M].任代文,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7.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國家教師發展協同創新實驗基地、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范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
責任編輯:高珊
10407562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