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東明
[摘? ? 要] 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激活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中央多次提及加快推進5G、人工智能、特高壓、城際高鐵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部署,各省市也將新基建列入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新基建作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量,將成為逆周期調節、穩經濟、穩增長、促就業的重要抓手,為經濟復蘇注入新動能。各級政府需系統、科學、有序推進新基建規劃建設,切實發揮其提振經濟、加速轉型、促進就業、改善生活等方面牽引作用。
[關鍵詞] 數字經濟;新基建;新動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1. 01. 073
[中圖分類號] F280?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1)01- 0179- 02
0? ? ? 引? ? 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帶來困難和挑戰。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8%,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首次為負數。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對經濟社會正常運轉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但隨著疫情逐漸平復,社會復工復產穩步推進,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變。當前,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激活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中央多次提及加快推進5G、特高壓、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部署,各省市也將新基建列入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新基建將成為逆周期調節、穩經濟、穩增長、促就業的重要抓手,為經濟復蘇注入新動能。
1? ? ? 新基建的內涵
2020年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內涵做出正式的解釋,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3個方面內容。
我國一貫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釋放基礎設施的乘數效應為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和重要保障。謀劃建設新基建,既是國家面向未來塑造數字競爭力的考量,更有應對當下經濟疲軟的現實需要。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后新的經濟形態,新型基礎設施是對我國數字經濟工作的細化和發展、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是數字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以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推動社會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
2? ? ? 新基建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
2.1? ?拉動新投資
受疫情防控、社會需求結構變化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傳統基建投資邊際效益下降。新基建作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量,加快推進新基建建設成為當下對沖疫情影響、拉動經濟增長、優化投資結構的重要戰略。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涉及的范圍更廣、產業鏈更長、內容應用更豐富,其形成的跨產業融合、跨企業互通、跨技術集成等特性將更好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產生長期性、大規模的投資拉動效應,同時在穩經濟、穩就業、穩投資中發揮重要作用。
2.2? ?催生新業態
在疫情防控期間,新基建的作用凸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娛樂、教育、醫療、科研等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基建將條塊分割的產品和服務、產業界限、技術張力融會貫通起來,形成跨產業融合、跨企業互通、跨技術集成應用的發展態勢,推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加速產業化進程,從而衍生出新產業、新業態。短期來看,新基建助力疫情防控、遏制經濟下行壓力,長期來看,新基建將開啟巨大市場空間,產生更多新需求,催生更多新業態,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2.3? ?激活新消費
數字經濟時代,新基建是催生新消費的原動力。網上辦公、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應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為新消費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新消費、升級消費的常態化將同實體消費和服務消費一道,共同提升市場活力。新消費對新基建提出更高軟硬件保障要求,新基建為新消費開拓更多創新空間,二者一脈相承、相互促進,加快推進新基建,豐富應用新場景,不斷釋放消費潛力,積極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增長提質增效。
2.4? ?孕育新要素
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將“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為要素之一,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數據資源已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新基建作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加快社會智慧化轉型的重要載體,將各類信息、流量上升到數據資源高度,架起數據傳遞的橋梁,加速各種智能場景的應用。積極布局新基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進而激發數字經濟市場活力。
3? ? ? 科學論證有序推進新基建建設
據有關機構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基建”新增投資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左右。面對如此大規模新基建投資,各級政府需系統、科學、有序推進新基建規劃建設,切實發揮其提振經濟、加速轉型、促進就業、改善生活等方面牽引作用。
3.1? ?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開展建設
新基建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全面推廣落實成為各級政府當務之急,但是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新基建外溢效應明顯,各級政府需要統籌考量本地的經濟發展基礎、產業需求和建設目標,因地制宜開展工業互聯網、新能源充電樁、人工智能產業等新興領域建設,做到“適時適地,統籌集約”,避免一時間大規模建設帶來的過度投資、產能過剩和結構性失衡等風險。同時,把握好新基建與“鐵公基”為主導的傳統基建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影響作用,推動新基建對傳統基建的技術賦能、傳統基建對新基建的基礎賦能,“新舊協同”為我國引領經濟新常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3.2? ?加強頂層規劃思維,推動規劃有效落實
狹義的新基建一般是指5G基站、特高壓、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但廣義上講新基建其實是新產業動能和高科技信息技術催生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設施的統稱,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基礎設施,包含范圍更廣,整體性和框架感更強,因此新基建的頂層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未來各級政府需要從機制體制、政策法規、資源協同、規范標準、示范應用等角度全方位系統謀劃,將新基建的應用場景進行整合,強化頂層規劃設計,全域統籌推進落實,借新基建之力打造數字型、智慧型社會。
3.3? ?發揮市場能動作用,探索多元建設模式
“十四五”期間全國新基建拉動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將達到十萬億元量級,傳統基建主要依靠政府主導的單一建設模式逐漸向“公私合營”“多方參與”轉變,從“大政府、小社會”逐漸走向“政企聯合”。未來新基建領域的政府職能更大程度表現在統籌發展、政策環境支持、商業模式探索上,最大程度調動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大型民營企業集團、產業基金等社會資本的能動性,加強各參與方的需求協同,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共建共享的多方參與、全責分配與互動機制,推動新基建建設的集約有序開展。
3.4? ?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加強跟蹤監督管理
2020年為新基建元年,各級政府應加快出臺與新基建相適應的配套制度和與業務流程,構建統一領導、統籌有力的新基建組織體系,保障新基建順利推進。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雙重出發點,制定完善的新基建項目全過程工程質量管理要求和績效考核機制,作為科學評價建設成果、投資效益、運營情況的主要依據,做到“以評促建”“以評促用”,實現新基建項目的及時更新和動態監管。同時,將新基建建設納入相關部門工作內容,覆蓋各級工作人員,與績效掛鉤,加強考核、督辦的力度,形成制度化、常態化運轉。
主要參考文獻
[1]盤和林. 新基建應警惕新風險[N]. 國際金融報,2020-05-25(3).
[2]王莆中. 新基建將加速服務業數字化[N]. 21世紀經濟報道,2020-05-22(11).
[3]譚浩俊. 新基建要多在“新”字上做文章[N]. 現代物流報,2020-05-20(A02).
[4]周斌,朱晨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對比分析及創新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1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