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輝
被譽為“當代第一人才”的翁文灝先生,是民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
翁文灝出生于風雨飄搖的晚清年代。他自幼聰慧,13歲中秀才,19歲畢業于上海震旦學院,畢業后即赴歐洲留學,專攻地質學,23歲便以最優等成績,獲得比利時魯汶大學博士學位。歸國后在北洋政府農商部任事,擔任地質研究所講師、主任教授,我國第一代地質工作者大多出自其門下。1916年,他與丁文江等人共同創建了農商部地質調查所。
早年,翁文灝先生一心撲在科學研究上,創造了中國學術史上的諸多“第一”。他曾任清華大學代理校長,在被國民政府委任為教育部長時卻堅辭不就。然而,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后,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這位具有愛國心的學者,毅然走上了從政之路,演繹出書生救國的故事。抗戰期間他擔任經濟部部長、資源委員會主任、行政院秘書長,實際領導著中國的工礦建設和工業生產。當抗日戰爭能源緊張到“一滴石油一滴血”的時候,他組織開發中國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并把大兒子翁心源培養成著名的石油工程師;面對侵華日軍空軍的狂轟濫炸,他把二兒子翁心瀚送到軍營,成為一名出色的空軍機師,最終戰死疆場。抗戰勝利后,他先后任行政院院長、總統府秘書長。在對國民黨徹底失望后,他選擇了新中國,成為第一位從海外歸來的國民黨高級人士,任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常委等職。

惠宇樓,系楊子惠將軍捐建,本館地理、工礦、地質、生物及醫藥衛生都匯聚于此。
翁文灝的幾個“第一”
他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中國第一本《地質學講義》的編寫者、第一位撰寫中國礦產志的中國學者、中國第一張著色全國地質圖的編制者、中國第一位考查地震災害并出版地震專著的學者、第一份《中國礦業紀要》的創辦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地質會議的地質學者、第一位系統而科學地研究中國山脈的中國學者、第一位對中國煤炭按其化學成分進行分類的學者、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巖漿活動和金屬礦床形成理論的首創者、開發中國第一個油田的組織領導者。
翁文灝先生不僅在地質學、地理學研究方面卓有建樹,還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和博物館建設。1928年,他推動中央地質調查所與協和醫院合作,組建了新生代研究室,開展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等重要考古工作。他還參與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中國博物館協會、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的組建;在籌備中央博物院時,擔任建筑設計委員會委員長。此外,他還是故宮博物院理事、常務理事,并于1948年擔任理事長。
翁文灝先生對自然博物館建設更是情有獨鐘。1916年他就與丁文江等人共同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公立博物館——地質調查所地質礦產陳列館,1926年他曾積極呼吁籌備中央自然歷史博物館,1930年他擔任了中央博物院自然館籌備處主任,然而,由于經費、人才和標本等原因,該館并未最終建成,成為遺憾。或許,十余年后在大后方建立的中國西部博物館了卻了他的一樁心愿。

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陳列館中的翁文灝雕像
中國西部博物館誕生于抗戰時期的北碚。抗戰爆發后一批重要學術機關遷至北碚,北碚迅速成為全國最大的學術中心。1943年7月,中國科學社等6個學術團體在北碚舉行年會,提出籌備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同年12月,公推翁文灝、盧作孚任該館籌備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經過1年多的籌備,中國西部博物館建成開放。
籌備中國西部博物館的機構: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
中央地質調查所
中央工業試驗所
礦冶研究所
中央農業實驗所
中央林業實驗所
中央畜牧實驗所
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
中國地理研究所
國立江蘇醫學院
中國西部科學院
這些機構在當年幾乎代表了中國科學界的半壁河山。作為博物館籌備委員會主任和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翁文灝先生運用其在政界、工商界、學術界的影響,聘請各學科的著名專家26人為第一屆設計委員會委員。在設計委員會的指導下,參建單位發揮各自優勢,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便成功建成了當時國內最大規模的自然科學博物館,體現了中國科學界在民族危亡之際的高度團結精神。
1944年12月25日,中外嘉賓400余人齊聚惠宇樓前,見證了這所博物館的誕生。翁文灝面對人群發表演講,闡述科學與國運的關系,殷切希望這所博物館以專門學科的研究和科學教育為目的,將其辦成弘揚戰時科研成果的窗口和戰后調查研究的驛站。
中國西部博物館的六大展館
工礦館
分為工業和礦業兩部分,工業部分展示了后方重要工業的原料成分、制造方法程序、成品種類,以及歷年工業發展情形和戰后工業計劃概要等;礦業部分由天府煤礦設計布置,以模型展示天府煤礦地面設備、井下工程,并附各種表格說明。
農林館
農林館分為農業、林業、畜牧獸醫三個部分。其中農業部分展示內容包括糧食作物、纖維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刺激作物、園藝作物、肥料、病蟲害、經濟昆蟲、農業經濟等10個方面;林業部分扼要說明造林保護、林產利用、林業等方面的調查推廣內容;畜牧獸醫部分,展出有各種重要家畜及解剖模型,并有各項畜產利用標本和統計圖表。
生物館
生物館分為植物、動物兩部分。植物標本分類陳列,為中國西部科學院歷年調查采集所得,由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及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協同整理,并有中國科學社贈送藥用植物標本和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贈送的藻類及苔蘚標本;動物部分陳列品包括脊椎動物及無脊椎動物兩部分,陳列品系中國西部科學院藏品,由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整理。
地質館
地質館展有標本、模型、圖表、繪畫,主要由中央地質調查所捐贈,另有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和中國西部科學院參加部分。礦物巖石室陳列各種礦物巖石標本及圖表;地層古生物室陳列全國各處地層及古生物標本;脊椎動物化石室陳列有許氏祿豐龍及“北京人”模型;土壤陳列室陳列中國各省土壤標本及中國土壤圖表。
醫藥衛生館
醫藥衛生館由國立江蘇醫學院設計布置,分為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衛生學、病理學、細菌學、寄生蟲學7個部分。
氣象地理館
氣象地理館分為氣象和地理兩部分。氣象部分計有氣象圖表18幅、總說明圖1 幅;地理部分由中國地理研究所和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布置,剛開館時僅有少量掛圖、模型,1年后中國第一個地形浮雕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