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3月初的一個深夜,盧作孚派峽防局的士兵“突襲”火焰山(現北碚公園所在地)一座名為東岳廟的廟宇。一夜間,廟宇內堂布置一新,峽區博物館悄然誕生。這就是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前身,重慶歷史上的第一座博物館,設有風物、衛生、工業、煤炭4個陳列室。

中國西部科學院遷址于文星灣,主樓是一棟飛檐翹角、黛瓦灰墻的兩層樓房,由民國時期四川軍閥楊森捐建,名為“惠宇”,正是取自楊森的字“子惠”。中國西部科學院逐漸發展成為民國時期最大的民辦科學院,有理化、地質、生物、農林4個研究所,并附設博物館、學校、圖書館、工廠、農場、氣象站等。
1937年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作為抗戰大后方重要遷建區,重慶北碚接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流亡科學家、學者、文化名人,成了當時全國最大的學術中心之一,譽為“挽救中國科學的諾亞方舟”。

9月,中國西部科學院成立,峽區博物館并入科學院。建設科學院,研究實用之科學,輔助西部經濟文化發展,這是盧作孚經過歷時半年的考察,對北碚未來的建設發展的一個新構想。

中國西部科學院聯合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氣象研究所,中央林業實驗所,中央畜牧實驗所,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等內遷北碚的13 家著名學術機構,共同發起組建中國西部博物館,從事科學教育的推廣及專門學科的研究。

12月25日博物館開館,主館設在“惠宇”樓,下設工礦、農林、生物、地質、醫藥衛生及氣象地理6個陳列館,陳列品多達13503件,此后不斷擴容增至10萬余件。
中國西部科學院和中國西部博物館合并,由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接管,改組為西南人民科學館。

10月,西南人民科學館并入西南博物院,這就是重慶市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共同的前身。并于次年底搬至渝中區枇杷山正街,而北碚的老館仍保留自然陳列并延續至今。

6月,西南博物院改組為重慶市博物館。此后,合川馬門溪龍化石、中華鱘標本、上游永川龍化石、“巫山人”化石等陸續發掘或收集入藏,一批批重要學術成果紛紛涌現。
1997年,重慶直轄后,更為現名——重慶自然博物館。
2006年5月25日,“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被中國科協命名為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15年11月9日,在北碚縉云山麓,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開館,至今已接待觀眾近900萬人次。時隔一甲子歲月,它又重放光輝。
2017年5月18日,被授牌“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7年5月19日,被授牌“AAAA國家級旅游景區”。
2017年12月7日,被教育部辦公廳命名為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2017年10月,被授牌首批“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198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重慶市博物館增掛 “四川省重慶自然博物館”的牌子。在當時的四川,僅有兩個省級博物館,一個是四川省博物館,另一個就是它。
1991年,從重慶市博物館分離出來,獨立建制為四川省重慶自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