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慧

為青年演員梁靖康和孫千設定的下廚房的大片場景,對于正在拍攝新劇《你好呀,我的橘子戀人》的二人來說顯然已經駕輕就熟。在這部以智能機器人為背景的都市輕科幻浪漫喜劇中,梁靖康扮演患有肢體接觸障礙癥的“霸道總裁”陸森,孫千則一人分飾“兩角”,陰差陽錯“入住” 陸森家后,不斷切換于熱血創業者楊善善和偽裝智能機器人“星期五”兩種身份之間。幾個月駐扎在云南拍攝,戲里戲外兩人都有許多互動,讓他們形成了無需再磨合的默契。于是,就算已經收工,只要拿起鍋鏟和餐具,他們依舊可以立馬入戲。
戲中因“橘”結緣,戲外的他們對橘子卻抱著天差地別的態度。和陸森一樣,梁靖康也愛吃橘子,“它的味道就像是開了空調的夏日房間,舒服”,他總能找到合適的畫面將味道對號入座。但對于孫千來說,與橘子一個多月的朝夕相處實在已經達到了自己生命不能承受之“酸”,再多一個都是折磨。不僅僅是橘子,二人關于“美味”的解讀也是大相徑庭。孫千無辣不歡,去過一趟長沙之后,便成了湘菜的俘虜;梁靖康口味清淡,吃慣了白煮,蘸點家鄉廣東的特制醬油就能滿足。在味道上南轅北轍,但聊起對生活的態度,他們總有些一代人的相同視角和觀點。
雖然各自都扮演過幾個稔熟食材和善舞廚具的角色,但私下的他們實際上都還是廚房新手。孫千的家里人一直都沒有下廚的傳統,印象最為深刻的家常菜還是奶奶做的可樂雞翅,這多少暴露了她嗜甜的本性,而后三句不離“蛋糕”也足以印證其自詡“宇宙蛋糕小博主”的稱號,“因為從小練習舞蹈,為了控制體形把‘吃的需求降到最低,現在會覺得沒有必要,如果吃蛋糕能讓我開心,那就先吃了再說。”眼前這個95后的直爽女孩還沒有女明星吃飯的心理負擔,在她的世界,能在緊張辛苦的拍攝之余擁有最簡單直接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為了能在家中快速解決對甜的需求又無需借助太多烘焙工具,孫千學會了制作花式松餅,起鍋擺盤,淋上蜂蜜、加一把莓果,偶爾在朋友面前露一手,“這也能算是我的一項技能了。”而這只用來做松餅的烤盤同時也承擔著孫千招待好友時制作烤肉的責任,復雜的菜式她不會強求自己嘗試,既羨慕朋友能燒一手好菜,又表現得相當隨意。即使周圍人都不會做飯也不用擔心,吃到好吃的餐廳更能帶來意外之喜。
有最簡單直接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為了能在家中快速解決對甜的需求又無需借助太多烘焙工具,孫千學會了制作花式松餅,起鍋擺盤,淋上蜂蜜、加一把莓果,偶爾在朋友面前露一手,“這也能算是我的一項技能了。”而這只用來做松餅的烤盤同時也承擔著孫千招待好友時制作烤肉的責任,復雜的菜式她不會強求自己嘗試,既羨慕朋友能燒一手好菜,又表現得相當隨意。即使周圍人都不會做飯也不用擔心,吃到好吃的餐廳更能帶來意外之喜。
這一點,年紀相仿的梁靖康的確有些不謀而合,他坦言疫情之前從來沒認真考慮過做飯。忙碌的工作日程再加上對自己嚴格的身材管理,梁靖康幾乎很少自己做飯,對餐食的要求無非“簡單”二字。直到停工在家,自小習慣了清淡飲食的他,吃不慣高油高鹽的外賣,才慢慢動起了自己做飯的念頭。“開始還會逐條照著食譜來做”,他的第一道菜是土豆燉牛腩,給自己的評價是“味道還可以”,“后來索性丟掉食譜,隨著直覺自己加些創意”,那個總是高喊“一切從簡”的梁靖康,其實一直都很有實驗精神,于是便有了9種不同口味的雞胸肉菜單,配合著健身食用還真是頗有些成就感。雖說廣東人的靈魂里都住著一位“大廚”,但他同樣毫不在意“會做飯”的必要性。“做飯不應該是任務或者不得不完成的工作,那樣就少了樂趣,偶爾下廚也是會有驚喜的。”所以對他來說做飯就像生活里的其他事情,自然而然、隨心就好,想做大餐就用心去做,簡簡單單的白灼蔬菜也是一餐。
他們看似隨意、輕松,但在“做好演員”這件事上卻出奇的一致。“演員”一直以來都是孫千的夢想,小時候苦練舞蹈,希望以芭蕾舞演員的身份講述人間故事,卻因為傷病折磨不得已結束了7年的舞蹈生涯,直到考入中央戲劇學院,這個夢想才得以延續。非科班出身的梁靖康,演藝之路就顯得有些“誤打誤撞”。原本就讀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的理工男,因為一次實習而被公司挖掘成為演員的故事聽起來很像是某個偶像劇的設定,而這真實發生在梁靖康身上,讓他對原本毫無概念的演員工作自始至終都帶著敬畏,想要被認可的心也更加迫切。“我不太想未來,現在只希望把眼前的角色演好”,對于當下的梁靖康來說,腳踏實地才能慢慢積跬步,進而在演員的道路上穩行千里,而孫千已經準備好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接受來自更多面的角色挑戰。這兩個瘦高、清爽的年輕人還有著少年的簡單與純粹,他們看到過父輩們認真努力生活的樣子,也擁有包容、寬廣的生活氛圍,他們沒有肩負過多希望與使命,而是目標清晰地走在自我成長的旅途上。這一路上熱氣騰騰,而他們走得輕盈而又踏實。

“最想學做蛋糕,因為媽媽也不會做飯,她也愛吃甜食,這樣同時滿足我們兩個。”

“獨自生活的時候最想在廚房做一鍋熱氣騰騰的湯。”

“在廚房最不愿意洗碗,雖然是很簡單的事。推薦使用水槽洗碗機,年輕人就是要不洗碗!”

“下廚房其實給了你跟自己相處的時間,在廚房做一道菜也是和自己的一次對話。”

北方海邊的阿那亞,在很多人眼里是度假勝地,也是文化烏托邦。在另一層意義上來說這里也是一座美食之城,據說大眾點評上秦皇島地區一半以上的高分餐廳都在阿那亞。被稱為“阿村村長”的馬寅既是阿那亞的掌舵人,又是一位懂吃會做的生活家。他將北京眾多知名餐廳引入阿那亞,還對食堂的菜品嚴格要求,據說每一道地方小吃都要經過馬總品嘗,合格才能上架。他對于廚房的理解其實也有過轉變。“我之前認為我們這有這么多好餐廳,又蓋了這么多食堂,房間里就沒有必要留過多空間給廚房,這是一種浪費,可以鼓勵大家去食堂吃飯。但通過疫情,我覺得廚房非常重要。一個能滿足人基本需要的廚房,對阿那亞來說是有必要的。所以今年開始我們設計的所有房子,無論是100平米,還是300平米,都把廚房做得很舒服,這是我們今年最大的一個變化。”據說2021年五一之前,阿那亞還會再開出40家餐廳。希望到這里來的人們能夠在吃的過程中,感受到很多美好的東西,“這些好的餐廳會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烹飪做飯其實也是美好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提供一個餐廳,要能激發他自己回家去提升自己的烹飪水平。那么家里的廚房就無比重要,它是美好生活方式的實驗場所。”

作為天津人,馬寅對“吃”有著天然的敏感和講究。從很小的時候他就給父母做飯,做飯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是習以為常。疫情期間,平常非常忙碌的馬寅也在家里做飯,重新掌勺,也讓他獲得了很多新的認識。“你想象著原來曾經會做的那些菜,再做一遍的時候,發現味道已經不是你想象的那樣了。其實是這個東西你不熟練了,真的是要多練習。”這件事對他有了很多觸動,“不投入時間,不投入精力,不投入愛,其實你就是沒有那個能力了。”在他看來做飯就和人生很多道理一樣,是靠時間、靠精力、靠積累。

這樣難得賦閑在家的時光對于馬寅是極其珍貴的,也讓他發現自己變得敏感起來。“我發現不出去應酬了,也沒有那么多飯局了,人在比較安靜的狀態下,會突然進入一種特別敏感的狀態。吃飯這件事就更明顯,你的敏感度遠遠大于你平常吃飯的時候的。稍微有一點不好吃,就會發現。因為平時吃飯可能是為了應酬,或者是為了填飽肚子趕快去工作,都沒有仔細品嘗。但是當在家里安安靜靜做飯吃飯時,吃飯就變成了很重要的一件事,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敏感了,稍微淡一點咸一點辣一點,你都會特別明顯地感覺出來。”他所指的并不是挑剔,而是感受——感受力增強了。當人們回歸家庭,安安靜靜在家里給家人做一頓飯,給自己做一頓飯的時候,再去體驗一下,“你突然間發現好壞的感覺就完全變了。”也只有這種真正踏實、安心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發現自己真的喜歡什么,真的感受到自己的需要。


盡管對于做飯十分拿手,也在疫情期間重拾做飯的種種心得,但馬寅坦言,有很多菜肴還是在自己的廚房里做不出來的,還是要去外面的餐廳才能吃得到。因此他并不反對點外賣,而是對成天點外賣的年輕人表示理解:“因為現在年輕人都工作忙,也沒時間做飯。我也不強調要自己做飯,我只是希望他們要知道哪些菜適合打包外送,哪些菜其實適合去店里吃。”因為現在外面飯館普遍水準都很高,我們也不妨讓自己知道什么是好吃的,要吃到食物最美味的狀態。“比如燉菜類的,我覺得是可以打包的。炒菜,快炒類的還是盡量去餐廳吃。而且我覺得無論什么時間從公司出來,跟公司同事或者幾個朋友吃個飯,也是一種交流。”
對于美食的眷戀與考究在阿那亞的社群里同樣是一種風潮。馬寅還特別打造了一間阿那亞特有的“深夜食堂”——阿海食屋,邀請到訪阿那亞的嘉賓或是本村村民擔任主廚,用美食串起鄰里間的溫情,也喚起并創造了許多人關于味道的記憶。在這間只有32平米的小餐廳里,有鄰居阿姨的老北京片兒湯、保定燜子,或是知名大廚的獨家秘料,還有戲劇大導的創意套餐,或是跨界設計師精心烹制的一碗面……如果你有幸,還能趕上“村長菜單”。馬寅作為阿那亞這道大菜的主廚還在用心烹制著。
“做飯是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廚房更無比重要,它是美好生活方式的實驗場。”


如果不是2020年初那場誰也沒預料到的困局,對于做飯這件事,應青藍該是永遠地敬而遠之下去。然而當工作停擺,餐廳關門,感染數字每日上升,應青藍和所有人一樣體驗著焦灼。“我想這樣不行,還是要找些積極的事去做,所以每天運動,看書,追木村拓哉的《東京大飯店》,學著做菜,從最簡單的菜開始做起。”



最簡單的菜,她覺得是一碗熱騰騰的面。只要面足夠勁道,隨意發揮想象力,輔以簡單的佐料,或者一碗濃濃的高湯,都可以很好。耗時短,變化無數,兼具湯品的暖心與碳水的滿足。從一碗面開始,應青藍打開了做飯這個新世界的大門,從中式湯面到肉醬意面,從本幫家常菜到牛排,在那段被困住的時間里,做飯是不斷積攢的成就感,也代表著一份在不確定中保持樂觀的信念。
在過去,應青藍日常三餐里外賣占據了很大的比例,這是極其忙碌下的“不得不”。從事藝術行業的她,每日需要處理的事務,堪稱是煙火氣的反面。她的廚房足夠寬敞且功能齊全,在適當的位置擺放著心愛的藝術品,很長一段時間,這里干凈得像一個酒店。現在這里塞滿了堪比餐廳后廚的食材,此外,多功能烤箱,先進的咖啡機(應青藍是一個咖啡狂熱愛好者),為各式菜品準備的鍋具,這些如今她不可少的廚房設備,時常交替運作,為廚房增添了屬于生活的煙火氣。
日子早已恢復常態的今天,許多事物還是永久地發生了改變:過去從不下廚的應青藍,只要有空閑就會好好地做一頓飯;身為ART021聯合創始人的她,與朋友們一起創辦了面食品牌“珍田家”,帶著精致餐飲的基因,將一碗熱騰騰的面,以快捷的方式呈現出來。
“如果說藝術所代表的,是最靠近精神層面的志趣,那么人一日三餐的口腹之欲,則是最原始的生活的基底。”


如果說藝術所代表的,是最靠近精神層面的志趣,那么人一日三餐的口腹之欲,則是最原始的生活的基底。在一場影響世界的變局之中,追求高雅的藝術從業者,也必須面臨最基本的問題:我該如何填飽自己的肚子?我該如何堅定自己的信念?而答案可能就在一碗簡單的面里。或許藝術與做飯,藏品與食品根本就是一體兩面的關系,現在的應青藍還是期待著嘗遍世界各地的米其林,也樂意在她的廚房里花掉空閑的時間。


去年1月,旅行作家阿Sam的最后一場出境之旅停在了瑞士,步上007到訪過的雪朗峰,從阿爾卑斯山脈躍身滑落,還有在采爾馬特米其林餐廳三小時的意猶未盡……都足以登榜這場旅行的最佳,但在他的記憶里,雪場山腳,結束滑雪后的人們隨意坐在室外,與愛人親友舉杯小酌,分食披薩奶酪,望著夕陽映照下的雪山談笑風生的場景,才是瑞士給予他最深刻的印象,“那才是冬日該有的樣子。”

冬天稱不上阿Sam最喜歡的季節,“上海的冬和武漢有些相似,感受不到南方該有的暖,卻也不到北方極致的冷”,十幾歲離開家鄉武漢求學上海,阿Sam對這座城市在冬天帶來的尷尬體感并不陌生,只是不再能感受到兒時下樓就能在街邊喝碗排骨蓮藕湯的煙火氣,心里還是會欠缺了些什么,“就像東京街頭的關東煮、韓國棚屋里的辣炒年糕,沒有了煙火氣,總覺得這座城市有些過分克制。”于是,他喜歡在天冷的時節,在家自己燉上一大鍋排骨蓮藕湯,叫上幾個好友一同分享,“我不會在家去重塑某段美食記憶,旅行也好,家鄉也罷,當時當地的氛圍是如何也無法復刻的”,但當清澈溫潤的湯面騰起熱氣,看到客人們滿足的表情,他對那段關于“暖”的美好感受也許有了新的詮釋。
“但它擁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節日氛圍”,這也是為什么即便常年在外旅行,圣誕節時阿Sam還是會選擇留在上海,用最傳統的方式和好友們一同度過。2020年更是如此,特殊時期的暫停讓他越發重視起與親友們的聯結。“儀式感永遠重要”,從幾年前踩上了“熱點”的蓋茨比風格聚會到最近一次由他主導打造的白色家宴,輪流策劃派對主題,提前制作邀請函并附上著裝要求,再用鮮花、香氛以及音樂裝點氛圍……這聽起來些許“嚴苛”的章程早已成了阿Sam和朋友們冬日必行的傳統,一段不斷更新的節慶記憶,“我們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好,因而對快樂的感覺變得越來越淡薄,這也是為什么儀式感變得很重要,你總需要一些特殊的形式去喚醒麻木的感知。”
“儀式感很重要,你總需要一些特殊的形式去喚醒麻木的感知。”

而美食、美酒在阿Sam的故事里永遠不會缺席,用西班牙火腿作澆頭的武漢熱干面,喝到微醺即止的干邑和威士忌……當某個熟悉的笑聲再次響起,一連串的味蕾記憶也將從唇齒間被緩緩勾起。



冬日的五道營,圣誕的珠光在暗夜流轉,熱氣氤氳的食物與冷氣相抵,胡同中隨性的原住民和往來不斷的游人比肩而行,帶來日常生活中樸素的感動。
美食家耀揚和妻子李羊在10多年前創建的藏紅花西餐廳,是這里的打卡地標。像許多年輕人一樣,他們最初也曾夢想擁有一間自己的咖啡館。而留學期間,在海外餐廳工作過的經歷讓耀揚愛上了待在廚房的感覺。由他主導,拉上本是電影學院畢業的妻子李羊,先生廚房太太廳堂,夫妻各司其職用食物將往來的人留住。

餐廳猶如一個巨大的能量場域,將形形色色的人們帶到耀揚和李羊面前。以食物為中介,用味蕾打開人們的心扉。在咀嚼和交談中,天南地北的人們跨越隔閡和邊界,順其自然成為好友。從醫生、律師,再到演員、歌手,也許吃飯這件事是人類最大的共通,但也不僅僅如此。一直到今天,很多朋友仍然沉淀了下來。年初國內疫情突發,各種防護物資緊缺的時刻,就有日本等地的朋友們為耀揚一家人寄來口罩。
李羊鼓勵先生,將所有這些有關食物、人、廚房的經歷記錄下來。他們不僅僅是食物的制作者和售賣者,更樂于觀察人和食物的關系。“最開始,我們看著身邊的胡同大爺,每天吃什么,對食物有著怎樣的態度。后來這件事逐漸擴充,我們去了上海、廈門、大理,和生活在當地的藝術家、文人、自由職業者、做咖啡、做酒、做香腸的人聊天,挖掘他們對食物的想法。”耀揚告訴我們這些對話最后都被集結成書,名字就叫《耀揚和他的朋友們》。

兩個女兒的相繼誕生,讓耀揚的生活發生轉變。從前將重心全部放在廚房的他坦言,如今更重要的是對家人的陪伴。他堅持為家人下廚,并在閑暇時讓女兒一起參與法式煎餅、舒芙蕾等甜點的制作。前提是“如果她們感興趣”。而十多年前因為買到一臺咖啡機就會悸動三五天的少年心緒,也逐漸歸于理智。廚房和料理也許不再令人日思夜想,卻成為最為日常的陪伴。
難能可貴的是,耀揚一家人的生活步調勻速而平和。多年來與食物的朝夕相處,也終于讓他得出結論:食物是最好的良藥。
當代人在快速甚至超速的生活節奏中,對滾燙、辛辣等口感的追求,只能帶來一時刺激。允許胃主導了頭腦,其實無益于健康。而耀揚說,與食物打交道的這些年,讓他意識到,健康遠遠大于口感。所謂食物,更應該為人們提供的是蛋白質、能量、維生素、植物纖維……一個月以來,耀揚持續在朋友圈曬出自己做的健康餐,希望能夠借由自己的發起, 喚醒更多人加入。營養豐富的原料、簡單的烹飪、恰當的搭配,讓人們不由相信, 從食物出發, 若能一切從簡,也可找到心的方向。
“食物是最好的良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