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態文明;高職;思政實踐課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政府的任務,也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學校思政實踐課中,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公民的生態意識,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打好基礎。那么,在高職思政實踐課中,如何融入生態文明教育呢?
1、提高教師素養,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中的重要分支,高職教育承擔著培養專業職業技術人才的重任。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到思政實踐課,是促進高職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黨的重要教育方針和主張。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職思政實踐課,可以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覺悟,促使他們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他們在思想、言行上更加符合當下的時代發展。不過,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學理念和內容都相對滯后,高職思政課中的生態文明教育起步較晚,一些高職院校甚至還沒有開設生態文明教育選修課程,所以,許多教師對生態文明教育都缺少了解,也無法承擔生態文明教育重任。鑒于此,要想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職思政實踐課,需要從基礎入手,完善生態文明實踐體系,開設生態文明教育選修課,同時加強思政教學隊伍建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訓和講座,開展集體學習和討論,為思政老師補充生態文明教育專業知識,提高他們的生態文明教育能力。然后,在教學中,克服相關問題,制定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教學計劃,并增加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的靈活性、趣味性和針對性,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如將生態文明實踐與學生生活、社會熱點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生態文明保護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促使學生養成環保意識和行為。
2、因地制宜,合理設計生態文明實踐活動
生態文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行促知、以知促行。進一步來說,高職思政實踐課中的生態文明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為學生更好地生活、人類的明天而服務。不過,許多高職院校在思政實踐課生態文明教育方面還缺少經驗,因此,在開展高職思政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時,需要從基礎著手,構建生態文明教育實踐體系,明確生態文明實踐的目的,即深化學生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生態素養,讓學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繼而提高其社會責任感。為了確保高職思政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取得良好的效果,高職院校要因地制宜,結合周邊生態狀態和地理資源設計、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如高職院校如果處于城鎮邊緣,有接觸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的便利,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去野外開展水資源監測,或者讓學生了解農田用藥情況、森林植被的覆蓋狀況。如果學校位于城市腹地,學生無法自己深入原生態環境去開展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深入社區,開展消費觀調查、再生資源回收調查活動,或者讓學生去廣場、社區宣傳綠色環保理念,倡導節約水電資源。當然,高職院校還可以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去工廠了解節能減排系統的運行原理和整體機制。總之,只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才能讓生態文明實踐真正落地。
3、創新活動方式,從多個角度深化學生認識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都是以應用型技術教學為主,生態文明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教學中都不受重視,所以,高職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程度較低。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職思政實踐課,為學生生態文明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高職院校要把握住機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豐富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形式,全面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所謂抓住生態文明教育的機會,指學校要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結合教材內容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活動。與此同時,充分利用重大節日、課余時間開展各種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如在植樹節,帶領學生去山上植樹,或者讓大家在螞蟻森林認領一棵樹,為小樹積攢能量,為沙漠綠化做出積極的貢獻。在暑假,可以將學生組織起來,結合社會時事政治和熱點,針對綠色家庭、綠色社區和綠色學校開展討論,等等。這樣抓住一切機會讓學生去實踐、學習和思考,可以強化實踐的意義。創新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形式指出創新生態文明實踐方法和途徑是多樣的,不要拘泥于一種,應該多管齊下。如關于生態文明實踐,可以發揮社團的作用,組織社團開展生態調查活動、假日環保活動。也可以借助學校官網、校報傳遞生態文明信息,宣傳生態文明理念。也可以將學校生態文明實踐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在日常生活中借助點滴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4、開展教學評價,強化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
鑒于過去在高職思政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是相對缺失的,所以,關于生態文明實踐的教學評價也是缺失的。如今,高職思政教學評價體系逐步完善,在此情境下,需要健全生態文明實踐評價體系,確保教學評價與教學的匹配度,以強化教學評價的監督、激勵作用。因此,高職院校要基于生態文明實踐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之上,健全思政生態文明實踐評價體系,就生態文明實踐要素、過程、結果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在生態文明實踐評價中,需要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起來,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結合起來,將教師生態文明實踐設計和組織能力,學生實踐情況包括學生技能和專業知識應用、心理發展水平、生態文明素養都納入教學評價考量范圍,以確保評價的公平性、全面性。
參考文獻:
[1]張紅霞,邵娜娜. 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賾[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04).
[2]丁國華,李雄德,程志山.基于儒、道思想環境哲學觀淺析生態文明的思想淵源[J].東方企業文化,2015(24).
[3]沈林,鐘莉華,吉登星.生態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5).
[4]范夢.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7.
作者簡介:
任素紅(1964——),女,山東濰坊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