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校協作的必要性分析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①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即使大學生已經普遍成年。
1.從制度與理論層面來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見建立起必要的家校協作關系是服務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2.從學生層面來看。新時期的大學生面臨著新的特點。首先在個性方面,他們思想相對開放,比較自主,缺乏團隊意識,不喜歡被說教,比較實用主義,習慣被父母寵愛,即使大部分已經成年,但離開從小父母關注下的家庭生活,而完全投入到,陌生的大學集體生活會讓他們有不適應感。脫離家庭與高中的生活,加之思想相對開放,他們甚至有可能會迷失方向。有效的家校協作有利于及早發現問題,并推進問題的解決。其次,隨著經濟社會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學校不再是封閉的場所,作為互聯網原生居民的學生,他們接觸豐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文化,且容易受到影響。因此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家長的參與。
3.從心理工作層面來看。心理健康工作具有專業性、復雜性、持續性、保密性等特征。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等活動,學校單方面就能較好的開展。但是在面臨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事件,家庭的參與則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家校注重溝通協商,不至于開展危機干預時出現矛盾,甚至是嚴重的后果和影響。其次,家庭對大學生的人格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有效的家校協作更有利于追根溯源,探求產生心理危機產生的根源,需求解決的辦法;此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講究預防為主,預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家庭的存在,因此對于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培訓是需要考慮的。
二、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務中家校協作的困境
1.高校教師對家校協作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需要加強。首先在協作的人員構成上,高校主要是心理咨詢老師和輔導員。前者極少聯系家長,且多數聯系要通過輔導員為媒介,比如心理危機學生干預時必要的家校溝通。可以說,在高校層面,輔導員承擔聯系學生家庭的主要任務。
輔導員日常在聯系時內容更多的偏向事務性的溝通,家校聯系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的較少。一方面輔導員隊伍的心理健康服務知識相對較弱,學校在有意識的培訓時,往往也會忽視輔導員家校聯系技能的培養。
2.高校在家校協作的制度和方法層面的欠缺。目前來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家校協作,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服務層面,家校協作尤為重要。一方面,高校主體責任意識還不強,沒有主動承擔起對學生家庭在心理健康服務方面的宣傳與培訓,很多時候是因為危機發生倒逼高校聯系家長。另一方面,高校對于開展家校協作缺乏明確且詳細的制度條例等規定,如聯系的時間段、頻率、聯系的效果規定等,特別是在針對心理異常學生方面的聯系要求,聯系主體,聯系技巧,聯動機制等等。
3.家長與學生層面的現實制約。家校溝通是,當面協商的效果無疑是最好的,但是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家長來校或者高校家訪,成本相對都比較高。學生家長的構成是十分復雜的,他們部分能積極配合學校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但是也存在不少家長心理健康方面的認識少,對學生心理問題忽視,更甚者存在誤區,認為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是不光彩的事情,不配合甚至抗拒家校協作。也存在學生,抗拒老師與家庭的溝通。以上所述,會使得學生的發展受到影響,家校協作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家校協作面臨的機遇
1.互聯網高速發展,家校協作的空間進一步拓展。2021年8月27日,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10.11億,人均每周上網26.9小時。00后大學生的家長多為70、80后,他們相對年輕,對網絡的掌握和接受度較高。受互聯網的影響,年輕化家長其對心理健康方面的觀念也逐漸轉變。
網絡的快速發展催生新媒體的發展,不少高校開始探索新媒體時代構建新型的家校協作體系。“網絡新媒體平臺是高校推行家長聯系制度便捷高效的溝通途徑”②高校可以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向家長展示學生的校園生活,推送心理健康知識。建立班級群,必要時還可以開展線上的家長會等等。
2.社會各層面對心理問題的關注度提高,可協調的社會資源增多。近年來,大眾對心理健康問題關注度不斷提高,理解度也不斷增強,相關的社會性機構和組織增加。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協同育人層面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獲得更多的支持。學校可以嘗試聯合醫院對家長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針對心理危機學生,暢通學生就醫渠道;校、醫兩級可以聯合開展一定的心理講課講座等等。
總的來說,新時期高校面臨的學生群體更加復雜,擁有的教育、和和協調資源也更加豐富。高校一定要認識到家校協作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服務層面,要著力培養教師隊伍家校協作的技能,要敢于嘗試和探索新的家校協作機制。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 . 家長教育學 [M].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2:130.
[2]陳昊 李世鵬 . 高校推行家長聯系制度的家校合作模式探索[J] . 高校輔導員 . 201606
作者簡介:
伍冬云,生于1981年11月,女,漢族,湖南長沙縣人,本科學歷,副教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