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昔 崔志堅 汪俊杰
“為什么要建?為什么敢建?為什么能建?”湖北省委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秘書處處長畢先榮帶著對紅旗渠的諸多疑問,走進湖北省委黨校在位于河南林州的紅旗渠干部學院舉辦的縣處級干部進修班。進修結束后,畢先榮不僅疑惑盡解,而且激情澎湃:“擔當的勇氣,源于深愛著人民;奮斗的力量,來自與群眾同在。這次學習收獲滿滿,鑄牢了黨性之魂、補足了精神之鈣、增添了奮進動力。”
2013年以來,河南省先后建成“三學院三基地”:焦裕祿干部學院、紅旗渠干部學院、大別山干部學院和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南水北調精神教育基地。經過多年發展,河南基本形成面向全國的特色黨性教育陣地體系。
“50多年前,河南林縣人民靠一錘、一釬、一雙手,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建成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紀念館
抬頭千仞懸崖,俯首百米峽谷。紅旗渠干部學院培訓班的數十名學員佇立渠畔傾聽歷史,陷入了沉思。
這是紅旗渠干部學院培訓班的一堂黨性教育課的課堂。“把課堂搬到現場”,是紅旗渠干部學院獨特的體驗式、互動式教學方式,引導學員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提起理想信念教育,不少黨員的印象是“講得口干舌燥,聽得乏味枯燥”。“我說你聽”的灌輸式、“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學員們的需求。
“如何讓‘枯燥’的課程‘活’起來,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研究的問題。”紅旗渠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劉建勇表示。
在這方面,紅旗渠干部學院著力在“見物、見事、見人”上做文章。“見物”,就是讓學員走進紅旗渠,親身感受紅旗渠工程的偉大;“見事”,就是讓學員親耳聆聽修建紅旗渠過程中涌現出的那些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見人”,就是讓學員與當年修建紅旗渠的特等勞模進行面對面交流互動。
讓黨課開展得生動而富有效率,讓黨性教育活起來,已成為河南“三學院三基地”努力探索的方向。
“學以啟智,學以增信。只有理論上加強學習,思想上才能堅信不疑,意志上才可堅韌不拔,行動上才會堅定不移。”劉建勇說。
河南“三學院三基地”注重挖掘資源,形成了凝練鮮明的培訓特色。焦裕祿干部學院突出為民務實清廉教育,紅旗渠干部學院突出艱苦奮斗、執政為民教育,大別山干部學院突出信仰信念忠誠教育,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突出堅韌不拔、攻堅克難的民族精神教育,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突出愛黨興業為民教育,南水北調精神教育基地突出大局觀念、奉獻精神教育等。
現場變課堂,歷史變教材,講解變互動。學員們認真聽課、深入研討,注意力高度集中。而這無疑與靈活的教學方式分不開。
“當年焦書記在這間屋里,見磚坐磚,有石坐石,和群眾商量如何走集體經濟、自力更生的路子,終于走出了‘雙楊樹道路’。”開封市蘭考縣雙楊樹村姚留學家的院子歷經四次翻新,唯獨把這間老屋保留了下來。
兒女們曾勸父親把老屋拆了,既能擴大住宅面積,又能當門面增加點收入,可老姚堅決不同意,“我要守著這間焦書記跟農民代表開座談會的屋”。
這間老屋,不只是個念想,更是一本教科書。焦裕祿干部學院培訓班現場教學中,學員們望著這間老屋,思緒也隨之飛回到50多年前:焦裕祿下去查風口、探流沙、找水道、治鹽堿。面對蘭考自然災害的肆虐和貧困落后的實際,他揮筆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
“當官是為了什么?能為百姓做些什么?”“今天的我們,是否還有這樣的責任擔當?”當天的黨性分析小組交流會上,短暫靜默后,現場“沸騰”起來。
培訓讓每一位參與現場教學的黨員都融入現場,引導學員們帶著問題去看、聽、思、悟、論,突出參與性、互動性,切實碰撞思想火花、激發內生動力。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蘭考,來學焦裕祿。”山西省消防救援總隊支隊級單位正副書記培訓班一名學員說:“學習后深受教育,心靈受到洗禮,更增添了擼起袖子干工作的動力。”
對于地方黨性教育基地來說,師資力量薄弱一直是瓶頸。焦裕祿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席建設介紹,該院致力于打造一支以黨史黨建專家和精神傳承者、歷史見證者、事件親歷者為主體,省內外結合、老中青結合的黨性教育優秀師資隊伍。一方面,從黨校系統、高校等選聘專家作為核心師資,邀請焦裕祿子女、先進典型人物、老紅軍后代等上講臺,與學員面對面交流;另一方面,選派骨干人員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和河南省委黨校等進修或頂崗實習。
據介紹,該院以“行動學習法”培訓理念為支撐,創新開發蹲點調研、體驗式教學、拓展訓練、案例剖析等教學形式,使學員在“學中干”與“干中學”的深度融合中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
把黨性教育現場教學與黨性分析小組交流、班級交流結合起來,突出現場感、感染力和沖擊力,“拒絕到此一游”,讓學員們從“感動一陣子”到“銘記一輩子”。
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火種不滅,靠的是什么?支撐他們的力量來自何方?“一根筋,不二心!”唯如此,方能凝聚起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
“一根筋”,是做人做事始終如一、表里如一、言行如一,不屈不撓;“不二心”,就是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始終保持對黨忠誠,初心不改、矢志不渝。這是大別山人對大別山精神的最好注解。
知行合一,從來知易行難。從大別山英烈身上汲取“一根筋”、“不二心”的信仰之魂、精神之鈣,則是根治“知與信”兩張皮、“言與行”相背離的一劑對癥良方。
“家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嶺嶺書豐碑。”在大別山,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俯拾皆是”。
“讓學員從這塊‘抓把泥土就能滲出鮮血’的土地上汲取信仰之鈣、黨性之魂,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大別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林志成說,用大家愿意聽、聽得進的方式,講述紅色歷史,講好紅色故事,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無形中激發了家國情懷,凝聚起精神力量。
據了解,大別山干部學院設計了“理想信念”、“黨內政治文化”等10多個教學模塊。每個模塊均采取課堂講、現場看、場景悟、研討談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集中詮釋教學主題。
學員們體驗由列寧小學舊址等10多個教學點組成的“黨內政治文化”現場教學線路,讓學員從多維度受到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熏陶,實現教學主題全力向黨內政治文化聚焦。
河南省新鄉市是一個英模輩出的地方。2020年8月12日,來自西藏自治區各地市的80名村級青年黨員后備干部走進新鄉先進群體教育基地。
“1968年,吳金印26歲,挑著扁擔進山,擔任獅豹頭公社黨委書記。進山時,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吳金印在那里一干就是10多年,帶領群眾鑿了6個山洞,筑起85道大壩,建了25座小水庫,3.8萬米水渠,8座公路橋,造田2000多畝。”
“年輕一代如果不加強教育,心里沒有群眾,就會動搖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吳金印給新鄉衛輝市唐莊鎮干部們立下“四不”的規矩:身不能“懶”,必須參加勞動;嘴不能“饞”,下鄉一律不準吃請,不準喝酒;耳不能“聾”,要廣交農民朋友,傾聽群眾呼聲;手不能“伸”,不許到村里索要土特產,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新鄉的典型一代代‘生生不息’,為百姓謀福造福,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拉薩市林周縣春堆鄉春堆村黨委副書記普瓊在學習結束后動情地說。
通過“專題、專門、專業”的理論教學、“實地、實景、實情”的現場體驗、“真人、真事、真情”的互動研討,讓學員受到思想洗禮和靈魂觸動,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審視自己、要求自己、檢查自己。
有一種情懷,來自擔當;有一種精神,歷久彌新;有一種基因,代代相傳。越來越多的干部學員像泡桐樹一樣扎根大地,吸收著紅色養分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