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黎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意義重大,為了讓基層黨員群眾更好地理解全會精神,我要不斷修改宣講稿,用更加通俗的語言把全會精神講到群眾心中。”說這話的,是十年如一日義務為基層黨員上黨課的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退休干部王效寬。
退休10多年來,王效寬堅定理想信念,走村串鄉講黨課210余場,聽眾超過2萬人次,并自費購置和贈送黨旗、國旗320余面,黨員徽章300余枚,《中國共產黨章程》400余本……
王效寬,1950年出生于芮城縣大王鎮小陽村,1969年參加工作,1985年6月入黨,2010年退休后擔任芮城縣老干部局黨總支副書記兼離退休干部第八黨支部書記。王效寬愛好不多,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不跳舞,退休后干些什么有意義的事情呢?他先后3次自費到革命圣地延安參觀棗園、楊家嶺、黨的七大會址,憑吊張思德烈士墓;到南京雨花臺、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等處參觀,親身體驗建黨的艱難歷程,緬懷革命先烈,并最終決定利用自己豐富的黨建理論優勢,義務講黨課,“為黨再做些有益的事情”。
“講了10多年黨課,有兩件事情我至今難以忘懷。一是2018年7月的一天,室外溫度有41°C。我開車去大陽村講黨課,估計有點中暑,頭暈眼花渾身發軟,但看到黨員干部冒著酷暑在鏟草拉土、整理村容村貌,隨后又走進教室聽黨課,我就來了勁兒,堅持講完黨課。二是2019年1月20日,數九寒天飄著雪花,我開車去華望村講黨課。來自附近4個村的黨員干部擠滿了會議室,在講課的兩個多小時里,他們無一人走動。我被深深感動了,再寒再冷心里也覺得熱乎乎的。”王效寬說。
王效寬的第一堂黨課選擇在家鄉大王鎮磨澗村開講。磨澗村自然條件差,是縣域貧困村之一。王效寬從全縣近幾年的變化講起,講黨的富民政策,講脫貧攻堅,講鄰村致富的典型事例,講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如何發揮,再因地制宜提出產業發展的建議。他講得“掏心掏肺”、激情昂揚,在場的黨員干部、村民群眾聽后紛紛點頭稱贊,直呼“解渴”。
首炮撂響,便一發不可收。王效寬先后被邀請到鄰村、到鄉鎮,到縣城各單位、廠礦企業、社區、學校講黨課,他一直講到了市里和其他縣(市、區),有時他一天要講兩堂課、6個小時以上,及時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等。這一講,就是10多年。
王效寬講黨課有三大特點:一是結合實際備好課。每每給哪個村、單位講黨課,他都要提前收集資料、調研分析,因時因事因地對癥下藥,力求有的放矢、通俗易懂。他往往半夜三四點起床,一直備課到天亮。二是他走村串鄉講黨課,從來不讓接送、不接受吃請、不收費、不收禮,而是自駕車、自加油、自帶話筒音響,不給任何人添麻煩。三是他自費購置黨旗、黨員徽章、黨章放在車輛后備箱,每次講黨課后都免費贈送給黨員干部。
為什么要“扛著黨旗講黨課”?“形式是為了服務內容,敬贈是為了彰顯主題,激發大家情緒,增強講課的效果和作用。”王效寬說,“我與黨旗有緣分。無論何時何地,我怎樣郁悶困苦,一見到黨旗就振作、就來勁兒,渾身都是力量。我想,黨員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5·12”汶川大地震后,冒著余震奔赴茂縣抗震救災;連續3年資助3名失愛孤兒上學讀書;抗擊非典期間積極捐款1000元,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又帶頭捐款1000元,還率先在其居住小區成立臨時黨小組,當門衛值班,并把一面紅彤彤的黨旗插在崗位上……王效寬退而不休,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他被縣委組織部聘任為理想信念教育特邀講師,還被縣委宣傳部聘為黨建理論宣講員。
正是由于王效寬信念堅定、工作勤奮、言行合一、勇于奉獻,他連年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獎勵,曾榮獲“全市十佳黨委書記”、“全市優秀黨務干部”、“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效寬黨課”進支部通過多家媒體宣傳,迅速“走紅”。面對榮譽,王效寬不驕不躁。他說:“黨性要求我對黨要忠誠,信仰要虔誠,為民要真誠,擔當要精誠,做人做事要高尚,行為形象要閃光,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把準方向,在人們心目中要樹立威望。我現在雖然71歲了,但再老心中不能忘黨,再老不能丟失信仰,再老不能沒有形象,再老不能不為黨和國家著想。我要再奮斗4年,到75歲時使農家書屋藏書達到2萬冊,最大限度滿足村民文化需求。只要我還能動,就要把黨課一直講下去,把黨旗插在最高處,讓黨旗永遠飄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