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方 俊
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結合自身優勢,科學準確定位,根據市場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確定辦學重點和產業經濟服務方向。學院作為浙江省內唯一一所以汽車為主導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和優勢,依據學院特色的發展條件并結合環境優勢,面向辦學所在地一一臺州市,服務臺州區域乃至浙江區域的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經濟發展,圍繞汽車專業及相關產業鏈,形成布局合理、層次清晰的專業結構體系,建設國內領先的高水平汽車類實訓基地,為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保障。
(1)強化立德樹人中心環節,建設一流專業,培養“工匠式”學生,培育卓越師資,催生特色專業,力促核心競爭力提檔升級。堅持以質量為核心,走出一條“以質圖強”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道路。厚植辦學根底,將專業人才培養覆蓋汽車產業價值鏈,突出行業背景,凸顯區域特色;以自主課程建設為路徑,以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為先導,構建汽車特質文化,弘揚人文精神,以特色發展引領社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2)注重培養過程,加深專業交叉融合和技術技能積累。打造專業交叉和互融互通的專業群,破除專業壁壘,找出專業共同性,形成跨專業的交叉培養機制,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專業群。以學院汽車相關專業為例,面向區域汽車產業鏈,找準專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映射關系,將“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汽車電子技術”“新能源汽車”“汽車智能技術”等5個專業組建為專業群,如圖1所示,從汽車產業鏈技術應用范圍、專業群崗位指向、專業群指向等方面尋找共通性,建立有效關聯,取其精華,充分發揮各專業的核心能力,合力打造高水平專業群。
學院依托吉利汽車集團平臺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充分挖掘學校、企業的互補作用。能夠做到及時跟蹤區域產業人才需求,獲取專業前沿資訊,為學院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提供了支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教融合共同育人。依托與吉利的親密關系,學校實施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深化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開展現代學徒制項目。學校與企業聯合育人,培養具有高忠誠度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2)校企合作培養“雙崗”能力教師。專職教師與企業人員雙向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學校擁有以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為專家庫的指導隊伍,指導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和實踐教學。
(3)校企共建“學、訓、研、創”四位一體實踐基地。校內目前已建成緊貼生產實際的“汽車檢測維修實訓中心”“沖、焊、涂、總四大工藝技能實訓中心”“新能源汽車實訓中心”“汽車營銷技能實訓中心”“工業機器人實訓中心”“智慧物流實訓中心”等六大實訓中心。共同開發校企一體化實踐課程體系,融入行業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實現教學課堂與生產實際互通互融。
(4)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從企業用人需求著手,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培養等方面推行“中高職一體化+企業”模式,以定崗培養、定向就業、定崗拓展等多種方式深度融入吉利汽車產業鏈,實現學生精準培養與精準就業。學院與吉利汽車聯合開展的定崗培養模式已納入吉利汽車國家產教融合項目。

圖1 基于崗位能力分配的汽車專業群與產業鏈對接圖
學院以重點專業建設為引領,提高專業與產業的匹配度;以產教融合為重點,主動適應汽車企業的轉型升級;以精準就業為著力點,對接汽車產業新技術,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在緊貼專業、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的基礎上,構建起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融合模式,以深入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為契機,推進“校企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完善校企融合管理制度,創新校企合作的運行與保障機制,實現校企一體辦學、一體育人、一體就業、一體發展的新格局,提升育人有效性。
學院專業發展要與汽車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契合。成為為汽車產業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的人才培養基地。建立校企產教聯盟,成立技能專家委員會、為汽車維修企業提供專業和技術服務;在數字化、智能化、新能源、“車網融合”和智慧交通等領域打造技能平臺,為專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1)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學院充分依托吉利汽車平臺,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育人、合作發展上的優勢逐步顯現,但集團化辦學基礎還比較薄弱,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集團化辦學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新工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還需更深的交叉及融合。工科類高職院校培養工匠型人才,與當地制造業、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是息息相關,因此打造滿足當地產業需要的專業結構成為必然之路。我院作為一所以汽車為特色、以工科見長的高職院校,相關專業也需進行及時調整和重新布局;雖然學院部分專業實力較強,但也有部分專業發展較為薄弱,在專業協同發展上有失平衡,如何調整專業優化結構,如何加強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實現人才培養與新產業精準對接,如何滿足新產業需求側的巨大要求等問題,都迫切需要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新工科專業的建設。
(1)發揮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方法。堅持建設校企雙元文化的理念,深入推進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相融合的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培育構建互容共通、兼蓄并包、和諧向上、特色鮮明的校企融合文化。深化專業建設、課程開發、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促使校企雙贏發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讓校企雙方共享優勢資源,通過校企聯合、校校聯合,廣泛開展委托培養、定向培養、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2)推進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打造地方離不開的新工科專業。學院需要立足當地產業需求,調整優化專業(群),形成與地方產業緊密對接的專業結構;對接新技術、新崗位,按照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要求,重構課程體系,通過產教融合實現教學內容重構。整合專業資源,推進專業交叉融合。通過專業群優化調整,實現圍繞產業鏈構建專業群,即圍繞產前、產中、產后的產業鏈,構建相應的專業鏈,使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
(3)以“問題文化”為抓手,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對照國家職業教育有關法規、制度及標準,圍繞重點領域,結合學校實際,全面檢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治理系列活動,如落實教學標準活動、規范實習管理等活動。以“合規文化”為抓手,開展管理制度標準建設行動。加快學校章程建設,完善管理制度標準,強化制度標準落實。以“奮斗者”文化為抓手,開展管理隊伍能力建設行動。明確能力要求,加強培養培訓,強化激勵保障。以“對標文化”為抓手,開展質量體系完善行動。建立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