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油價是需求端的盛宴,高油價是供給端的盛宴。我們需要提前謀劃,果斷出手,在這兩個角色中及時轉換,居安思危方能持續享受行業周期性帶來不斷變化的盛宴。
朱潤民專欄
高級經濟師,長期從事石油經濟研究與國際原油價格預測
1月14日,國家海關總署發布《統計快訊》。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原油、天然氣進口持續增長,分別為7.3%和5.3%,同時金額支出分別下降27.3%和19.8%。作為世界上原油、天然氣的進口大國,我國對低油價、低氣價的期待應該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強烈。低油價、低氣價可以說是行業周期性變化送給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份“大禮”。然而,在享受低油價、低氣價饕餮盛宴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居安思危。
回顧一下過去,2004年,國際原油價格進入一個新的上漲周期,直至2008年我國進口原油支出的外匯金額增速遠遠高于原油進口量的增速。尤其是2008年我國原油進口量為1.8億噸,增長10.31%,發生金額1293億美元,大幅上漲62.13%。統計數據顯示,從2004年至今,我國進口原油的量與發生的金額總體上呈現,進口量的增速弱于發生金額的增速,16年中只有9年金額增幅高于量的增幅。因此,我們決不能沉浸在享受低油價、低氣價盛宴中而忘了盛宴過后是什么。如果未來國際原油價格重回2008年、2010—2014年水平,即使我們的原油進口量還是保持在2020年的水平,原油進口所需的支出金額增量亦將高達2000億美元以上,與2020年我國進出口順差之比約為40%。
過去的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發的影響,受到全球新能源熱潮的沖擊,國際原油價格一度跌至負值。盡管近期價格有所回升甚至已經位于階段性再平衡價格區間上方,但是遠期價格仍然處于相對悲觀的水平。這是市場信心的一種基本反映,也導致了全球石油勘探開發建設投資進入極端低位。據國際能源咨詢機構統計,2020年全球常規石油勘探開發綠地項目投資創多年新低,僅400多億美元,比預期的2200億美元腰斬80%。市場悲觀情緒濃烈,投資銳減,勘探開發活動低迷,結果必然是新建產能不足,直至供需狀況由當前的相對寬松甚至過剩轉向供給趨緊。
特別當前形勢下,一方面疫情對未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今短期影響已經顯現;另一方面,全球對新能源的追逐已經嚴重過熱,對石油、天然氣的替代已經被嚴重夸大。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疫情終結,新能源轉向理性,未來一段時間全球石油消費變化并沒有市場預期那么快下降,產能和供應再跟不上步伐,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將超出絕大多數人的預期。
居安思危,方能持續享受行業周期性帶來不斷變化的盛宴。油價下跌和低油價是需求端的盛宴,油價上漲和高油價是供給端的盛宴。我們需要提前謀劃,果斷出手,在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中及時轉換,以期無論油價上漲還是下跌、高油價還是低油價,都能享受油價變化帶來的盛宴。目前,煉油企業投資者,可以在原油金融衍生品的市場操作中鎖定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的買入價格。這樣就相當于鎖定了原油采購成本。而對于油氣上游行業的投資者,在當前市場處于極度悲觀狀態的大形勢下,兼并收購上游油氣資產,低成本儲備資源和產能,為未來國際原油價格進入新的上漲周期獲取更多的超額收益做好準備。
機會和風險寓于變化之中,“危”與“機”往往結伴而生。抓住了機會,就能夠化“危”為“機”,就能夠降低甚至規避風險。低油價的盛宴過后到底是持續不斷的盛宴還是陷阱,全在運籌與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