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慧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屬于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溫馨的閱讀氛圍,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解讀、感悟,使學生時時能夠浸潤在閱讀的活水之中,進而喜歡閱讀、愛上閱讀,不斷地在閱讀中吸收營養,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所謂閱讀氛圍,可以是學生日常閱讀的環境,也可以是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的閱讀情境。對學生閱讀習慣形成的影響力比較大的,還是教師結合課文的內容創設的課堂閱讀氛圍。這樣的閱讀氛圍,有助于學生集中精力,漸漸地進入一種良好的閱讀情境之中。如教學《肥皂泡》一課時,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有“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上課前,一位教師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吹肥皂泡比賽的視頻,讓學生認真觀看,注意視頻中出現的各種肥皂泡的情形和吹肥皂泡的小朋友的動作、神態、表情等。學生觀看視頻之后,教師要求學生說說自己所看到的肥皂泡和小朋友吹肥皂泡的情形,比一比誰說得比較生動又吸引人,結果學生并沒有將視頻中的精彩情形說出來。于是教師轉入課文教學:看看著名作家冰心是怎么寫兒時自己吹肥皂泡的情形,其中哪些說法很獨特。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找出其中描寫吹肥皂泡的詞句,再結合在視頻中看到的肥皂泡的情形,就能輕松理解課文中的那些難懂的句子了。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在閱讀活動中培養起來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時需要來點創意設計,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形成認知沖突,主動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然后,教師再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再開展小型的辯論賽等活動,將閱讀推向深入。
如教學《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時,這是提問閱讀策略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承擔著學習提問策略的關鍵性目標——學會從整體內容和局部內容提出問題。對此,教師需要組織怎樣的閱讀活動才能有效地推進學生把握提問的策略呢?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編者的意圖,完成從整體內容和局部內容提出問題的學習之后,向學生提出了一個頗具挑戰意味的話題:大家能不能從課文內容中提出一個讓人覺得很意外而且需要認真探究的問題?很顯然,這樣的話題把學生的閱讀活動推向了新的高度,即學生不僅要再度深入課文閱讀,而且需要摒棄此前提問的路子,另辟蹊徑才能有收獲。最后,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五粒豆中有想法的豌豆,它們的結果在作者看來都不怎么好?”這樣才能真正把閱讀引向深入,學生越讀越覺得這個問題還沒有讀夠,沒有讀透。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讓學生在持續不斷的閱讀活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常規的閱讀方法,形成有特色的閱讀模式。學生只要進行閱讀活動,這樣的模式就會規范學生的閱讀行為,如大聲朗讀、批注、寫讀書筆記、與人交流分享等。
如《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統編教材的編者,非常重視文言文的教學,將文言文的學習安排在三年級上學期,而且增加了不少篇目。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起始階段就讓學生重視文言文閱讀的常規方法,先努力將句子停頓讀好,也需要借助注釋了解句子的大意,進一步學習還需要借助教輔資料把握文章的內容等。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引導學生讀好句子停頓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借助重點詞句的注釋,互相之間說說這些句子的意思,再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說說,就能夠初步讀懂課文的內容,再用自己的話來講述這個歷史小故事。這樣的文言文閱讀過程,就是小學階段小古文學習的基本模式。
總而言之,教師要在不同學段持續不斷地重視閱讀教學活動,始終在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中進行有效的指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