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龍 汝瑩 周娟 胡敏儀
近期,原材料暴漲已成為常見現象,這導致部分企業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遇到了難題——按照原來的合同價格繼續履行,不但無法獲得預期利潤,甚至會出現虧損;但如果不繼續履行合同,則面臨承擔違約責任、損害賠償責任的法律風險,還將影響客戶關系和公司信用。本文將從“不可抗力”、“情勢變更”、“違反公平”、“雙方約定解除”、“解除合同的其他情形”、“合同履行陷入僵局情況下的自救措施”等角度切入,探討原材料暴漲大背景下作為合同相對方的企業的有效應對策略,并從供貨企業和收貨企業兩個角度,為企業提出在原材料可能大幅上漲情形下簽訂合同時的風險管理建議。
受疫情影響,國內經濟發生波動,全球經濟整理下行,通貨膨脹嚴重,加之全球能源緊張的一貫背景,近期原材料暴漲的情況頻繁出現。部分學者認為原材料上漲導致的合同履行風險是公司運營過程中正常的商業風險,無法預測和規避。那么,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真的對此束手無策么?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本文將從商事合同管理角度對原材料暴漲情形下企業的應對策略進行探討。
在面臨原材料上漲導致的履約困難時,供貨企業通??紤]能否根據法律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由此開始嘗試援引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條款。但在司法實踐中,該主張能否得到支持,卻頗不樂觀。
定義與構成要件
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條的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
不承擔民事責任。“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是不可抗力認定的三大要素,司法實踐中通常認為,自然災害、社會異常事件(罷工、騷亂、霍亂等)等情況屬于不可抗力。
而按照《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條的規定,所謂“情勢變更”指的是合同成立后,因合同基礎條件發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不屬于商業風險的重大變化,若繼續履行合同,將對一方當事人導致明顯不公平的結果時,雙方當事人可以重新協商,協商不成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介入,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在審理此類案件時,通常結合案件的實際情況,追求對雙方都較為公平的責任承擔方式。
司法裁量尺度
在相關司法案例中,法院通常認為原材料上漲不屬于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的情形,例如“江西變電設備有限公司與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中,原被告雙方簽署《低壓干式變壓器采購合同》一份,合同履行過程中,被告以金屬原材料價格上漲為由,要求按市場價格漲幅調整貨款金額,并在原告明確拒絕后發函單方解除合同。原告因此訴訟請求判決被告支付違約金等,被告則以“情勢變更”為依據進行抗辯。判決書中,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本案中原輔材料漲價不存在國家重大政策調整、經濟危機等情形,純屬市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導致,不屬于情勢變更情形?!?/p>
由此,可以看出,在因國家政策發生重大調整、經濟危機等合同當事人無法預見、且難以抵抗的原因導致原材料上漲的情形下,“情勢變更”存在適用的空間。例如“常州眾磊塑業有限公司與常州圣雅塑母粒有限公司分期付款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中,常州市武進區人民法院認為:“本案買賣合同標的物為涉疫物資,且買賣合同發生在防疫期間,受疫情影響,價格波動巨大。被告需購買的原材料在不到半個月期間漲幅超過140%,合同賴以成立的基礎已經受到嚴重影響,作為合同基礎的客觀情況的變化達到異常的程度,超出了商業風險范疇,仍按原合同價格履行將造成明顯不公平,故本案合同在履行中符合情勢變更情形,被告提出應當調整價款,應予以支持?!?/p>
但是,即便在由疫情等客觀原因造成的原材料上漲情形中,法院在裁量時依舊會考慮個案中供方企業是否存在履行或應當履行合同的可能性,極為謹慎地進行裁量。例如“永康市擎蒼工貿有限公司、金華市百川工藝品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中,同為防疫物資買賣交易背景,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考慮到,被告在4月15日前正常生產,4月28日后隨著原材料供應恢復,恢復生產,而原告已在4月7日付清全部貨款,認為:“被告在原材料供應趨緊前亦有充分時間為履行合同采購原材料并進行生產,在生產恢復正常后可以恢復履行合同。因此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無紡布生產成本上漲屬于經營主體承受的商業風險范疇”。
此外,在案例檢索過程中,筆者尚未檢索到有法院依據“不可抗力”條款支持供應企業主張的案例。
背后原因分析
根據上訴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當前司法實踐中,法院在適用“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條款時是十分謹慎的。
從法條出發進行分析,首先供貨企業企業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風險判斷能力,對于原材料上漲趨勢通常能夠預判,不符合“無法預見”的前提。其次,供貨企業企業可以采取相應的對沖風險、預防風險等措施,對沖、預防原材料上漲帶來的損失,亦不符合 “無法避免”、“無法克服”的要求。因此除受國家政策、戰爭、疫情等特殊因素影響導致的原材料突發上漲,一般原材料上漲帶來的成本變動屬于企業應當承擔的商事風險。
從社會背景層面出發進行分析,輕易適用“不可抗力”、“情勢變更”強制解除或變更合同可能導致如下不利后果。其一,可能導致利益失衡?!安豢煽沽Α被颉扒閯葑兏币巹t的理論基礎為“過錯責任”,即合同一方當事人因為自身過錯主張解除合同時,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而與之相對應的,在基于客觀情況變化而非當事人過錯導致合同繼續履行將嚴重損害一方當事人利益時,允許其解除合同,并免除其違約責任。但由此可能引發的結果是,損害合同相對方基于合同的可得利益,特別是在合同相對方對客觀情況發生也無過錯時,這樣的利益分配不見得就是合理的。其二,不利于促進交易。站在微觀角度,看似僅是解除了一個合同,在合同雙方間安排經濟實力更強的一方承擔更小的損失,是公平且經濟的做法。但是,如果站在宏觀的角度,在社會分工日趨精細化,各商事交易間鏈接緊密的情況下,單個合同的解除可能影響前后數個交易的進行,產生不利的連鎖反應。
因此,當前司法實踐中的謹慎做法是基于法理、社會雙層考量下的必然結果。
在援引“不可抗力”、“情勢變更”條款解決糾紛存在難度的情況下,供貨企業企業變化應對策略成為必為之舉。
積極開展磋商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即便援引“情勢變更”條款,合同雙方當事人進行充分協商亦是必要前提。
在協商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協商策略。首先,需要盡到合理必要的通知義務,清晰告知價格上漲幅度超出以往的程度、按原合同履行的實際困難等。其次,需要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強調變更合同的目的同樣是減輕收貨企業的損失,展現商談的誠意。相較于解除合同,適當提高合同價款更容易被接受,而通過使用替代原材料的方式達到原合同目的的變更請求,在確有進一步縮小雙方損失效果的情況下,可能更易被合同相對方采納。
另一方面, 注意對整個協商過程留痕。鑒于微信等電子證據容易丟失的特性,建議在重要意見發表使用溝通函等正式書面函件進行溝通。雙方見面協商的,適當進行錄音,在雙方達成初步一致意見時,通過會議紀要雙方簽字的方式記錄協商過程。書面形式一方面更為正式,另一方面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訴訟、仲裁過程中可以直接作為證據提交,幫助法院快速查明案件事實,進行有效抗辯。
充分利益衡量后果斷抉擇
在雙方協商陷入僵局時,猶豫不決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增加調查取證的難度,更有可能擴大損失。通過此前的談判,供貨企業應當對收貨企業的態度,違約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了初步判斷,可以對“繼續履行的損失”與“違約責任”進行比較、衡量。在協商明顯無望或耗時過長的情況下,供貨企業應當采取必要的減損、止損動作——變更合同或解除合同。
在做出決策后,根據此前與對方企業溝通的情況,選擇與對方就合同解除后的責任分擔問題進行協商,或以仲裁、訴訟方式向仲裁庭、法院尋求幫助,固定雙方責任。
吸取教訓簽約前充分評估原材料上漲帶來的風險并調整合同約定
背景調查作為合同簽署的重要環節之一已經融入到多數企業合同管理流程之中,但需要強調的是,多數企業在背景調查時將調查對象集中于交易相對方的資信狀況,而容易忽視對整個交易大環境的調查。
當前原材料上漲引發的商事危機提醒各企業,在開展業務活動和商務合作前,除了通過工商信息查詢、現場調研等方式對合同相對方進行調查外,還應當結合業務開展的具體流程,關注合同履行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諸如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政策趨勢等。在此基礎上,對合同條款進行合理設置,或者制定可替代的合作方案,能夠有效規避相關風險。
1.設置合理的價格條款
原材料上漲背景下,采用固定價格(包括固定總價、固定單價)的供貨企業,因無法主張調整合同價款,將易承擔極大的虧損風險。因此,我們建議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尤其在合同履行周期較長的情況下,盡量避免簽訂固定總價合同。比較妥當的做法是:
(1)適用浮動定價條款。例如:約定產品計價方法,一定周期(月/數月)結算一次,原材料價格以某地區某公認的網站或者刊物或者行業指導價或某標桿公司對外報價為準。
(2)約定價格調整條款。例如:原材料上漲超過合同定價時的一定比例(例如10%、15%等)時,合同雙方應當從公平角度出發進行協商,并簽署補充協議,重新確定合同價款。價格上漲比例的確定,以某地區某公認的網站或者刊物或者行業指導價或某標桿公司對外報價等(為避免單日價格波動對調差金額產生太大影響,一般會使用商談時去掉最高價和最低價后的前三十天的均價作為比較對象)為依據。
2.明確可約定解除合同的情形
合同解除是合同權利義務終止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對合同效力狀態的根本性改變。除法定解除情形外,《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條第二款賦予合同雙方約定解除事由的權利,在相關事由發生時,有解除權的一方可以以約定解除合同。
例如,約定“若因原材料上漲30%導致合同履行不能,供貨企業可在通知相對方的前提下解除合同,且不承擔違約責任”。這類條款的運用將極大增加供貨企業的履約自主權。但同時,也應當注意,此類條款對收貨企業權利作出較大限制,存在供貨企業不同意約定的情況。因此,建議供貨企業在設立此類條款時注意以下幾點:
(1)在經過充分的調研與自身風險評估后確定合理的可以行使解約權的價格上浮比例;
(2)在條款設置時增加限制性條件,例如“雙方應當先就價格調整進行協商,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有權解除”,“解除合同給收貨企業造成損失的,在一定款項范圍內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等。
(3)注意合同協商技巧,說明條款設置目的,適當增加對等性條款,營造合同雙方互相體諒,共同促進合作達成的友好氛圍。
原材料上漲看似僅對供貨企業產生影響,但基于現在產業結構日趨緊密,上下游交易聯系緊密,每個交易都是整個產業鏈條運行過程中的一環,一個交易的停滯可能造成整個交易鏈條的斷裂。因此,作為收貨企業也應當通盤考慮制定合理的應對策略。
與供貨企業進行友好協商判斷變更合同的必要性
在供貨企業繼續履行合同確有困難,提出協商變更合同時,如果收貨企業一味拘泥于按原合同履行,不僅可能面臨斷供的風險與品控的糾紛,還可能會影響自己向其他客戶提供產品的時間和質量。特別是在供貨企業與收貨企業是長期的合作關系的情況下,堅持原有合同不變更,可能導致丟失長期的供貨商的結果,重新選擇新的供貨商,不僅需要重新磨合合作過程,在原材料暴漲的大背景下,也不一定能實現降低貨物價格的目標。
因此,收貨企業有必要重新審視繼續合作的可能性、尋找替代合作伙伴的可行性、商務合同中的違約及損失賠償條款的約定內容,對更換合作伙伴的損失與收益進行衡量,從更高的層面進行決策。
加強品控管理
在原材料暴漲導致供貨企業成本上漲的情況下,不論是否變更合同,供貨企業處于節約成本的考慮,都存在使用低品質的原材料、或減少同品質原料用量的可能性,從而降低供貨的品質。這將影響收貨企業對貨物的正常使用,尤其在收貨企業將相關貨物使用至下游交易過程中時,損失存在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性,甚至影響自身商業信譽。因此收貨企業在收貨時應注意加強對貨品質量的管控,在發現質量問題時立即與供貨企業溝通,必要時采取訴訟、仲裁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貨品的管控并不是多數人認為的從驗收階段開始,而是從供貨企業與收貨企業訂立協議中約定的驗收準則開始,即供貨企業應當注意在合同中明確“標的物交付標準”、“質量驗收條款”,包括“貨品型號、成分、等級等”、“外觀檢驗標準”、“內部性能檢驗標準”、“雙方就產品質量發生分歧的鑒定標準”等,以防止原材料暴漲情形下出現貨品質量失控情形。
采取合理措施加強對上游供貨企業的管理
加強對供貨企業的管理,包括在重大交易中采用招投標等方式選擇供應商,引入合理競爭機制能更快速地了解供貨商整體情況,提前了解備選供應商,從而多渠道了解貨品價格變化情況,并在出現供貨企業違約問題時,也能及時與備選供應商聯系,進行補救。
現代商業環境下,各商事主體之間聯系日趨緊密,原材料價格暴漲已不單純對供貨企業提出挑戰,收貨企業作為交易一方亦受其累。這就要求雙方不僅需要從自身的角度去考慮所受影響,更需要從更高的維度探討如何在該種情形下保證交易的正常開展,合理分配風險,盡可能減少雙方的損失,實現共贏。
(江蘇法德東恒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