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東 王一恒 高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中,習總書記強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新時代需要新人才。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表示要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隨后,《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方案》指出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核心,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這為河北省吸引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國家級保障,河北省深入推進“人才強冀工程”,緊抓協同發展的歷史機遇,主動承接京津人才“入冀”成果顯著。
河北省積極落實國家相關人才政策,人才管理工作成果顯著,深入實施人才強冀戰略服務高質量發展、推動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先后出臺了“人才強冀”等一系列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以高素質人才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河北省人才工作整體水平,為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增添新動能。當前河北省正處于轉方向、調結構、實現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為實現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發展目標,河北需要一支數量多、結構優、專業強、素質高、創新力強、成長性好的人才隊伍。但是,調研中發現,河北招才引智工作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如對招才引智思想意識的重視程度不足,部分地區“招才引智”意識欠缺,并且由于招才引智政策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存在長期效應,部分地方對人才政策重視程度不足;受省內自然資源限制、歷史發展定位等多種原因的影響,河北省產業發展結構尚需進一步優化,很難對高端科技人才,特別是新興創新創業人才形成較強的吸附力,以及發達地區“虹吸效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才流失。
區域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各地對人才愈加重視,不少地區都開啟了搶人大戰,紛紛向高端人才拋出橄欖枝。長三角地區為進一步加大對相關行業高水平人才的引進力度,促進其高效匯聚和流動,出臺了多項政策。該地區人才政策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區域內構建“長三角聯盟”推動人才一體化。長三角地區在科創金融、高校聯盟、數字出版、文化投資與修復、無人系統、大數據、旅游、建筑、法律等行業相應地成立了“長三角聯盟”。
如,“長三角科創金融聯盟”旨在匯聚更優質的資源和人才,打造最強的企業服務平臺; “長三角文化產業投資聯盟”專注于產業內的資源共享和人才培養;“長三角高校聯盟”由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 985 工程名校組成,率先實施“交換生”和“暑期班” 計劃,并逐步實施網上選課計劃。第二,引進國際化高端人才與培育產業人才并重。長三角地區早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為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可持續性,該地區不斷引進國際化高端人才,并同步培養產業型人才。第三,人才政策的前瞻性與務實性完美結合。長三角地區的人才政策具有超前性、國際化、偏向性及務實性。如2015 年上海市出臺的《關于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提出,可逐步成立人才改革試驗區、探索可復制和推廣的離岸產業托管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實施更積極有效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后,該地區對人才的渴求表現得更為強烈。為此,各市也紛紛出臺了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與法規。珠三角地區人才政策呈現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區域內城市人才一體化進程加快。隨著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及一體化進程加快,珠三角區域共同體的形象日益清晰,人才一體化趨勢明顯。如,區域內不同城市間在人才資源 、開發上力求實現資源共享、政策協商、制度銜接和服務貫通,努力實現區域內人才自由流動,推動珠三角區域形成城市人才群。第二,高端人才引進與職業技能人才培育并重。珠三角地區一直非常重視高端人才引進,先后出臺相關政策吸引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同時,珠三角地區也非常重視對職業技術人才的培育。第三,各地人才政策持續發力并亮點紛呈。珠三角區域內地市都非常重視人才引進,而且積極探索人才政策創新。如,廣州放寬人才入戶門檻,針對海外專業人才制定了“嶺南精英”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五年內在廣州培養出五名院士級別的人才;東莞打造“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珠海重視博士后人才引進與培養;中山建立首席技師制度重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肇慶因地制宜引進醫療人才。珠三角地區的人才政策面向粵港澳區域人才以及國際化人才的合作的特征較為明顯。
樹立“共享”“多贏”的招才引智觀念
第一,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當前,河北急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升級。要實現河北經濟快速發展,就必須堅定習總書記關于“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戰略部署,深刻認識到河北發展靠創新,創新關鍵靠人才,真正做到尊重人才、關心人才、重視人才。第二,重視京津冀一體化政策的實施,京津冀地區之間的合作迎來了歷史機遇。在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同時,為打造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城市群,建設成國際化人才高地,加大對外開放力度,高度重視高端人才的聚集,積極引進高端化、專業化、創業創新的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第三,樹立“共享”與“共贏”意識,在京津冀一體化大環境下,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人才共享首先可以有效地為人才提供發展機會,提升社會價值,其次可以緩解京津冀區域人才競爭的矛盾,促進人才資源良性發展,最終實現人才共享共贏。
完善招才引智的體制建設
堅定“黨管人才”,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的強大資源優勢、思想政治優勢、群眾支持優勢,確保人才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打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環境。建立人才引進協調機制,建立健全溝通體制,積極借鑒優質地區人才發展建議,定期開展調度大會,及時溝通反饋引智工作存在的問題,促進引進工作可持續發展。同時要注重完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打造人才分類評價體制,根據人才的業績、貢獻,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激發人才科研積極性。建立完善的道德評價體制,突出人才道德評價,打造德才兼備、誠實守信的科技人才。創建多元評價方式,豐富評價手段,靈活結合筆試、面試、實踐、業績展示等方式,旨在提高人才選擇的準確性和針對性。完善加強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激勵制度,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建立靈活的薪酬年度自然增長體制,增大高層次人才獎勵力度,擴大高層次人才薪酬激勵范圍,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價值的收益分配體制,完善科研人員科研成果獎勵機制,激發廣大人才的創新積極性。
長效升級產業結構發展平臺
產業與人才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相互依存并相互影響,以產業聚集人才,靠人才帶動產業,為人才打造發展平臺,建立長效的河北省域產業發展機制,實現“新舊”產業結構的有序優化、升級。加大開放力度,以科技創新為根本,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結合,促進河北制造向河北智造轉型,促進產業向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推動人才與產業的良性互動。促進京津冀產業“錯位”發展,加強與京津間的產業協作。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相關要求,明確河北省的發展定位,推行“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創新模式,,打造承接平臺,提升轉化京津冀科技成果的力度,大力推動京津冀協同化發展,建設優質的科研中心、科研孵化園、國家級實驗室等,為科技人才提供優質的發展平臺。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及各項保障措施
第一,構建優質的人才培養環境,堅持愛才、敬才、用才。在生活上關心人才,為人才及其家庭的生活、健康等提供相應的物質保障和政策支持,增強各類人才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才創新生態環境。第二,營造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文化氛圍。大力弘揚科技人才報效祖國、一心為民的愛國精神,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追根到底、求索不止的求實精神,促進科技事業快速發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塑形鑄魂,切實加強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科研生態和輿論氛圍,為科技人才攻堅克難、勇攀高峰提供的強大動力源和精神營養劑。第三,打造完善的科技人才發展的法制保障環境,為人才引進、使用和人才評價、流動等提供高效的法律保障。
[本文系基金項目:河北省科技廳軟科學專項 (21557611D)、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JRS-2021-3183)階段性研究成果。]
(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蘇建寧,趙媛,杜靜怡.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省招才引智政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 2020(04):50-51.
[2]蔡潔.區域戰略與人力資源協同開發研究:以我國中部地區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06):125-128.
[3]趙檉笛,王長林.國內主要地區招才引智實踐及對河南的啟示[J].領導科學,2021(18):103-106.
[4]王惠霞,高紅真.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與河北省人才戰略新思維[J].河北學刊,2006,7(4):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