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夏
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呈現出延續下行趨勢,GDP增速再創新低,而國際經濟形勢和地緣政治風險等其他變動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的主要因素。時至今日,2021年即將結束,展望2022年中國的經濟自然走勢將繼續延續供給需求的收縮局面,并且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存在著一些重要風險點。國內需求隨著疫情結束得到恢復,但疫情極大沖擊了全球范圍內的產品總需求,外需疲軟壓力持續存在,進出口恢復仍然會受到國外疫情的制約和影響。對此本次研究將著重分析疫情狀況下的經濟發展,針對不同行業采取應對措施推動復工復產。
雖然新冠疫情在中國得到相對穩定的控制,但國際范圍內的其他國家感染比例迅速上升,此時疫情給全球價值鏈乃至旅游破壞層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沖擊。在抗擊疫情的進程當中,中國最先采取嚴格有效的人員管控措施,以防止疫情大規模擴散,但即便如此,疫情影響持續的同時,將大幅收縮產出。雖然2022年中國經濟將迎來一波反彈,但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之下,中國經濟還將面臨國內外的風險和挑戰,例如政治風險、匯率波動、單邊、孤立主義等,而國內的房地產價格危機和國際金融傳導等風險點,也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潛在因素。
供給層面
從供給層面來看,雖然疫情期間我國的工業增加值出現了先降后升的趨勢,實現了由負轉正的過程,但從三大部門的運作環節來看,主導地位的制造業能夠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而得到恢復在整體工業發展階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服務業的恢復速度則相對緩慢,生產者預期也能因此得到改進。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金融行業,房地產行業和信息傳輸行業等部分行業,在2021年的經濟增速已經回到2019年甚至超過當時水平,這說明我國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外貿進出口穩定,供需關系得到改善后,制造業的恢復速度將大于其他行業的增速,產業結構的調整也讓某些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制造業的產品附加值得到增長,對于經濟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
需求層面
雖然從整體消費形式來看,2020年全年,我國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同比下降明顯,整體呈現出持續變窄的趨勢。這表明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消費情況,在疫情初期表現出斷崖式增長。但2021年后,雖然全國范圍內仍然有零星的疫情情況出現,但疫情整體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社會的消費需求逐漸回暖,消費增速開始趨于相對正常的水準。特別是某些國家政策和促銷政策的刺激,汽車消費行業和其他某些行業開始步入正軌。
從投資角度分析我國,投資在2020年初期疫情開始階段,同樣表現為斷崖式下跌問題,后期隨著國家疫情控制手段的完善和投資增速的恢復,整體投資結構得到優化,第一產業投資增速大幅上漲,高技高新技術產業具有發展韌性,突出韌性經濟理論特性,某些高頻數據會比較突出。
在進出口方面大宗農產品進口增速的拉動和外貿外資的超預期增長之后,使得中國的某些對外貿易伙伴出口量始終保持增長趨勢,例如東盟就是疫情期間中國的主要貿易對象。
價格層面
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2020年初CPI大幅上漲,最為典型的特征就是豬肉的大幅漲價。之后在2021年開始生豬生產逐漸恢復至正常之后,供給量明顯增加,豬肉價格開始同步下跌,CPI也因此下滑。而后社會整體經濟和就業形勢穩定。
金融層面
從金融層面來看,2020年我國貨幣政策比較寬松,尤其是基礎貨幣的供應量,提速明顯,社會融資規模存量顯著高于2019年,這表明金融機構加大了對于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讓某些企業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完成中長期貸款工作,保持企業的經營活力和經營有效性。2021年新冠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社會融資規模增加,信用擴張。
主要影響因素
2021年即將結束,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處于復雜嚴峻的態勢當中,疫情沖擊下導致各類衍生風險開始出現,不同類型的國際經濟因素將對中國經濟產生相應的影響,其中最為典型的內容就是國際疫情控制因素。全球范圍內的很多國家在疫情控制方面存在明顯缺陷,這充分表明中國出口外貿會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且除中國外的很多其他國家都難以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經濟增長水準,中國外貿可能在2022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受到全球經濟需求放緩的干擾這表明人民幣匯率將有著上漲的空間和可能性。
另外2022年地緣政治風險仍然會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特別是中印關系、中越關系在2020年出現某些突發情況之后,中東局勢也再次發生轉變,國際形勢的不穩定將擴大貿易壁壘,并且給中國的對外投資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可能導致我國在國外的某些投資項目遭受財產損失。又例如從中美關系的角度來看,弈星和地緣政治因素導致中美貿易的執行情況和貿易談判仍然有很多不確定的風險條件,此類分歧將影響2021年乃至今后的中國經濟走勢。在人民幣匯率有著上漲的可能性前提下,人民幣大幅升值必然影響到金融市場的穩定,這考驗著我國對金融經濟的風險管理能力和防控能力。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外貿依存度仍然處于較高水準,現有的全球貿易體制當中中國要不斷提升貿易話語權。
經濟發展走勢
2021年我國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上漲,社會消費品的零售量顯著增加,原因在于居民已經正確認識到新冠疫情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會有提前消費行為的出現。但新冠疫情同時對社會就業產生了不良干擾,居民真實收入實際上處于同比減少趨勢。盡管互聯網金融有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但網絡消費額的增速對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促進邊際作用受到壓縮。
國際經濟形勢
從進出口的角度來看,我國在2021年進出口增速處于逐步上漲的趨勢,并且在2022年乃至后續階段會繼續保持上漲。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顯而易見,但我國在疫情應對方面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應對措施,實體經濟改進效果明顯。當然,由于新冠疫情反復出現,雖然疫情大規模爆發的風險處于下降趨勢,對經濟產生的負面沖擊作用卻不可忽視。全球經濟仍然處于緩慢恢復的進程當中,中國總供給增速也會受到抑制,此時要考慮某些小規模疫情暴發所帶來的不利干擾。
中國經濟風險點
2020年疫情以來,財政政策始終圍繞六保任務和六穩工作來提升經濟應對措施與水平,以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但需注意的是,匯率風險和貨幣危機風險仍然存在,人民幣升值的原因是因為全球疫情背景下中國經濟恢復速度最快。但隨著今后一段時間內,國際疫情控制水平的提高,中國的匯率增值趨勢可能無法長時間持續,整體國際經濟環境仍然處于不友好的狀態,這表明人民幣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間節點出現貶值。因此匯率波動會直接影響到進出口企業的商業活動,甚至給宏觀經濟帶來不同層面的風險。
整體經濟目標
2021年開始,中國經濟和全球范圍內的經濟都處于緩慢恢復的狀態,而2021年新冠疫苗的普及讓我國的經濟形勢開始趨于正常,社會范圍內已經著力關注就業和民生工作的穩步運行合理,把控宏觀調節的力度和節奏。建議在后續一段時間內不再設定明確的經濟增速目標,而是在保障現有經濟形勢的前提下,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爭取與往年水平達到一致。中國目前的宏觀調控體系要從需求和供給的角度對市場動態變化展開精確評估,一方面恢復市場調節功能消除市場失靈,另一方面從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角度發揮應有的價值。面對供給需求的雙收縮局面,中國應該采取擴張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外貿方面加大力度,以推進市場改革擴大對外開放。
國內經濟措施
從國內經濟措施的角度來看,應該鼓勵相關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和融資成本,并且政府部門可以向一些受到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企業采取資金傾斜和政策傾斜力度,為某些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和無息貸款,加大扶持力度。在市場環境管理方面,以推進放管服改革構建營商環境,借助市場導向來保障各項政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疫苗的大幅度普及,會給社會范圍內的民眾安全提供關鍵支持,創造更加平穩有序的公共衛生環境。中國在2021年的抗疫與經濟復蘇方面始終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未來的疫情控制仍然有嚴峻的挑戰。2021年,我國很多地區都爆發了小規模的疫情事件,這表明新冠疫情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將進一步持續。
中國在市場環境管理和供給需求管理等政策方面,比國外的調控體系更加完整,也使得我國在積極應對新冠疫情的同時,并沒有偏離原有的經濟軌道。中國政府應采取針對性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支持,加速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充分挖掘內部增長動力,將其打造成為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載體。此外,在進入新的一年之后,我國的經濟如何實現因地制宜完成不同情況下的韌性經濟體系轉變,將是一個理論和現實的融突和沖突過程。
(華中師范大學)(天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強.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經濟發展與應對——基于韌性經濟理論的分析[J].財經科學,2020(4):70-79.
[2]汪陽潔,唐湘博,陳曉紅.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機遇及應對策略[J].科研管理,2020,41(06): 159-173.
[3]佟家棟,盛斌,蔣殿春,等.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全球經濟與對中國的挑戰[J].國際經濟評論,2020(3):9-28.
[4]何星星,龍鳴,張東朔,等.疫情沖擊下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分析及風險研判[J].現代金融,20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