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裕良 繆濤江
為順應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高職院校要不斷深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積極探索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新機制,全力打造技術技能創新平臺和人才培養高地。在“雙高計劃”背景下,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技術人才新的內涵與使命,本文在職業教育內涵研究基礎上,結合無錫科技職業學院的實踐探索,提出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思考。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現代職業技術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技術院校和專業,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在“雙高計劃”建設進程中,高職院校應厘清技能人才在職業教育新發展格局賦予的新內涵和新要求,才能更加明晰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
對“高等”屬性的認知
在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高職院校相對于中職院校相較于更具有先行性,尤其作為承擔的“雙高計劃”培養要求的56所高職院校,高職院校要展現好開展職業教育的標桿效應,不斷形成對于傳統教育機制的突破和創新,并形成技能化平臺的打造,實現與產業發展人才應用的直接對標。根據企業在市場發展中所形成的人才需求,為企業進行人才適格化培養,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創新和技術轉型,并推動企業產品的升級和技術的加持。高職院校應當緊密結合市場的實際需要不斷彌補人才培養實踐化與創新化的不足,發揮出高職院校應當具有的先進屬性。
對“高等”復雜性的認知
職業屬性的特征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特點。首先是立足于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教師培養提升學生實戰化背景下的技能,促使學科基礎理論更好地應用于生產實踐。其次高職教育的復雜性還體現在人才培養過程的復雜度與崗位的適配性上,不僅體現在對傳統教育理念的轉變,更要強調以實踐技能水平作為人才培養價值的標準。
對“高等”理論性的認知
隨著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技術更迭周期的縮短,社會生產分工越來越細分化,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被以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為生產工具和方式等產業形態所取代,因此,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式必須不斷變革。教學過程不能只注重單一或片面化的理論知識灌輸,而是要采用傳統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將教、學、做融為一體。
“雙高計劃”為技術技能人才在構建職業教育新發展格局下賦予全新定位和使命,其內涵將由由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轉變為引領經濟社會轉型,由傳統的就業導向型演繹為向可持續發展型轉變。
技術技能人才的知識屬性

具有技術技能人才表現出知識內容的動態屬性。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于技能化人才的輸出,要以工作情境為依托的屬性,將工作實踐所需知識內容、核心技術、產業技能融合職業教育體系中,教育引導學生在技術實踐的進程中不斷將知識成熟化、技能整合化,以便快速適應產業升級和技術迭代急需的知識內容動態化更新要求。其次,技術技能人才表現出知識內容的經驗屬性。教師應當將典型化技術應用與工作經驗積累充分結合,在模擬工作環境下,教育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技術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過程中,促進自我技能水平和專業知識的積累,實現自我發展的再生動力,使得自我從簡單工作到復雜工作適應性的積極蛻變。此外,技術技能人才具有知識內容創新的屬性。社會的發展必然會為工業產業的發展提出更多創新性要求,高職教育要從服務企業轉向引領企業技術發展,為此,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創新思維與方式融入人才培養進程中,形成理論知識向技術技能的轉換。
技術技能人才的復合屬性
一是強調技術與技能的復合。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持續演繹,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專門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向“技術技能型人才”“轉變。加強復合屬性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成為新時期高職院校在”雙高計劃“背景下的重要方向。二是強調跨界合作的復合。高職教育經歷多年的發展,培養出大量的應用型人才已在社會化大生產崗位上展現較高的技能水平,也得到社會與企業的肯定。但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發展進程中,傳統單一化技能人才難以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職業教育要從單一化專技人才培養轉向技術技能操作、技術思維與創新和較高協調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
建立跨學科的專業群
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建設。職業教育是國家產業發展的伴生教育,職業教育人才輸出規模與質量對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為此,高職教育緊貼產業發展前沿技術的專業性,精準對標產業鏈對人才鏈要求動態化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高職院校可以將不同專業的學生和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匹配,構建跨專業、跨學科教學資源共建與共享機制,形成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合力,拓展學生學科知識和專業領域,促使學生既能充分掌握自身專業知識技能,又能基于多資源平臺培養下拓展跨學科技術技能水平,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未來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打造雙師型專業學科教師隊伍。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需要學校專業布局與學科建設緊隨市場需求的改革,更需要對師資隊伍教學水平不斷提升,教師作為教育的引領和推動者,需要為“雙高計劃”的落地而全方位、全過程、全身心地投入。增強雙師型骨干教師的培養,一方面增強專業教師的配比,形成學科技能互補、專長互通的教學團隊,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到企業輪崗,積累市場與企業實踐需求的經驗,為高職教育學生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增強補弱,不斷促進專業教育的創新性、實用性。
建立產教深度融合新機制
首先要構建產教融合保障體系。“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要主動順應區域產業布局與調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將職業教育改革目標與地方產業布局相結合,形成職業教育發展與區域產業發展的區校命運共同體。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在實施“雙高計劃”過程中,充分發揮地處無錫高新區、高新區辦學的優勢,堅持“立足高新區、融入高新區、服務高新區”辦學宗旨,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區校一體的辦學模式,并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學校聚焦高新區6+2+X現代產業體系布局,通過重置二級學院和調整專業群建設,將物聯網技術、數字藝術、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學院設置分別精準對接六大先進制造業集群中的物聯網及數字產業、智能裝備、集成電路等產業,真正做到把專業設置在產業鏈上,形成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同頻共振的校企融合新格局。
其次是構建多元化育人格局。在新發展格局的驅使下,提升現代化水平、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社會迫切需要大量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企業期望能超前儲備更多技術技能人才,產業對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將倒逼職業教育要更注重高智能、高技術和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雙高計劃”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加強政產學模式下實訓基地建設,建立政產學三位一體的多元化育人機制。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在辦好普通職業教育的同時,已與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共同探索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融通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職業院校舉辦本科后學生職前技能實訓項目。實訓項目是在當地政府政策與資金支持下,通過與區域內20多家企業建立“雙主體”人才培養和供需平臺,與全國30所普通本科院校建立相互銜接融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模式,形成了政府、產業和本科教育于一體的多元化職業教育育人新機制,深化了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內涵。
總之,高職院校應以“雙高計劃”為契機,新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區校一體、校企融合,深化技術技能人才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的契合度;通過學校教師“走出去”和引入產業教授的方式培養跨學科“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現代職業技術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可遷移能力,為社會輸送更多、根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
[本文系基金項目:2019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基于‘卓越計劃’模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19SJA0856)的研究成果。]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艷.供應鏈視角下的職業教育分級[J].職教論壇,2013(21).
[2]匡瑛.“雙高計劃” 背景下告知高等性意涵及其實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
[3]任占營.新時代高職院校強化內涵建設的關鍵問題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