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陽
作者單位:三亞市中醫院內科,海南 三亞572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已有的研究認為與精神心理因素、胃腸道炎癥、胃腸運動障礙、飲食不當等原因有關,病人常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國FD 的發病率正緩步增高,但西醫尚無FD 根治方案,多選用胃黏膜保護、抑酸、抗抑郁、抑制幽門螺桿菌等方式進行治療,這些治療方案具有的不良反應較大,病人依從性差。
中醫認為FD 屬于“痞滿”“胃脘痛”,病人肝失疏泄、肝氣郁結時,肝木乘脾土,導致脾之運化失司,進而導致脘腹脹滿、脅肋脹痛,治則以疏肝和胃、理氣健脾為法。柴枳平肝湯是治療肝胃不和證的驗方,在改善癥狀方面效果確切,但其對胃腸激素、血清神經肽的影響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分析了柴枳平肝湯治療FD 肝胃不和證對病人胃腸激素、血清神經肽S 受體-1(NPSR1)水平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三亞市中醫院2016年10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FD 肝胃不和證病人108 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4例。病人或近親屬對研究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22 例,女32 例;年齡(46.96±14.17)歲,年齡范圍為18~65歲;病程(1.47±0.26)年,病程范圍為3個月~4 年;體質量指數(23.85±1.77)kg/m。觀察組男24例,女30例;年齡(45.87±13.76)歲,年齡范圍為18~65 歲;病程(1.42±0.335)年,病程范圍為3 個月至4年;體質量指數(23.76±1.73)kg/m。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專家共識意見》中的標準;(2)年齡范圍為18~65 歲;(4)入組前2 周內未服用促進胃腸動力藥物治療;(5)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肝胃不和證的標準。排除標準:(1)合并有器質性消化系統病變者;(2)有腹部手術史者;(3)合并肝膽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內分泌代謝疾病者;(4)合并心腦血管、肝、腎疾病者;(5)過敏體質。兩組FD 肝胃不和證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10910003,批次20190315)口服,每 次8 mg,每日3 次,飯前15 min 口 服,持 續 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進行柴枳平肝湯給藥,柴枳平肝湯方:柴胡15 g、枳殼15 g、青皮10 g、合歡花10 g、白芍10 g、砂仁6 g(后下)、佛手10 g、川芎10 g、甘草6 g。加入500 mL 水后,將其煎煮1~2 h,得藥液300 mL,平分2碗,早晚各服1碗,持續治療4周。
1.3 檢測方法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于清晨采集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轉速3 000 r/min、離心半徑8 cm、離心時間10 min 分離血清,取血清分裝入EP 管,置于-80 ℃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ELISA 法檢測病人胃動素(MTL)、胃蛋白酶原Ⅱ(PGⅡ)、生長抑素(SS)、NPSR1、P物質(SP)、熱休克蛋白(HSP)水平。酶標儀選用美國Hyperion MRⅢ型酶標儀,相關試劑由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分別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HT100 型近紅外光譜儀測定胃排空率,酚紅定量法測定小腸推進率。
1.4 觀察指標
4周后評價:(1)痊愈:經治療,癥狀和體征消失,且中醫證候積分下降≥95%;(2)顯效:經治療,癥狀和體征顯著改善,積分下降≥70%,且<95%;(3)有效:經治療,癥狀和體征改善,積分下降≥30%,且<70%;(4)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 處理數據,計量指標采用x ± s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描述,采用χ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4.267,P=0.039)。見表1。
表1 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證108例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MTL、PG
Ⅱ、SS 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MTL、PGⅡ、SS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治療4周后MTL、PGⅡ水平高于對照組,SS 水平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2。2.3 兩組治療前后NPSR1、SP、HSP 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NPSR1、SP、HSP 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治療4 周后NPSR1、SP水平高于對照組,HSP 水平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2.4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比較
兩組治療前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治療4 周后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4。FD特指無器質性或代謝性疾病誘因的胃、十二指腸區域出現以上腹飽脹感、反酸、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為主的疾病,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內臟敏感性增高、胃腸激素和神經遞質分泌異常、胃腸動力障礙、精神心理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均與FD 的發生存在一定關系。西醫臨床常采用多潘立酮治療,用以增強病人腸胃道功能,加速腸胃排空,進而改善癥狀,但該治療方案療效有限,病人易出現停藥復發情況。
中醫學理論認為,FD 屬于“痞滿”“胃脘痛”“嘈雜”等范疇,飲食勞倦、過饑過飽、情志不舒等均可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肝郁化火,橫逆犯胃而引發肝胃不和證。治則以疏肝和胃、理氣健脾為法。柴枳平肝湯方用枳殼、柴胡共為君藥,枳殼疏肝平氣、消積祛痰;柴胡疏肝解郁、升陽解表,二藥相伍,增強疏肝理氣之功效。佛手、川芎、青皮為共為臣藥,疏肝消滯、行氣化瘀。佐以砂仁理氣疏肝、和胃化濕;合歡花舒郁理氣、安神活絡;白芍緩急止痛、養血柔肝。甘草為使藥,具有調和全方之效。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和胃、理氣健脾之功效。
本研究中,柴枳平肝湯輔助治療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性多潘立酮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柴枳平肝湯治療FD 肝胃不和證可促進癥狀和體征消失,減輕上腹滿脹或疼痛、反酸噯氣、食少納呆、胸悶喜嘆息等中醫證候,減輕病人的痛苦。這是由于柴枳平肝湯中的柴胡果膠多糖、柴胡多糖可提高免疫功能、保護消化道黏膜;枳殼揮發油在降低人體平滑肌痙攣,提高胃腸運動節律上具有顯著作用;青皮、砂仁內的揮發油則可加速胃液合成,并促進腸胃運動,提高腸胃積氣的排出效率,并可于西藥的促胃動力效應協同。
FD病機尚無統一結論,但可能與胃腸激素和神經因子異常表達有關,MTL 是人體腸胃蠕動及腸胃吸收功能的調節因子之一,該物質還可增強堿性胃液的合成。PGⅡ是由胃黏膜細胞、主細胞、胃竇細胞分泌的蛋白,當胃黏膜病變時其水平變化敏感。SS 是一種肽激素,可對胃分泌及運動功能形成抑制效應。NPSR1 是一種胃腸道、神經類肽類,是炎癥、情志性刺激導致腸胃功能異常的重要遞質。SP 則是一種興奮腦腸肽,可通過增強胃平滑肌收縮能力來增強胃蠕動功能。HSP又稱應激蛋白,在胃腸道受損傷時,胃腸道腺體大量表達HSP以減輕應激損傷。本研究中采用柴枳平肝湯輔助治療者治療后MTL、PGⅡ、NPSR1、SP水平高于單用多潘立酮治療者,SS、HSP水平低于單用多潘立酮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柴枳平肝湯治療FD 肝胃不和證可調節胃腸激素、NPSR1、SP、HSP 的表達水平,進而促進病情轉歸。

表2 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證108例治療前后MTL、PGⅡ、SS水平比較/x ± s

表3 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證108例治療前后NPSR1、SP、HSP水平比較/x ± s

表4 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證108例治療前后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比較/(%,x ± s)
本研究還發現,采用柴枳平肝湯輔助治療者治療后胃排空率、小腸推進率高于單用多潘立酮治療者。這一結果提示,柴枳平肝湯在增強FD 肝胃不和證病人胃腸動力,提高病人消化功能上具有顯著優勢。這與柴枳平肝湯中的枳殼、青皮、砂仁等中藥中所含的揮發油可刺激胃腸運動有關。
綜上所述,柴枳平肝湯治療FD 肝胃不和證可調節胃腸激素、NPSR1、SP、HSP的表達水平,改善胃腸動力,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