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鮑振川

王鐘麟老人近照

王鐘麟舊照
1954年,王鐘麟從江蘇高郵考入上海市私立會計專科學校,由此,他的人生便與上海的教育事業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解放前夕,他在圖書館讀到了《共產黨宣言》和《國家與革命》,對中國的前途有了全新的認識。他的朋友金聲遠,引領他走上了革命道路。當年,黨組織尚處于秘密的狀態,入黨宣誓儀式秘密進行。1949年初,在金聲遠家,王鐘麟面對一面手繪的黨旗,表達了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終身的決心。這一莊嚴的時刻,成為他人生重要的轉折點。
不久,解放軍進軍的炮聲,回蕩在上海的天空,他作為共產黨員,以主人翁的身份,迎接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1950年1月,按照徐匯區委宣傳部長季梅先指示:黨組織委派王鐘麟到私立徐匯中學擔任教師,同時在學校中建立黨支部。隨即,他到徐匯中學任黨支部書記和教導處副主任,兼任高、初中政治教師。王鐘麟感慨地說:“自從宣誓加入了黨,我就牢記入黨初衷及宣讀的誓詞,盡一個黨員所應擔當的責任。”
王鐘麟也曾在錯誤路線中受到過錯誤處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復查平反,恢復了王鐘麟黨籍,并恢復了教導處副主任職務后升任副校長。1988年3月,他被調上海市第59中學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
時間就像一個篩子,過濾著王鐘麟的人生。無論成就、榮譽、還是挫折,他唯有一個目標:聽黨話,跟黨走!
王鐘麟認為,“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潛移默化,身體力行”。他用自己的行為,做出最好的詮釋。
他和妻子烏軼人一直堅持捐助好學的窮困兒童學費,幫助他們完成學業。這在當時,對于生活清苦的老師,的確難能可貴。離休前,他們還在兩所學校設立“獎教金”和“助學金”。他們認為,“助教助學是一種精神需要,只有幫助他人,為國家、為社會服務,生命價值才得以體現。”
多年來,他一直堅持與青年黨員和學生談心、座談、交流,探討人生價值、理想和信念。他強調,做人要“正直、勤奮、善良、博愛”。不斷拓展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形式,注重發掘學校與城市歷史文化。培育學生“責任、珍惜和感恩”的意識,著力弘揚廣大師生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
徐匯中學建校百年,培養了著名教育家馬相伯,翻譯家傅雷,衛生部部長陳敏章,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褚君浩,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專家魏敦山,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葉辛等。
2007年10月,徐匯中學1957屆畢業生離校50周年聚會,王鐘麟有感而發,與校友共勉寫下這段話:“五十年前讀書忙,好青年,有幻想;勇往直前,智商情商強。雨露潤株,株成行,苗成樹,樹成梁。五十年后滿頭霜,憶師長,念同窗;人生滄桑,相視淚盈眶;聚會母校,崇思樓,情未了,血滿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