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鳳,卓嘎
(1.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2.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西藏 拉薩 850000)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多表現為皮膚瘙癢、肝功能異常等,是與妊娠密切相關的肝臟疾病,可導致胎兒宮內窘迫、早產、羊水污染、新生兒窒息等并發癥,進而使得圍產兒患病率及死亡率增加[1]。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一種嗜肝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2]。我國是HBV感染高發區,約占全國人口的7.18%[3],其中青藏高原是我國HBV 感染的重災區,感染率幾乎高達我國平均水平的2 倍,約為13.23%[4]。當ICP 合并HBV 感染時會進一步加重病情,影響母嬰結局,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的發生率以及兩者間的相關性,具體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0 年5 月在本院婦產科住院分娩的共2117 例孕婦的病例資料,其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共194 例,發生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的患者共85 例,ICP 診斷標準參考《婦產科學》(第九版)。根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況,將ICP 患者分為HBV 感染組和非HBV 感染組:HBV 感染組共20 例,初產婦13 例,經產婦7 例,年齡21~37 歲,平均(28.90±4.81)歲;非HBV 感染組共65 例,初產婦39 例,經產婦26 例,年齡20~41 歲,平均(28.28±4.77)歲,兩組間在孕產次、年齡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產前通過乙肝血清學五項檢查分析記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況,同時記錄患者產前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等肝功能水平,嚴密觀察并記錄孕婦分娩情況、胎兒以及新生兒情況。
通過SPSS 21.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連續變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2117 例患者資料,其中,存在HBV 感染者194 例,感染率為9.16%;發生ICP 的患者85 例,發生率為4.02%。HBV 感染組的ICP 發生率為10.31%,非HBV 感染組的ICP 發生率為3.38%,兩組間比較P<0.001,見表1。
與非HBV 感染組的ICP 患者比較,HBV 感染組的ICP 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即ALT、AST 水平較高,兩組間比較P<0.01,見表2。
HBV 感染組的ICP 患者與非HBV 感染組的ICP 患者在剖宮產的發生率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在早產、羊水污染、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上比較,HBV 感染組的ICP 患者較非HBV 感染組的ICP 患者高,兩組間比較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ICP 發生率的比較
表2 兩組ICP 患者對肝功能的影響( ±s)

表2 兩組ICP 患者對肝功能的影響( ±s)
肝功能指標 HBV 感染組(n=20) 非HPV 感染組(n=65) t 值 P 值ALT(U/L) 228.20±111.03 111.17±100.60 4.440 <0.01 AST(U/L) 208.95±97.40 96.18±90.23 4.798 <0.01

表3 兩組ICP 患者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例(%)]
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是以膽汁酸水平升高為特征的妊娠期肝病,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基因、女性內分泌代謝、環境及免疫等多因素相關[5]。大多數學者認為,孕期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較非孕期大幅度升高,妊娠增高的雌激素會影響肝臟代謝從而干擾鹽的轉運和代謝,使得膽汁酸淤積,導致ICP 的發生[6]。乙型肝炎病毒(HBV)則是一種主要寄生于肝細胞內的嗜肝病毒,可導致肝細胞免疫原性發生改變,激活機體的自身免疫反應,從而破壞肝細胞導致代謝異常。據相關研究顯示,HBV 隱性感染者正常肝細胞僅有約10%[7],導致肝臟代謝負荷加重,而肝臟是雌激素的代謝器官,在HBV 感染的基礎上會使得妊娠的高雌激素水平進一步升高,從而誘發相關病變。大量研究發現,合并HBV 感染的孕婦ICP 的發生率較非HBV 感染的孕婦高,即HBV 感染與ICP 存在一定相關性[8-9]。本研究顯示,非HBV 感染組的ICP發生率為3.38%,HBV 感染組的ICP 發生率為10.31%明顯較高,該結果也證明了HBV 感染在ICP 的發生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ICP 對妊娠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肝功能受損,誘發胎兒宮內窘迫、早產、羊水污染等。本研究發現,HBV 感染組的ICP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即ALT、AST 水平均較非HBV 感染組的ICP 患者高。因此推斷,ICP 患者總膽汁酸水平的逐漸升高可加重肝臟負擔,導致肝細胞的壞死和凋亡,當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時,肝細胞的破壞會進一步加速,惡化膽汁酸的代謝,導致ICP 與HBV 感染相互作用惡性循環,促使破壞的肝細胞內轉氨酶溢出,使血清中ALT、AST 表達更高,其表現也說明了HBV 感染與ICP 存在一定相關性。同時母體升高的膽汁酸會改變細胞膜通透性并刺激前列腺素釋放,從而導致早產[10]。在另一層面上,膽汁酸會沉積在胎盤中,并導致其水腫、間隙狹窄和胎盤細胞凋亡的加速,進而引起胎盤功能的改變,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11]。本研究也證實了此觀點,在早產、羊水污染、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上比較,HBV 感染組的ICP 患者較非HBV 感染組的ICP 患者高,說明合并HBV感染在加重ICP 患者圍產期并發癥發生率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綜上所述:HBV 感染與ICP 的發生存在相關性,并導致早產、羊水污染、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升高。因此,針對HBV感染孕婦應加強圍生期監護,早期干預、積極防治ICP 的發生,有利于改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