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緒坤,韓雙印通信作者)
(1.鄭州大學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2.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3)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消化系統常見的危重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AP 的總體病死率約為5%,已成為嚴重危及全球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膽石癥、高脂血癥及酒精是引起AP 的三大病因,而藥物誘發的AP 很少見且難以鑒定[1]。藥物性急性胰腺炎(drug- induced acute pancreatitis,DIAP)是指因為藥物本身或經過機體代謝,或機體發生超敏反應而引發的胰腺損傷[2]。由于DIAP 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及檢測指標,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不易與其他病因AP 相鑒別,易被誤認為是飲酒或膽結石引起,甚至診斷為特發性AP,影響患者預后。本文對DIAP 的研究進展做一綜述,以提高臨床醫師對DIAP 的認識。
在較早的研究中,DIAP 的發病率估計在0.1%至2.0%之間[3],在Vinklerová 的研究中,報道了高達5.3% 的發病率[4,5]。近年來,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各自國家中DIAP 占藥物不良事件的比例,分別為0.22%,0.17%和 0.05%[6-9]。由于診斷DIAP 的困難,且缺乏前瞻性臨床試驗,很難確定DIAP 的真實發病率,實際發病率可能更高更復雜。目前認為DIAP 的高危人群為兒童、老年人、女性、進展期HIV 感染、炎癥性腸病、化療、復合用藥及接受雌激素或激素替代治療的患者[4,10-12]。
自20 世紀50 年代首次報道由氯噻酮和可的松引起的AP 以來,已有數百種不同類別的常用藥物引起胰腺損害,世界衛生組織已報道了525 種不同類別的藥物與AP 有關[4]。Mallory 和Kern 在1980 年將可能引起AP 的藥物分為三類:明確相關,很可能相關和也許相關[3]。Trivedi 和Pitchumoni 在2005 年將三分類法修改為:Ⅰ類藥物指引起DIAP20 例以上,并且至少有1 例激發試驗陽性( 再次使用該藥物后又發生AP);Ⅱ類藥物指引起10 例以上但低于20例,無論激發試驗陽性或者陰性;Ⅲ類藥物指與AP 可能有關其他的藥物[13]。
Badalov 等在2007 年檢索1955 年至2006 年MEDLINE上已發表的DIAP 病例報告,共收集1214 例,共涉及120 種藥物,根據藥物的潛伏期、病例數、激發試驗及排除其他AP病因為依據提出了四類( Ⅰ~Ⅳ) 分類系統,其中Ⅰ類又細分為Ⅰa 和Ⅰb 亞組:Ⅰa 類藥物:至少有1 個病例報告激發試驗陽性,且排除了其它原因,如酒精、高甘油三酯血癥、膽結石和其他藥物所致。Ⅰb 類藥物:至少有1 個病例報告激發試驗陽性,但不能排除其他原因。Ⅱ類藥物:文獻至少報道了4 例,這些病例的發病潛伏期一致(≥75%的病例一致);Ⅲ類藥物:文獻中至少有2 個病例,病例之間沒有一致的潛伏期,也沒有激發試驗。Ⅳ類藥物:未報道過的藥物,單個病例報道且無激發試驗。且總結出藥物引起AP 潛伏期分為:短期(24 小時以內)、中期(1-30 天)、長期(大于30 天)[12, 14]。四類分類系統提供了以證據為基礎分析DIAP 藥物的方法,此后大家多認同并采用此分類系統來對誘發AP 的藥物進行分類。
Simons-Linares 等根據2012 年修訂后的亞特蘭大分類標準嚴格確定AP 的診斷,在MEDLINE 數據庫中收集1950年至2018 年符合DIAP 案例577 例,共涉及183 種藥物,該研究根據Badalov 等人提出的四分類系統對藥物進行分類,更新了DIAP 藥物分類系統。通過比較Badalov 等2007 年制定的DIAP 藥物分類系統(見表1)與Simons-Linares 等2018年制定的DIAP 藥物分類系統(見表2),發現對于Ⅰa 類藥物,分別為24 種藥物(20%)和32 種藥物(17.5%);對于Ⅰb類藥物,分別為18 種藥物(15%)和26 種藥物(14.2%);對于Ⅱ類藥物,分別為10 種藥物(8.3%)和17 種藥物(9.2%);對于Ⅲ類藥物,分別為25 種(20.8%)和30 種藥物(16.4%);對于Ⅳ類藥物,分別為43 種(35.8%)和78 種藥物(42.6%)。該研究觀察到被歸類為Ⅰa 類的DIAP 相關藥物的比例下降,而Ⅳ類藥物的比例增加[15]。對比兩種分類系統,存在同一種藥物在兩種分類系統中分類不同的情況,考慮與研究者篩選病例報告的要求不同、篩選數量不同及病例報告中藥物種類不同有關,因此需要系統評價與DIAP 有關的藥物并且需要定期更新相關藥物分類。
DIAP 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的認識主要來自于病例報告、病例對照研究和動物研究,DIAP 的潛在機制包括[9,16-18]:(1)對胰腺的直接毒性作用;(2)有毒代謝產物或中間體的蓄積;(3)免疫介導的超敏反應;(4)個體易感性;(5)導致Oddi 括約肌收縮或膽道梗阻;(6)繼發高脂血癥或高鈣血癥;(7)增加胰液粘滯度;(8)胰腺局部血管性水腫和小動脈血栓形成。
DIAP 的診斷標準[19]包括:(1)符合AP 的診斷標準;(2)AP 發生在藥物使用期間;(3)排除所有其它常見的原因;(4)停藥后AP 的癥狀消失;(5)再次使用懷疑的藥物后癥狀復發(激發試驗陽性)。
首先要明確是否存在AP,符合以下3 項標準中的2 項即可診斷為AP[20],(1)急性、突發、持續、劇烈的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2)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的活性至少高于正常上限值的3 倍;(3)增強CT 或MRI 呈AP 典型影像學改變(胰腺水腫或胰周滲出積液)。其次詳細詢問患者的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等,及時完善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常見病因,要特別注意患者發病前的用藥情況。當懷疑藥物是AP 的病因時,如果激發試驗陽性可以確診,但存在倫理問題,只有在無替代藥物、該藥的收益大于風險、取得患者同意后才能再次使用該藥物[19]。
Chadalavada 等[21]報道了大多數DIAP 為輕癥AP 或中度重癥AP,少數是嚴重且致命的。Simons-Linares 等[15]在MEDLINE 數據庫中收集的577 例DIAP 案例資料中,研究發現大多數DIAP 患者為輕癥,有99 例(17.2%)出現胰腺壞死,59 例(10.2%)死亡。Meczker á 等[22]在文獻數據庫中收集了1060 例確診為DIAP 的案例資料,與匈牙利胰腺研究小組收集的大量AP 病例進行了比較,該研究比較了由常見的病因(如膽道疾病、飲酒、脂質代謝紊亂、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后、特發性病因以及多種病因同時存在)引起的AP與DIAP 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率,發現如果僅分析首次發作,與其他病因相比,DIAP 臨床病程更重、死亡率更高。在嚴重的DIAP 病例中,由皮質類固醇類藥物、抗原蟲藥物和抗逆轉錄病毒藥物誘發的DIAP 患者死亡率最高,由抗生素誘發的DIAP 患者死亡率相對較小。目前觀點認為大部分DIAP 患者為輕癥,尚不能明確一些重癥患者是因為原發疾病還是DIAP導致其病情恢復較慢,甚至死亡。DIAP 真正的嚴重程度尚不清楚,需進行系統研究去證實。
DIAP 治療的關鍵[19]是停止使用DIAP 相關藥物,防止胰腺繼續損傷,大部分DIAP 為輕癥AP,可予以禁食、補液、止痛、抑制胃酸及胰液分泌等治療。中度重癥及重癥患者應收入重癥監護病房,行液體復蘇、臟器功能維護治療等,具體治療方案可參照AP 診治指南[1]。
在不斷發展的藥理學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被發現,包括DIAP。臨床醫師通常比較關注常見且具有嚴重副作用的藥物,而忽視了不經常開處方的藥物或非處方藥物(如草藥)。DIAP 的診斷具有挑戰性,容易被漏診及誤診,當臨床醫師面對沒有明顯原因的AP 患者時,不應忽視DIAP,熟悉誘發AP 的相關藥物有助于早期發現DIAP 患者,及時停用相關藥物,改善預后。盡管大多數被認為是造成DIAP 的藥物已經以病例報告的形式發表,但是只有硫唑嘌呤和去羥肌苷具有回顧性隊列研究和隨機試驗,因此更加需要針對具體藥物完善相關的病例對照研究,才能進一步評估每一種藥物誘發AP 的潛能,因此關于DIAP 相關藥物清單需要定期更新。但是對懷疑誘發AP 的藥物進行激發試驗在倫理上是不道德的,并且由于潛在的嚴重疾病有復發風險而通常不進行,如果藥物是威脅生命疾病的唯一治療方法,那么在極少數情況下進行激發試驗是合理的,重新應用也值得冒險。

表1 Badalov 等[12, 14]制定的DIAP 藥物分類系統

表2 Simons-Linares 等[15]制定的DIAP 藥物分類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