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盛俊峰
(湖北省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湖北 荊門 448000)
呼吸系統疾病在兒科疾病中比較常見,其致病因素很多,常見的有細菌、病毒、支原體感染等[1],病原微生物容易發生耐藥,患兒氣管內膜炎癥、氣道畸形、異物、以及氣道分泌物堵塞也會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常常造成診斷及治療困難。近年來,支氣管鏡檢查術應用在呼吸系統疾病診療中的研究報道較多,并且得到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2-4],本文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在我院兒科住院治療的呼吸系統疾病患兒337 例,作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我院兒科收治的呼吸系統疾病中具有支氣管鏡檢查適應癥[1]的病例337 例,其中男182 例,女155 例,年齡1 個月至14 歲,根據年齡分組,嬰幼兒組(<3 歲)113 例,學齡前組(3-6 歲)138 例,學齡組(7-14歲)86 例。
所有患兒均使用Olympus BF-XP260F(外徑2.8mm)電子支氣管鏡,采用利多卡因霧化局麻、咪達唑侖鎮靜,全程心電監護、給氧,采用邊局麻邊進鏡方法進行支氣管鏡操作,觀察鼻、喉部、隆突及氣管、左右支氣管病變情況,運用生理鹽水進行肺泡灌洗,留取灌洗液送病原學檢測。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數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行乘以列表資料的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喉-氣管-支氣管軟化22 例,上氣道咳嗽綜合征10 例,支氣管先天畸形30 例,支氣管內膜炎癥187 例,支氣管化膿征27 例,支氣管異物1 例,支氣管分泌物堵塞60 例,各年齡組病因分布,見表1。
各年齡組支氣管鏡下均以支氣管內膜炎癥為主,其中嬰幼兒組喉氣管-支氣管軟化、支氣管先天畸形較多見,學齡前組支氣管分泌物堵塞及支氣管化膿征較多見,學齡組支氣管分泌物堵塞較多見。
灌洗液檢出病原微生物50 例,檢出率14.84%,其中細菌培養陽性37 例,肺炎鏈球菌22 例(44.00%),流感嗜血桿菌11 例(22.00%),大腸埃希菌1 例(2.00%),肺炎克雷伯菌1 例(2.00%),金黃色葡萄球菌1 例(2.00%),白色念珠菌1 例(2.00%),百日咳鮑特菌1 例2.00(%),腺病毒2例(4.00%),巨細胞病毒1 例(2.00%),支原體9 例(18.00%)。各種病原學檢測結果,見表2。
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病因復雜,很多疾病難以確診,治療效果不滿意。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可以明確病變的部位,病變的嚴重程度,可以進行氣道清洗以及灌洗液病原學檢測,對疾病的診治有重要作用[5]。

表1 各年齡組病因分布

表2 肺泡灌洗液病原學檢測結果
在嬰幼兒中,氣道發育畸形較常見,氣道發育畸形主要包括氣道狹窄、軟化、喉部囊腫、腺樣體肥大、氣管支氣管偏離正常解剖位置等病變。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狹窄、阻塞,可出現反復呼吸道感染、嬰幼兒喘息、先天性喉喘鳴、慢性咳嗽、呼吸困難等,通過常規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不能確診,普通影像學檢查也不容易發現異常,漏診率較高。電子支氣管鏡對氣道發育畸形有較好的診斷意義。本研究中通過電子支氣管鏡確診喉氣管- 支氣管軟化22 例、支氣管先天畸形30 例,主要分布在嬰幼兒組和學齡前組,說明氣道發育畸形是小年齡兒童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因。氣管支氣管軟化( tracheobronchomalacia,TBM) 被定義為由于氣管和支氣管軟骨和或后膜的結構異常,導致氣道塌陷性增加,以呼氣時氣道后膜過度動態塌陷為特征的常見于兒童的疾患[6-7]。2005 年荷蘭索菲亞兒童醫院的一項研究報道,原發性氣管支氣管軟化的發病率至少有1/2100[8]。氣管支氣管軟化是嬰幼兒時期呼吸道發育異常的首要原因[10]。本研究中氣管支氣管軟化主要分布在嬰幼兒組,證實了這一觀點。按嚴重程度將氣管、支氣管軟化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管腔直徑縮窄1/2 為輕度,1/2~3/4 為中度,3/4 以上、管腔縮窄近閉合為重度[1]。輕度、中度無需手術干預,多在2 歲前緩解,重度需手術干預[1],支氣管鏡是診斷TBM 金標準[7-9],對于小年齡兒童,呼吸系統疾病診治效果不佳時,如條件允許,可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明確病因后,早日行有效治療,對判斷病情和預后有重要作用。
支氣管內膜炎癥是本研究中三組患兒支氣管鏡下最常見的表現,這說明炎癥是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病因。這主要與兒童的解剖特點、免疫功能有關。兒童呼吸道管徑細,在發生感染時呼吸道黏膜容易充血水腫,而且兒童咳嗽力量較弱,分泌物較多而粘稠,容易在較小、較窄的氣道形成黏液栓,形成呼吸道堵塞,加之兒童免疫功能低,易發生呼吸道感染。支氣管鏡一方面可以通過生理鹽水適當灌洗,局部吸取、清除氣道分泌物,改善通氣,另一方面可以獲取深部標本查找病原,可有效提高病原學診斷,對臨床治療有更大幫助。本研究中電子支氣管鏡確診支氣管內膜炎癥187 例,支氣管化膿征27 例,支氣管分泌物堵塞60 例,所占比例高,說明氣道炎癥是兒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發病機制。其中支氣管化膿征是指鏡下可見支氣管存在大量膿性分泌物或膿栓,氣道內大量分泌物無法排出,可形成氣管堵塞,分泌物堵塞時間長,可形成塑形性支氣管炎[11-14],如不及時發現,病情進展快,預后不良。支氣管鏡下塑形物取出術既是塑形性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也是治療方法[15]。此類患兒運用電子支氣管鏡檢查明確病因,配合積極有效治療,可減少漏診及誤診率,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
病原學檢測對臨床用藥有明確的指導意義。本研究中檢出病原微生物共10 種,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支原體3 種為主,肺炎鏈球菌是呼吸道常見致病菌,但易耐藥,主要引起大葉性肺炎,流感嗜血桿菌對嬰幼兒普遍易感,主要引起原發性化膿感染和呼吸道繼發感染,嬰幼兒化膿性腦膜炎60%以上由本菌引起,近年來發現流感嗜血桿菌耐藥性在逐漸增強,支原體感染往往比較隱匿,前期癥狀輕,體征不明顯,待出現較重癥狀和體征時往往病情較重,常常合并多種病原感染,治療比較困難。運用電子支氣管鏡行肺泡灌洗和病原學檢測,明確病原,運用有效準確的藥物治療,可大大提高治愈率。
綜上,電子支氣管鏡對兒童呼吸疾病中復雜、疑難、常規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例,可作為明確病因診斷的強有力手段,同時可進行肺泡灌洗治療,病原學檢測,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