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立靜
(京市昌平區興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2212)
糖尿病為目前世界上影響人們身體健康三大慢性疾病之一[1]。該疾病的出現將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糖尿病發展分為不同階段,糖尿病前期為第二階段,此階段人群糖代謝指標出現異常,糖耐受量受損,但還未真正達到糖尿病階段[2]。糖尿病前期患者對自身疾病認知度較差,自我管理能力較弱,使其病情發展迅速[3],為此,應給予患者科學的管理方式,使其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控制糖代謝水平[4]。本衛生院對45 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實施社區慢性病管理,效果顯著,詳見下文:
抽取本社區衛生服務站90 例患者臨床信息,其病情均為糖尿病前期,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為其收取時間。按照隨機數字表分組方式對其進行分組研究,對照組、研究組為其組名,每組患者45 例。對照組由26 例男性、19 例女性組成,患者最大年齡67 歲,最小年齡42 歲,(53.67±2.46)歲為其平均年齡,病程最長時間為9 年,最短時間為1 年,平均病程(4.36±1.85)年,研究組由27 例男性、18 例女性組成,患者最大年齡68 歲,最小年齡41 歲,(53.71±2.35)歲為其平均年齡,病程最長時間為8 年,最短時間為1 年,平均病程(4.39±1.74)年。兩組患者一般信息差異性較小P>0.05,可對其進行其他比較。
納入標準:①患者餐后血糖水平7.0-11.1mmol/L,空腹血糖正常;②臨床資料完整;③認同且同意本研究的實施。
排除標準:①將嚴重精神與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予以排除;②將惡性腫瘤患者予以排除;③將正在接受其他研究患者予以排除;④將拒絕隨訪與依從性較低患者予以排除。
將常規社區管理應用于對照組患者中,主要表現為:告知患者嚴格按照醫囑用藥,并對其用藥方式與劑量進行相應記錄,定期進行血糖與血脂檢測等。
在常規管理基礎上,給予研究組患者社區慢性病管理,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①創建檔案:詳細了解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心理情況、文化程度、用藥狀況等一般資料,指導患者進行常規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后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同時科學評估患者身體情況與自我管理能力,叮囑患者按照醫囑定時就診;②健康教育:定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宣講內容包括發病機制、形成病因、治療方式、并發癥預防及注意事項等,同時給予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培訓,將糖尿病知識手冊交與每位患者中,使其健康意識有所提升,對其不良習慣起到改善作用,使患者可全面充分了解該疾病知識,進而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可邀請患者家屬一同參與,通過患者與家屬之間的交流加深彼此情感;③心理管理:糖尿病屬慢性疾病,需接受終身治療,且伴隨病情不斷發展易出現多種并發癥,患者治療依從性將明顯下降,為此,應對伴有負性心理患者實施個性化心理疏導,為其講解治療效果明顯患者案例,促進其治療信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相應治療,進而促進其治療依從性與預后;④飲食管理:糖尿病患者病情發展形態與其飲食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社區衛生人員應告知患者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少油、少糖、少鹽,辛辣刺激性食物盡量避免,多食用維生素及纖維素含量較高食物,保證營養均衡,進食過程中要控制熱量攝入水平,盡量做到多餐少量,老年患者在夜間易出現低血糖情況,為此,應在睡前多食用雞蛋、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戒除煙酒等影響血糖水平不良習慣;⑤用藥管理:糖尿病前期患者對自身疾病認知度較差,不了解標準用藥對自身疾病重要性與必要性。社區衛生人員應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為其制定藥物使用方案,并叮囑其用藥時間與用藥劑量,對于年齡較大患者,可告知家屬為其設置鬧鈴,提醒其用藥時間,告知患者每天定時(餐前2 小時,餐后)測量血糖水平,保證其血糖處于標準值范圍內,若其血糖水平出現異常應及時就醫;⑥運動管理: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如:漫步、打太極、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每次運動時間控制在30-40 分鐘左右,每天1 次,進而促進患者糖代謝,促進心臟功能,告知其健康運動對改善病情的益處,提升其運動主動性。
根據患者日常生活習慣相關指標制定測試卷,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本研究相關數據采用SPSS 23.0 軟件分析,糖代謝水平、認知水平與自我管理能力采用t 檢驗,組間差異表現為P<0.05,說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組間患者管理前糖代謝水平差異性較小P>0.05,管理后,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 2 h 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均在正常值范圍內,差異顯著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管理前組間患者健康認知水平與自我管理能力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研究組健康認知水平與自我管理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組間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健康認知水平與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慢性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較為常見,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等,與權威醫院相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較為方便,手續較為簡單,不需要長期排隊等候,是多數患者首選就診地點[5]。伴隨人們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的轉變,糖尿病患者病發率逐年上升,且朝年輕化發展。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謝已經出現異常,若未對其進行及時有效控制,糖尿病發生率高達90%以上[6-7]。
社區慢性病管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系統疾病等非傳染性慢性病應用價值顯著,對該類患者展開預防與管理工作[8]??捎行ьA防患者病發,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在實際造作過程中,為患者創建健康檔案,能夠科學評估患者病情狀態及自我管理能力,為日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健康教育與心理管理的實施可有效促進患者對自身疾病認知度,使其負性情緒得以緩解,進而促進其治療信心與依從性,飲食管理、用藥管理及運動管理,可有效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使其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為疾病康復起到積極作用。
此次研究中,研究組管理后,糖代謝指標水平、健康認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顯著優于對照組,結果說明,對糖尿病前期患者實施社區慢性病管理效果顯著,在改善其血糖水平的同時,能夠促進患者對自身疾病認知度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提高,緩解病情發作,值得臨床廣泛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