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俊,柴曉亮
(聯勤保障部隊第940 醫院脊柱外科,甘肅 蘭州 730050)
隨著經濟社會以及醫學水平的發展,腰椎手術在臨床上呈現增多的趨勢。然而,外科手術解除患者病痛的同時,后期的康復治療也是不容忽視的。由于麻醉、手術創傷、對脊髓的牽拉刺激、術后鎮痛泵的使用及臥床時間長導致的活動量小等因素,常引起術后腹脹、便秘,增加了患者痛苦及護理難度[1-3]。研究表明,腹脹在全麻腰椎術后發病率約為44%~88%[4]。腹脹作為腰椎外科疾病術后臨床常見癥狀之一,不僅給患者造成痛苦,而且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增快等全身癥狀,同時也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護理質量[5]。持續肛管排氣時間過長會增加患者不適,導致腸壁損傷、腸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6]。近年來,針灸[7,8]、穴位按摩[9,10]等作用溫和且安全性高的中醫療法逐漸應用于臨床。我科采用承滿穴、天樞穴、大巨穴、水分穴、中脘穴和甘油灌腸劑灌腸刺激腸蠕動恢復從而緩解腰椎術后腹脹帶來的不適,收到了良好效果。
將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在我科行腰椎擇期手術且發生術后腹脹的80 例患者,美國脊柱損傷協會(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級E 級,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其中男48 例,女32 例,年齡40~70 歲,平均年齡(50.3±5.6)歲。腰椎骨折后路骨折復位、椎管減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12 例,腰椎滑脫復位、椎管減壓、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28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后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34 例,腰椎結核后路病灶清除、椎間植骨融合(或鈦網植入)內固定術6 例。
ASIA 分級A-D 級、電解質紊亂、頑固性便秘患者及經腹手術患者。
2 組患者術后均按脊柱外科腰椎術后護理常規進行護理。術畢6h 后給予普食,觀察生命體征,保持引流管通暢固定好,每隔2h 翻身1 次,拔除傷口引流管后佩戴支具,鼓勵患者下地活動。手術后患者有腹脹時,實驗組將患者平臥,定位承滿穴、天樞穴、大巨穴、水分穴、中脘穴,左手置于右手之上按腸蠕動走向給予腹部按摩,按摩5~10min,繼續通過腸蠕動走向按摩3~5min;按摩完畢后給予甘油灌腸劑灌腸: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取甘油灌腸劑110mL,取下包裝帽蓋,讓少量藥液流出,潤滑管口,插入7~10cm,將藥液緩慢注入直腸內,注入過程中觀察患者面色、神志,注完后緩慢拔出,然后用清潔棉球或衛生紙巾按住肛門3-5min,協助患者取平臥位,繼續腹部按摩3~5min 后或有便意時解除大便,可排出大量積氣和糞便。對照組僅給予甘油灌腸劑灌腸。
記錄術后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和腹脹情況。腹脹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干預10~30min 內腹脹癥狀明顯緩解;②有效:干預后30min~2h 內腹脹癥狀緩解;③無效:干預后2h 仍感腹脹。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手術方式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實驗組采用甘油灌腸劑干預后腹脹癥狀緩解明顯,顯效18 例,有效18 例,無效4 例,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排氣時間及腹脹緩解情況比較
腰椎術后早拔除傷口引流管、佩戴支具下地活動是減少患者腹脹、增加腸蠕動功能的重要過程之一[11]。但術后患者通常因腰椎骨折、疼痛、麻醉藥物影響及引流管道較多等各種因素,使活動量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下地活動恢復腸蠕動常難以得到有效實施[12]。如何安全有效地縮短術后第一次排氣時間是腰椎術后患者康復過程中非常重要而且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機體功能恢復的一個重要環節。
臨床上緩解腹脹的方法有很多,如肛管排氣、口服瀉藥、甘油灌腸劑灌腸等,但往往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肛管排氣時肛管插入腸道的深度有限(15~18cm),管端僅達直腸末端或與乙狀結腸交界處(成人肛管約3~4cm,直腸約10~14cm),而且肛管末端連接延長管后插入盛水的玻璃瓶中,與大氣自然相通,腸腔積氣主要依靠腸腔氣壓自行排出,而當腸腔氣壓與大氣壓相等時,積氣則不能排出,且持續肛管排氣時間過長會增加患者不適,發生腸壁損傷、腸穿孔等嚴重并發癥[13]。口服瀉藥需要一定的起效時間,且往往導致患者大量腹瀉,甚至不自主腹瀉,極大增加了患者痛苦及護理難度。甘油灌腸劑灌腸作用溫和,患者痛苦小,依從性好,但單用時也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常需配合其它的治療手段。
我們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發現穴位按摩配合甘油灌腸劑灌腸在緩解腰椎術后腹脹的應用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穴位按摩手法滲透力強,可以疏通經絡,調節人體機能,達到緩解腹脹的目的[9,10]。甘油灌腸劑屬潤滑性瀉藥,作用溫和,注入直腸后能潤滑刺激腸壁,軟化大便,具有較好的稀釋作用,并能軟化局部組織,與其他藥物干預的方法(開塞露、甘露醇、硫酸鎂)相比較,置入肛門后能通過刺激直腸壁引起排便反應,軟化糞便,潤滑腸壁[14-17]。本研究中,首先給予穴位按摩,大部分患者可直接排氣,再給予甘油灌腸劑灌腸,絕大部分患者可順利排氣排便;而單用甘油灌腸劑灌腸時,大部分患者無法順利排氣排便,部分患者排氣后出現二次腹脹,排氣失敗后,再給予穴位按摩后,患者可順利排氣排便且無再次腹脹發生。
因此,本研究表明,穴位按摩配合甘油灌腸劑灌腸,可有效促進腸蠕動恢復,明顯加快排氣、排便,且操作簡單,便后無二次腹脹發生,不出現里急后重等癥狀,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同時,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樣本量較小,納入人群年齡偏大等,下一步我們將擴大樣本量,優化研究方案,進一步明確穴位按摩配合甘油灌腸劑灌腸在解除腰椎術后腹脹中的臨床療效及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