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錫尚
(陽西縣人民醫院,廣東 陽江 529800)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多發于中老年人,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又稱小卒中,其病理機制十分復雜,且發病迅速,一旦患病,將促使神經損傷和頸動脈系統損傷,引發椎基底動脈系統癥狀,如肢體無力、偏癱、眩暈、平衡障礙等[1]。隨著醫學研究的發展,近年來相關研究證實,拜阿司匹林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消除急性梗死狀況,改善其血液粘稠度,控制血小板聚集性增加[2];為探究一種更加有效的臨床治療效果,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拜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雙抗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效果,并抽取35 例患者展開分析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抽取我院2018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期間收治的35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通過電腦抽簽的方式對其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患者共18 例,接受拜阿司匹林治療方式,其中男性10 例,女性8 例,年齡52~76 歲,平均年齡(65.46±3.74)歲,發病至送醫時間:0.5~6h,平均時間(3.46±0.73)h;觀察組患者共17 例,接受拜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雙抗治療,其中男性10 例,女性7 例,年齡53~77 歲,平均年齡(66.13±3.95)歲,發病至送醫時間:0.5~6h,平均時間(3.52±0.77)h;兩組患者均符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診斷標準,滿足腦血管疾病協會[3]的診斷要求,后經CT/MRI 確診,患者及家屬已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存在肝腎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合并全身感染、血液系統性疾病、消化道潰瘍、嚴重心臟功能疾病,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基礎資料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對比意義。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建立全程生命體征監控,建立靜脈通道,給予常規治療,并控制患者血糖、血壓水平,通過口服阿伐他汀等藥物穩定其動脈斑塊。
給予對照組患者拜阿司匹林治療,選擇藥物:拜阿司匹靈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30078,規格:100mg·30 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出品),首次劑量300mg/次,嚼碎服用以快速吸收,維持劑量:100-200mg/次,1 次/d,預防心肌梗死復發需維持劑量在100-300mg/d 內。
觀察組患者接受拜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雙抗治療,阿司匹林藥物、劑量與對照組無異,同時選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國藥準字:J20180029,規格:75mg·7s,杭州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出品),根據患者年齡、體重、癥狀給藥,75mg/次,1 次/d,口服給藥;兩組患者用藥時間均在1 個月以上。
參考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系統[4],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觀察指標包括顯效、有效、無效,若治療1 個月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NIHSS 評分下降90%以上,即為顯效;若治療1 個月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改善,NIHSS 評分下降范圍在20%~89%之間,即為有效;若治療1個月后,患者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甚至繼續惡化,NIHSS評分下降不足20%以上,即為無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0%=治療有效率。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平均NIHSS 評分觀察其神經缺損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與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 處理數據,“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t 檢驗;率(%)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達94.12%,對照組為72.22%,組間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無復發,顯著低于對照組復發率的11.11%,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其NIHSS 評分對比未見明顯差異,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IHS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其血小板聚集率與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與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對比( ±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7 31.18±4.29 11.68±3.84對照組 18 30.95±4.26 18.77±3.95 t-0.064 5.668 P-0.419 0.001
表3 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與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對比( ±s)

表3 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與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對比( ±s)
組別 n 血小板聚集率(%) 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7 38.45±12.58 30.11±13.25 188.59±46.29 228.49±75.46對照組 18 38.23±13.64 21.76±9.98 187.29±52.33 288.76±85.46 t-0.105 3.792 0.071 4.665 P-0.497 0.001 0.282 0.001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屬于常見腦血管疾病,受外部因素影響,致使患者腦血管出現痙攣,并伴隨有腦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從而促使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通常患病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頭暈、頭痛等反應[5]。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為神經內科臨床急癥、重癥,在腦、脊髓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的影響下,促發短暫神經功能障礙,通常可在30min 內自行緩解,但該癥反復性較強,需時刻警惕腦血栓形成的潛在風險[6]。我國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率處于世界較高水平,全國患病人均超過2000 萬,其臨床表現多見于過性視力、語言、肢體無力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心房纖顫、吸煙、飲酒等因素高度相關[7];結合臨床經驗可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若不及時控制,進一步加重將導致腦血栓等并發癥的出現,引發神經功能缺損,嚴重情況下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及時加以控制,臨床治療多采用阿司匹林、血塞通等藥物進行微循環改善[8]。
阿司匹林屬于典型的抗血小板藥物,能夠有效減緩血管內皮損傷,改善患者血管內皮的黏附與聚集能力,激活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及凝血系統;但其應用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治療中仍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9]。本次研究發現,在阿司匹林的基礎上給予氯吡格雷展開雙抗治療效果顯著,其屬于ADP受體拮抗劑,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及血小板聚集度,具有良好的促進纖溶效果,增強血管內皮細胞的抗血栓功能,催化抗凝血酶抑制多種凝血因子活性;同時能夠有效預防、血小板高聚集導致的腦動脈循環障礙疾病,雙聯抗血小板過程中,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內皮損傷細胞的修復,從而提升治療效果[10]。
綜上所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選擇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展開雙抗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神經損傷,預防疾病復發,指導臨床上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