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曉儀,丁保華,袁 帥,左嘉雯,吳建華,左祥莉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糧食與食品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11)
自從2008年施行“限塑令”之后,塑料的污染問題還是很嚴重,效果較差,雖然新修訂了《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但是關于塑料垃圾問題的處理可操作性依然不強,2020年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希望能進一步的加大對塑料制品污染整治的力度[2]。為了找到更好的材料來代替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研究人員提出了可降解餐具的概念,并通過使用多種先進加工工藝對可降解餐具進行批量生產,從而在保障此類餐具正常使用之余,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減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山到獠途叩难芯吭趪鴥韧夥脚d未艾。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大概使用100億只消費快餐用具,并且大體上以25%的速度持續向上增長[3]。隨著“白色污染”的加劇,我國為了更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有限的環境資源,早在20世紀末就已經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4]。并且為有效代替過去使用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專門成立了相應的工作小組,其主要工作內容之一便是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使用可降解餐具[5]?,F代人對于環境保護更加上心,并且在使用以及加工生產一次性快餐具時,不僅考慮其方便性以及經濟性,同時也加大了對一次性快餐具對于人體健康以及周圍生態環境危害的關注??山到獠途咴谖覈鴵碛袕V闊的使用前景。
影響可降解餐具在我國廣泛推廣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于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部分地區的政府部門出于保護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目的,未制定出科學統一的替代方案;另一大關鍵要素在于缺乏足夠完善和成熟的可降解餐具生產加工技術[6]。雖然從整體上來看,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可降解餐具生產工藝,但其中絕大多數尚且處于研發和實驗階段,所生產出來的可降解餐具質量和穩定性不足。
相關數據顯示,可降解餐具價格在當前市場是每只至少0.3元,相比之下,一次性塑料餐具價格每只只需要0.07元[7]。以街邊普通小快餐館為例,假設每年需要消費300萬個快餐盒,則使用可降解餐具下產生的成本至少為九十萬元,如果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則其所需成本只需要二十萬元。即便在使用可降解餐具的情況下,為了能夠有效控制成本,商家勢必會采取提高商品單價或是減少商品數量等方式控制成本,那么使用可降解餐具的成本只能由消費者買單,這樣會削減可降解餐具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無法被廣泛推廣使用。
從20世紀60年代,國外便已經成功研發出可降解餐具,并初步實現了可降解餐具的商業化生產。進入21世紀,國外在對可降解餐具類型的研究中,發現按照可降解餐具的使用材料進行分類可將其細分成天然材料制作而成以及使用塑料作為主要成分制作而成的可降解餐具。有研究發現采用秸稈、土豆淀粉以及竹纖維等天然材料制作而成的餐具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8]。其通過將秸稈等天然材料完全破碎處理后獲取相應的纖維粉,并將大量樹脂、明膠等混入其中,而后將混合物倒入模具中,經過高溫高壓成型處理后即可獲得可降解餐具[9]。Warner Lambert公司研制出主要以玉米淀粉作為原料的生物可降解餐具[10]。而在對另一種類型可降解餐具的研究中,祝紅麗等人則通過以甘蔗渣纖維和竹纖維混合,通過冷壓成型和熱壓干燥制成可降解餐具,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11]。
國外經過多年研究,可降解餐具加工技術中主要有蔗糖、納米纖維素、紙漿模塑餐具加工技術等。其中,有研究人員發現,糖經過堿性天然菌種的發酵,可以生成大量的聚羥基丁酸酯(PHB),然后再將生成的PHB和天然的植物纖維適量混合,將兩者混合物制成小圓柱形球團,并按照相關的加工特性,對其進行裁剪和折疊處理,使其完成初加工,形成餐具模型,而后在對其進行消毒和包裝即可完成可降解餐具的生產加工,由于塑料中的高分子聚合物結構穩定,所以塑料被生物降解至少需要100年,而含有聚羥基丁酸酯的可降解餐具一年就可以全部降解,而且降解后釋放的物質只有水和二氧化碳[12]。
日本的Ryohei Mori博士則通過以樹木、廢棄木材、再回收紙張和植物等天然材料為原材料,適當添加可降解塑料,使之產生共混反應,而后通過造粒和擠出工藝進行加工成型,再對其進行消毒和包裝處理后也成功制成了納米纖維素PLA可降解餐具。根據其給出的相關實驗數據可知,該餐具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完全降解的同時不污染環境[13-14]。而在紙漿模塑類可降解餐具的生產加工研究中,也有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實驗分析,指出此類可降解餐具需要經過配料制備、打漿和疏磨、調漿,以及制胚、成型、烘干、消毒包裝等流程[15]。但其也在研究中指出,如果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無法對溫度以及配料和漿料的濕度、稠度等進行有效調節,則極易在餐具成型階段出現開裂、形變以及氣泡等各種質量問題,影響產品的最終使用[16]。
雖然我國在可降解餐具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我國環保和安全意識的提高,也取得了不錯的研究進展。使用可降解餐具,不僅有利于環境保護,而且可以加大對能源的利用率,更好地踐行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可降解餐具具有綠色環保、可降解、無環境污染等特點,值得廣泛推廣。
在關于可降解餐具類型的研究中,我國學者先后使用草漿蘆葦漿以及甘蔗渣、竹纖維等作為原料,搭配使用粉碎、配料和加壓成型等工藝,不僅成功完成可降解餐具的生產加工,同時也指出此類可降解餐具具有成本低廉、可降解等優勢[11]。
作為天然生物降解餐具的代表,淀粉類餐具在我國基本已經實現每年至少10萬t的有效產能。而當前我國已有企業通過使用淀粉作為起始原料,通過利用生物發酵技術將其合成為聚羥基丁酸-戊酸酯用以制造可降解餐具,使美國和日本兩國長期壟斷可降解餐具領域的局面被徹底顛覆。2007年我國揚州某企業也通過建立每年可達20 000 t有效產能的PBS(聚丁二酸丁二酯)裝置,通過將二氧化碳與環氧化合物進行共聚反應,作為可降解餐具的原料,并實現可降解餐具的商業化、批量化生產[17]。
除此之外,我國有研究人員研發出了成熟的大豆分離蛋白基可降解餐具以及羧甲基纖維素-木薯淀粉混合制備可降解餐具工藝技術,使餐具不僅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同時還具備一定的可食用性。即人們在使用此類餐具后,可以直接食用餐具,從而有助于大幅減少餐具廢棄量,達到節能環保、控制能耗的效果[18]。還有學者通過利用現有的植物纖維技術,在植物的果蔬纖維中加入添加劑,再熱壓成型,生產出的成品具有降解能力更強、沒有污染等特點,而且生產用水可以循環利用,堅決貫徹我國的科學發展觀[19]。
在與國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有機整合下,只使用聚合物PLA(聚乳酸),將其同天然高分子物質(淀粉、竹粉、稻殼粉等)進行相互搭配,可以使可降解餐具的生物降解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使其在自然狀態下,全部降解為元素和無機鹽[20]。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生物降解餐具的需求量已經達到了45萬t,并且在我國863重點項目支持下,國內關于可降解餐具的研發以及生產加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每年的食品消費總量也十分龐大,因此在未來十年內我國可降解餐具產量還將實現持續增長[21]。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可知其發展是一個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制約可降解餐具發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加工技術以及材料使用方面,因此想要實現可降解餐具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相關研究人員繼續深化對可降解餐具材料的物質傳遞、成型增塑等眾多相關理論的研究。并在關注可降解餐具使用材料的獲取難度、加工可行性以及經濟性等基礎上,重點關注材料的抗氧化能力、抗菌性能和阻隔性能,以此在有效保障可降解餐具生物降解性能的同時,使生產加工出的可降解餐具能夠有效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餐具材料也將從原來的單一材料開始向復合材料過渡,利用多種材料的優勢互補,能有效達到提高可降解餐具性能的目的。此外,原本單一的研究成果在未來也將逐漸朝著集成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在我國科技水平穩步增長的前提下,材料新奇、價格便宜且具有較高可降解性能和可食用性能的材料會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按照原材料類型可以將可降解餐具大致分為天然材料制備餐具、塑料為主原料制備餐具以及微生物合成、化學合成可降解餐具,生產加工可降解餐具中的工藝技術則包括蔗糖加工工藝技術、淀粉餐具生產技術、紙漿模塑餐具加工技術、納米纖維類餐具加工技術等,隨著新版“限塑令”的到來,相信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生物降解性能良好的可降解餐具,同時生產工藝技術也更加簡潔、高效,加工成本也將得到進一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