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 陽
(黔東南州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貴州 黔東南 5560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的提升,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社會熱點。5G時代的到來,網絡進入千家萬戶,即使在農村也實現了無線網路全覆蓋,此外物流交通的四通八達,都為線上消費提供了便利。電商平臺食品銷售價格實惠、簡便快捷,備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但是電商平臺食品安全還存在不少問題,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1]。本文主要對電商平臺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方法進行探討。
隨著網絡普及,電商平臺成為食品銷售的新高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0億,較2018年底增長1.00億,占網民整體的78.6%;2020年天貓“雙十一”狂歡季當天總成交額4 982億元。雖然線上食品銷售備受喜愛,但是作為食品消費量巨大的國家,近年來的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嚴重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由于電商平臺的監督抽檢過程較為復雜,針對電商平臺食品抽檢計劃、抽樣取證等環節中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傳統的食品抽樣檢測很容易實現面對面,但是線上食品抽檢面對面難以達到,抽樣人員難以當即接觸食品,導致電商平臺食品抽檢還存在一些問題。線上食品檢測一般通過后臺登記信息進行抽樣檢測,由于電商平臺食品銷售五花八門、魚龍混雜,抽樣調查本身具有高度概括性,難以適應種類、店鋪眾多的電商平臺,造成抽樣調查的代表性差。例如,對網紅無骨雞爪進行抽樣檢查,100個店鋪可能有100個甚至更多的生產商,抽取一定比例的樣品進行檢測,很難對總體進行全面覆蓋。此外,很多網絡電商產品存在虛假宣傳、商品信息不全的問題,這必然迷惑樣品采集過程,導致樣品采集存在偏差。
在網絡電商平臺食品銷售過程中,銷售者和食品生產者相分離,商品購買者和銷售者更是遙不可及,這些都加劇了食品生產的安全風險,考驗著商家良心和道德底線。電商平臺食品抽樣取證難度較大,由于食品銷售全程線上進行,監管部門難以第一時間實地取樣檢測,即使定期開展食品抽樣檢測,銷售者也會有機可乘,電商平臺食品的抽檢執法難度相對較大。此外,食品的保質期相對較短,電商平臺上的食品更新流動較快,食品監管部門收到舉報,還沒進行查處,電商平臺上的商品都已下架,食品抽樣取證落實難度大[2]。
網絡電商平臺食品生產來源復雜多樣,這些都影響著食品安全。很多電商平臺只提供銷售服務,一個商家會有很多供貨商,商家提供的訂單由供貨商集中發貨,銷售者也難以全程控制商家食品生產質量,這為食品安全帶來一定的挑戰,尤其是受疫情影響,人們將更多的消費目標投上網絡,網絡電商平臺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重災區”。例如,某某團隊在直播間售賣“糖水燕窩”事件備受熱議,這次事件將食品安全推上了風口浪尖,生產成本僅幾元的藕粉、百合粉等冒充燕窩,按照成本價值十倍甚至百倍的價格賣給消費者,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近年來,新興電商平臺魚龍混雜,各種小吃零食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也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許多入網經營者鉆制度的空子,所經營的食品來源復雜,生產經營場所條件差,產品標示不全,原材料監管不嚴,更多的是無食品生產許可證或食品經營許可證,對以后的食品安全溯源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為提高抽樣樣品的覆蓋面和代表性,應根據抽檢任務的需要,事先合理制定抽檢計劃,并報監督管理部門備案。計劃應包括網絡交易平臺入網經營者的篩選,抽檢樣品的種類、數量等。為便于屬地管理,建議側重消費量大的主流平臺(如淘寶、天貓、京東等),且注冊地址為所在轄區內的網絡店鋪為主,進行分配比例抽樣;抽樣單位在實施網絡食品安全抽樣前,應確定執行網上抽樣任務的抽樣人員信息,以及其在擬抽查的網絡交易平臺上注冊賬號、昵稱、收貨地址(可有多個)、支付方式等信息。所抽樣品的數量可采取加大買樣量等方式,抽取到滿足檢驗和復檢要求的同批次樣品[3]。
電商平臺食品安全監督檢查的關鍵環節是抽樣,首先,行政執法部門要嚴格登記電商平臺的相關信息,核查入網經營者實名登記、許可證書等,及時更新監管臺賬,尤其是加大對食品銷售平臺的監管力度。抽樣人員可通過截圖、錄像等方式對被抽樣樣品狀態及其他可能影響抽檢監測結果的情形進行網絡信息采集。采集信息應包括:①樣品展示頁。②網頁上顯示的食品信息,包括食品名稱、型號規格、單價、商品編號等文字描述。③支付記錄。④成功下單后的訂單信息,包括訂單編號、下訂單的日期、收貨人信息等。收到樣品后,由至少兩名抽樣人員(均經備案)共同對收到的樣品進行拆包、查驗,根據樣品信息填寫抽樣單、封條。兩名抽樣人員共同對抽樣單、封條信息進行核對并簽字確認,對檢驗樣品和備份樣品分別封樣[4]。在進行拆包、查驗、封樣過程中對現場情況通過錄像或拍照等方式進行信息采集。采集信息包括:①收到樣品的外包裝及物流單據。②拆包后的樣品狀態,應能體現樣品的數量、外包裝等信息,包裝中有提供商品清單的應采集。③封樣后,對檢驗樣品和備份樣品拍照記錄,照片應能顯示封條上抽樣單編號、抽樣人員簽名。
對于網紅產品及投訴量大、價格低廉、消費者反映強烈的問題食品應增加其專項抽檢力度,要依靠大數據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減少重復抽檢的概率,實現監督抽檢全覆蓋。對網絡食品抽檢采取“神秘買家”制度,即抽樣人員以顧客身份購買樣品進行監督檢驗,該抽樣方式是為了還原消費者購買的場景和所購買食品的安全狀況,從而更好地保證消費者的權益[5]。
要想保證電商平臺食品安全,實現有效的監管,必須對食品生產環節進行監管,從源頭保證食品的安全性,減少食品違法行為。要嚴格落實許可制度,對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規定其生產經營規模、相關條件,加強內部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等的學習培訓,從源頭上保證所生產經營的食品安全。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以追溯[6]。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加大了對電商平臺及其經營產品的監管,讓網絡食品安全監管做到有法可依,執法有據。2015年10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增加了對網絡食品經營者實名登記、資質審查,明確管理責任]。2019年1月1日實施的《電子商務法》則對電商領域的許多新問題、新現象作了明確規定,消除了電商平臺經營中的“灰色地帶”,邊界清晰、權責分明。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逐步健全完善了電商領域食品質量監管的法律依據,也給監督抽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同時,加強信息公開,利用好廣播、電視、報紙、微信及微博等新老媒體,對食品生產的負面清單進行公開,落實“處罰誰,誰公開”的要求,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7]。
當前網絡電商平臺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制約食品安全,嚴重損害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加大執法力度,強化電商平臺監管,還要健全法律法規,形成常態度化的監督檢查,使網絡電商平臺成為食品銷售的一方凈土,切實保護消費者利益和安全,實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