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凡曄
(山東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1)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品的關注不再是單純的能否解決溫飽,更多的則是關注公共衛生食品的色、香、味、配料和飲食衛生安全等[1]。盡管絕大多數人都十分重視公共衛生食品安全,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公共衛生食品管理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造成公共衛生食品安全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威脅公眾生命安全。本文主要對公共衛生食品安全與監督相關問題展開分析,以期加大監管力度,確保公共衛生食品安全。
公共衛生食品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國就出臺了有關公共衛生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標準和管理制度等,不同地區在國家法律的基礎上頒布了地方性食品安全管理文件,這些都為保證公共衛生食品安全提供了理論與法律依據。與此同時,國家根據實際情況對相關的食品衛生、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做出了重大調整,基本形成了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在內的系統化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為我國公共衛生食品安全保駕護航。國家食品安全與監督方面的從業人員數量也較多,這些人也都在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監督、食品檢測、食品管理方面發揮作用[2]。
雖然我國在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但我國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起步晚,現有的管理體系等仍存在不同問題,與國外的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還存在差距。我國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中暴露出較多問題,如2006年的蘇丹紅鴨蛋、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地溝油”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2013年硫磺熏制“毒生姜”等,這些都說明我國在食品公共衛生安全管理與監督方面尚存在不足,公共衛生食品安全隱患眾多,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督與食品衛生安全管理。
部分食品企業誠信不足是引起公共衛生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中小型企業數量在不斷增加,從事各類食品生產、食品加工的中小型企業數量也較多。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部分食品企業過度關注自身的經濟利益,為了牟取最大利潤,會在原材料、食品安全生產或者加工過程中違規操作,使得看似合格的食品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安全問題。食品企業在誠信方面的缺失使得各類不符合衛生、不達標的食品得到生產與銷售,尤其是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各類食品都可通過網絡購買,缺少中間商,看似部分食品價格低廉合理,但是其中具有較大的食品衛生安全隱患。
我國在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規方面雖然在不斷完善,但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監管難度較大,造成現有的食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律法規等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在食品監督管理過程中,雖然參與的部門、執法人員眾多,但不同部門、不同執法者在具體執行中的權限模糊,發現問題后相互推諉。食品衛生監督與管理中不同部門之間的配合不足,造成總體監管難度較大,且監管體系不足之處日益暴露[3]。部分消費者在發現食品安全衛生問題后,不知道該向哪個部門反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難度大,消費者對相關監管部門、監管體系認識不足。
原材料是各類食品生產加工的基礎,如果原材料本身存在衛生與安全問題,則加工處理后的食品也具有較高的衛生與安全隱患。例如,為了促進部分農作物物的快速生長,種植戶往往會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化肥使用量的增加會破壞土壤結構與成分,而大量使用的農藥會殘留在農作物中,對人們的健康造成威脅;為了保證加工后的食品達到色香味俱全的目的,食品加工企業會在加工中適當地添加食品添加劑,但是部分食品生產或加工廠家違規操作,增加食品中相關添加劑的用量或者添加非食用物質,增加食品衛生與安全風險。部分公共衛生食品在運輸、保存等階段處理不到位,造成食品出現微生物感染;部分露天小商販售賣食品的環境較差,增加微生物感染風險。
雖然國家在相關標準中對不同食品中添加劑、細菌菌落等有嚴格限定,理論上通過抽樣等檢查可發現食品是否存在安全問題,但是實際生活中的食品種類較多,有生食也有熟食,并不能完全涵蓋所有的食品,造成部分食品檢查中缺乏有關參考。食品衛生與安全檢測需要有相應的設備,如專門的實驗室、專門的食品留樣人員等,實際上較多食品加工或者生產企業沒有專門的留樣人員,部分食品管理部門擁有的現代化食品衛生與安全檢測設備較少,缺乏高技術食品檢驗檢測等儀器設備,影響到實際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與監督工作,造成較多食品衛生與安全監督工作僅限于表面,無法深入開展。
考慮到部分食品生產企業不顧誠信生產不合格食品,需要積極建立食品企業誠信檔案,根據定期對食品生產企業檢查結果,對其予以打分,針對存在違規操作或故意生產不合格食品者,視情況對其采取警告、通報、拉入黑名單以及追究其他責任等處理方法。針對企業主要負責人,可將其日常行為等納入個人征信,對出現嚴重公共衛生食品安全問題的依靠個人征信管理方法對其相關行為予以限制,提高食品生產或加工企業的責任意識,能夠按照現有食品衛生與安全管理辦法開展工作,保證誠信經營,提高食品衛生與安全。
公共衛生食品安全與監督過程中,①應重視監管體系的完善,如加大對化肥、農藥、食品添加劑等的監管力度,重視食品運輸與保管環境的監督與管理,鼓勵公眾在發現食品衛生或者安全問題后能夠及時舉報,發揮消費者的監督作用,彌補食品衛生與安全部門人員不足、無法全方位兼顧的不足。②應重視多個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如農業部門加大對農產品種植、養殖階段的指導與監督管理;食品衛生質監部門加強對原材料生產過程中的監督與管理;工商管理部門負責整個食品在流通環節的管理等;針對市場上流通的食品,市場監管部門應擔起責任,從消防、安全、衛生檢疫等方面入手,針對構成違法犯罪的交由公安部門處理,保證食品衛生安全。依靠不同部門之間的互相配合,共同保證公共衛生食品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環節都有監管,符合食品衛生與安全要求[4]。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監管中更應該重視基層單位的監管,確保層層監管、分級監管、責任到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各種食品信息共享,包括不同食品經營者的個人信息、食材來源信息,定期對不同食品衛生營業單位營業范圍、營業場所進行檢查;規范食品物流鏈、建立可追溯系統,保證食品從源頭、運輸、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均處于監控范圍內,減少部分不安全食材進入市場可能。
加大對種植物化肥殘留、藥品殘留危害的健康教育,提高農業生產者、畜牧業養殖者等原始食材提供人員的健康教育,合理使用化肥與農藥,踐行綠色食品生產與種植理念,盡可能減少各類農藥的使用,確保食品安全。科學種植用于食品加工的原材料、各項蔬菜水果等,避免違背自然規律與過度使用各種催生、催熟化學品,保證原始食材的安全性。同時,對于地攤上銷售的各種食品等,同樣也需要加大監管,比如統一編號、固定不同攤點、各種食材來源需要有相關證明等。
不同地區公共衛生食品安全與監督部門需要重視各類食品檢驗實驗室建設,完善各類儀器設備,提高對常見食源性污染、原材料殘留物等檢測,依靠檢測力度的加大,確保公共食品衛生與安全。同時,延伸食品衛生安全監管范圍,動態做好不同食品日常生產、銷售、運輸等階段的監管。針對不同食品制定不同的側重點,尤其是對各類液體食品等,需要從多方面加強監測,并定期對食品衛生與安全檢測結果資料予以分析與研究。如通過總結發現,食品中的微生物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蠟樣芽孢桿菌、異尖線蟲為主,速凍食品和餐飲食品中容易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速凍食品、豆制品中容易檢出蠟樣芽孢桿菌,水產品容易檢出副溶血性弧菌與異尖線蟲等,這些都可為食品衛生與安全管理提供依據[5]。
不同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部門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積極通過廣播、報紙、橫幅、電子屏幕和宣傳冊等多元化方式普及法律知識,提高消費者對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問題的重視,提高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避免發生公共衛生食品安全問題后選擇息事寧人,鼓勵消費者自行學習相關食品安全法,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相關部門應設置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管理監督與舉報電話,鼓勵消費者在發生公共衛生食品安全問題后及時由相關單位出面調查。同時,定期通過現場調查、講座、有獎問答等形式幫助消費者掌握公共衛生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后不同部門的職責、權限等,便于出現問題后能夠及時連續主管單位。考慮到公共衛生食品安全衛生事件的發生與飲食等有關,還需要完善食品安全相關制度,同樣做好宣傳與管理,比如科學飲食,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動植物,也不要抱著“嘗鮮”的想法濫食野生動物,踐行“食品衛生,人人有責,從我做起”。
公共衛生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相關部門需要從多方面加大對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的監督,發揮多部門協作優勢,重視對食品衛生的源頭管理,積極通過食品衛生與安全監測數據發現問題,優化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