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富律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骨二科,云南文山州 663099)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臨床中常見的關節損傷類型,半月板作為維持膝關節穩定性的主要組織,一旦發生損傷將對患者的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在傳統的治療中,往往會采用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徹底咬除半月板,防止病情復發,但其術后易發生肢體疼痛,對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不利[1]。近年來,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半月板成形術在此類關節損傷的治療中展現出了良好的效果,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病情恢復快、安全性高及手術費用較低等優勢,在實現疾病有效治療的同時,可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心理障礙,幫助患者實現身心健康[2]。本研究旨在探討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對患者疾病相關指標與膝關節功能Lysholm 評分、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膝關節評估表(IKDC)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2018 年11 月至2020 年9 月收治的86 例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分為兩組,各43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7 例,女性16 例;年齡23~57 歲,平均(36.23±1.91)歲;左側關節損傷15 例,右側關節損傷28 例;合并軟組織撕裂傷22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5 例,女性18 例;年齡21~58 歲,平均(35.62±1.71)歲;左側關節損傷11 例,右側關節損傷32 例;合并軟組織撕裂傷2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實用骨科診治手冊》[3]中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診斷標準,且經臨床X 線片檢查確診者;均為創傷性損傷者;存在關節彈響、麥氏指征陽性者等。排除標準:病理性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者;合并韌帶損傷者;重要臟器存在器質性病變者等。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給予硬膜外麻醉,在患側大腿近端束扎止血帶,經髕下前內側與前外側作為手術入路進行穿刺,置入關節鏡,探明關節腔內組織和半月板情況,咬除半月板,徹底清除積液和碎屑,或是整體去除半月板。術后沖洗關節腔,放置引流管,給予加壓包扎。觀察組患者應用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治療:麻醉、體位與置鏡方式同對照組,于關節鏡引導下仔細觀察患者關節腔內的組織情況,明確損傷位置與半月板狀態等,確立損傷類型后,咬除破損邊緣,使用刨削器對殘端進行修整,保留7 mm 左右的組織,游離緣注意不要對關節囊連接處組織造成損傷。對殘余的半月板進行修剪,修剪過程中盡量保留半月板,并形成前后角與半月板體部。術畢對關節腔進行沖洗消毒,清理積液和碎屑組織,放置引流管,并給予加壓包扎。兩組患者術后均實施針對性抗感染治療和康復訓練,并于術后定期隨訪6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6 個月膝關節優良率。依據《骨科疾病臨床診療技術》[4]中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治療標準進行評定,優:膝關節活動自如,無疼痛與活動受限情況,Lysholm 評分[5]>85 分;良:膝關節活動良好,有輕微疼痛和活動彈響,Lysholm 評分為70~85 分;差:膝關節活動受限,有明顯的疼痛與活動彈響,且疾病隨病程發展加重,Lysholm 評分<70 分。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疾病相關指標。分別于術前與術后3 個月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 的轉速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I(IGF-I)、基質金屬蛋白酶 -1(MMP-1)及骨鈣素(BGP)水平。③膝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分別采用Lysholm、IKDC[6]及ADL 量表[7]評估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2 周、術后6 個月的膝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3項量表總分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膝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 例(%)]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膝關節優良率 術后6 個月,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優良率比較[ 例(%)]
2.2 疾病相關指標 與術前比,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的血清IGF-I、MMP-1 及BGP 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疾病相關指標比較(±s, μg/L)
表2 兩組患者疾病相關指標比較(±s, μg/L)
注:與術前比,*P<0.05。IGF-I: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I;MMP-1:基質金屬蛋白酶 -1;BGP:骨鈣素。
組別例數IGF-I MMP-1 BGP術前術后3 個月術前術后3 個月術前術后3 個月對照組4316.15±1.1412.33±1.23*15.11±1.3410.33±1.23*17.45±1.2515.12±1.36*觀察組4315.92±1.1211.29±2.12*14.69±1.47 9.59±2.02*17.36±1.2313.56±2.27*t 值0.9442.7821.3852.0520.3373.866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膝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 與術前比,術后2 周與術后6 個月兩組患者Lysholm、IKCD 及ADL 評分均呈逐漸升高趨勢,且術后2 周和術后6 個月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前比,*P<0.05,與術后2 周比,#P<0.05。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IKDC: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膝關節評估表;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組別例數Lysholm 評分IKDC 評分術前術后2 周術后6 個月術前術后2 周術后6 個月對照組4363.16±3.8875.92±3.22*88.26±3.45*#52.66±4.2473.64±3.58*80.15±4.06*#觀察組4362.37±3.5889.04±4.28*91.63±2.77*#53.27±3.9682.47±5.88*84.73±3.16*#t 值0.98116.0634.9950.6898.4115.838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ADL 評分術前術后2 周術后6 個月對照組4360.33±1.2568.22±1.23*82.12±1.50*#觀察組4360.28±1.2873.56±1.33*93.56±1.22*#t 值0.18319.32938.799 P 值>0.05<0.05<0.05組別例數
半月板具有維持關節穩定、減震等重要的生理作用,當膝關節半月板發生損傷后,患者關節功能和結構穩定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可導致周圍組織腫脹、增生,加速關節軟骨的退化。傳統治療中所采用的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雖然能夠去除損傷組織,但同時也改變了關節的正常生理學結構,因此,許多患者在術后出現了關節活動受限、活動疼痛,甚至是退行性改變[8]。
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可以有效咬除機體損傷部分的半月板,并充分清理關節腔內的碎屑與積液,且通過關節鏡對半月板損傷情況進行仔細、系統觀察,避免損傷軟骨面,有效提高膝關節結構的穩定性,恢復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此外,該項手術還可以避免半月板缺失帶來的關節震蕩和負荷過重等現象,從而改善關節疼痛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其身心健康具有促進作用[9]。本研究結果顯示,與術前比,術后2 周與術后6 個月兩組患者的Lysholm、IKDC 及ADL 評分均呈逐漸升高趨勢,且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膝關節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與半月板切除術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半月板形成術的長期療效更佳,更有利于持續維護患者的膝關節功能。
BGP 是成骨細胞分泌的一種非膠原蛋白,當骨形成障礙時,可導致成骨細胞代償性增生,從而導致BGP分泌增加,是反映骨代謝的特異性指標;MMP-1 水平的高低是使骨吸收、保持骨量的關鍵因素,其可通過降解關節軟骨的膠原、蛋白聚糖,導致關節軟骨纖維彈性喪失;IGF-I 水平降低可刺激骨細胞增殖和分化,減少骨膠原降解,以上均為臨床輔助膝關節損傷診療的重要客觀指標,可為臨床診斷與評估半月板損傷患者的病情與預后提供可靠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個月觀察組患者的血清IGF-I、MMP-1 及BGP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半月板成形術更有利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分析其原因在于,半月板形成術修整了受損的半月板,重新構建半月板體部與前后角,最大程度保留了機體正常半月板,相較于半月板切除術,更好地維持了關節內半月板損傷帶來的營養代謝失衡狀況,對提高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在骨表面募集作用、減少骨膠原降解、保持骨量等均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延緩術后軟骨的進行性退變[10]。
綜上,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與半月板切除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綜合療效相當,但前者的遠期療效更為理想,可有效降低血清IGF-I、MMP-1 及BGP 水平,有利于恢復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緩術后軟骨的進行性退變,更加適合在臨床中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