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重慶 400800)
急性腦梗死的發病原因主要在于腦動脈硬化或血栓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后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從而導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嚴重者甚至導致殘疾。急性腦梗死治療的關鍵不僅在于盡快恢復血液供應,挽救半暗帶缺血細胞的活力,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有效避免傳統藥物治療引起的神經功能缺陷。目前,靜脈溶栓是治療急性腦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作為一種常見的溶栓藥物,尿激酶可激活體內的纖溶酶原,并使其轉化為纖溶酶,使纖維蛋白水解,溶解新形成的血栓,但其缺乏對纖維蛋白溶解的選擇性,導致臨床治療效果受限[1]。阿替普酶可使賴氨酸殘基、纖維蛋白與纖溶酶原結合,降解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等,溶栓效果顯著,有助于恢復患者部分神經元的活性,改善預后[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β 蛋白(S-100β)、神經生長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醫院2020 年1 月至12 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為對照組(50 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和觀察組(50 例,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8、22 例;年齡51~73歲,平均(65.27±2.86)歲;患病時長0.8~4.5 h,平均(2.97±0.41)h。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7、23例;年齡51~73 歲,平均(65.89±2.91)歲;患病時長0.9~4.7 h,平均(2.94±0.45)h。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3]中關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CT 或MRI 成像確診者;均為初次患病者;生命體征穩定者等。排除標準:近3 個月內有顱腦損傷史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嚴重疾病者;惡性腫瘤患者等。研究經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注射用尿激酶(馬鞍山豐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1695,規格:150 萬U)治療,將100 萬 ~ 150 萬U 尿激酶溶于100 mL0.9%氯化鈉溶液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30 min 內滴注完畢。給予觀察組患者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注冊證號SJ20160054,規格:20 mg/支)溶栓治療,劑量為0.9 mg/kg 體質量(最大劑量90 mg),先靜脈推注10%(1 min 之內),其余劑量在60 min 內持續靜脈滴注。靜脈溶栓24 h 后,兩組患者均經顱CT 檢查排除腦出血后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4544,規格:25 mg/片),劑量為100 mg/d,連續使用2 周。
1.3 觀察指標 ①將兩組患者治療后2 周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其中基本治愈: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比治療前降低90%以上,或者無神經缺損,可以獨立完成日常生活工作;顯效: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比治療前降低46%~90%,可基本完成日常生活工作;有效: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比治療前降低18%~45%,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影響;無效: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比治療前降低18%以下,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臨床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將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72 h、1 周、4 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評分進行對比,NIHSS 評分的分值范圍為0~42 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情況越好。③將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2 周的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β以及神經生長因子指標水平進行對比,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進行離心操作(3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NIHSS 評分、血清學指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臨床療效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2 周,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的76.00%比,觀察組(96.00%)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NIHSS 評分 治療后72 h、1 周、4 周兩組患者NIHSS 評分與治療前比均呈逐漸下降趨勢,且觀察組各時間點比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后72 h 比,#P<0.05;與治療后1 周比,△P<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72 h治療后1 周治療后4 周對照組5019.41±3.5217.36±1.52*14.44±1.53*#12.54±1.23*#△觀察組5019.34±3.5214.24±1.12*12.31±1.21*# 8.12±1.01*#△t 值0.09911.6857.72119.638 P 值>0.05<0.05<0.05<0.05
2.3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β、神經生長因子水平 治療后2 周兩組患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β 與治療前比均下降,且觀察組比對照組低,兩組患者神經生長因子與治療前比均升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β、神經生長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β、神經生長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S-100β:S-100β 蛋白。
組別例數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μg/L)S-100β(μg/L)神經生長因子(ng/L)治療前治療后2 周治療前治療后2 周治療前治療后2 周對照組5019.56±3.7814.25±1.56*1.93±0.351.58±0.21*78.58±5.10104.45±6.01*觀察組5019.21±3.5711.56±1.31*1.98±0.321.10±0.12*78.45±5.28 118.56±12.41*t 值0.4769.3370.74614.0330.1257.236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的急診疾病,該病發生后,腦細胞可引起不可逆轉的損傷。若梗死區域血流灌注能盡快恢復正常,則可有效挽救腦缺血細胞,改善患者病情及預后。臨床研究顯示,溶栓治療對發病在4.5 h內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效果較好[5]。尿激酶和阿替普酶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常用溶栓劑,尿激酶作為第一代靜脈溶栓藥物,可起到全身性纖溶誘導作用,療效確切,但使用該藥物治療可增加患者出血的發生風險[6]。
阿替普酶屬于一種重組纖溶酶原激活劑,其可選擇性地與血栓表面的纖溶酶原和纖維蛋白進行融合,使其轉化為纖溶酶,從而充分發揮溶栓作用,而不會影響全身纖溶,安全有效;同時,該藥物具有相對失活的特性,能夠在病灶部位選擇性激活纖溶酶原,而在病灶正常部位則不受影響,從而降低繼發性出血的發生風險[7-8]。上述數據結果顯示,治療后2 周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升高,觀察組患者治療后72 h、1 周、4 周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可使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輕,提高治療效果。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是神經元和神經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一種烯醇化酶,一旦腦組織受損,則會導致該指標水平上升;神經生長因子可通過誘導神經遞質合成、蛋白磷酸化、甲基化,促進神經再生,修復受損腦細胞,維持神經元的正常功能;S-100β 是一種酸性鈣結合蛋白,可直接反映患者神經損傷程度[9-10]。本研究中,治療后2 周觀察組患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100β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神經生長因子水平高于對照組,提示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可有助于患者腦組織血流灌注的恢復,進而有助于神經功能的改善,其原因在于經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后,血液中的賴氨酸殘基能與纖維蛋白結合,激活纖溶酶原,誘導其轉化為纖溶酶原,并能降解血栓及血栓形成,升高神經生長因子,促進神經功能修復,且可降低神經細胞特異性烯醇化酶和S-100β 的分泌,減少其對神經細胞的損害[11]。
綜上,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可使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減輕,神經因子水平提高,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