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應芳
(山西省中醫院腫瘤科,山西太原 030012)
乳腺癌惡性程度高、易轉移且預后較差,對于早期患者來說,手術治療可取得一定的效果,而針對部分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術后需聯合化療。環磷酰胺、表柔比星、氟尿嘧啶屬于常用的化療藥物,采用該化療方案可對乳腺及周圍轉移灶內腫瘤細胞進行抑制,并可阻滯遠處轉移,但同時易造成正常細胞損害,進而導致多種不良反應的發生[1]。中醫學將乳腺癌歸入“乳石痛”“乳巖”等范疇,其病因在于憂思恚怒、正氣內虛,進而使痰濁瘀血阻于乳絡,日久結聚為核。同時術后對患者進行輔助化療可導致氣血津液耗損,陰陽失調,因此治療該病的重點在于疏肝健脾、扶正消瘀[2]。健脾消積湯具有清熱消積、健脾益氣、消瘤散結等功效,對預防腫瘤轉移和復發具有積極的作用[3]?;诖耍狙芯恐攸c探討了健脾消積湯聯合化療應用于乳腺癌中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3 月至2020 年3月于山西省中醫院接受診治的60 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A 組(30 例)和B組(30例)。A組患者年齡30~60歲,平均(45.28±2.48)歲;病程2~7 個月,平均(4.36±2.01)個月。B 患者年齡31~60 歲,平均(45.57±2.92)歲;病程2~7 個月,平均(4.42±2.06)個月。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組間對比。納入標準:符合西醫《婦產科學》[4]與中醫《中醫病證診療常規》[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超聲和病理學檢查確診,且無其他重要臟器病變者;均接受乳腺癌根治術者;無相關藥物禁忌證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伴有全身感染性疾病者等。研究經山西省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治療方法 A 組患者于術后2 周進行常規化療治療,化療期間均進行抗敏、保肝等處理,密切關注各項指標。于第1 天、第8 天靜脈滴注600 mg/m2注射用環磷酰胺(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857,規格:0.2 g/ 支);第1 天靜脈滴注60 mg/m2注射用鹽酸表柔比星(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4161,規格:50 mg/支);第1 天、第8天靜脈滴注400 mg/m2復方氟尿嘧啶注射液(沈陽藥大雷允上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1023380,規格:10 mL ∶40 mg)。B 組患者在A 組的基礎上聯合健脾消積湯治療,健脾消積湯的組方主要包括太子參、薏苡仁、黃芪各30 g ,枳殼、白術各15 g,白花蛇舌草、茯苓、郁金各12 g ,陳皮8 g ,甘草6 g ,將其加入600 mL 水中用文火煎煮至100 mL ,留取藥汁后,再加600 mL 水用文火煎煮至100 mL ,混合2 次藥汁,分早晚2 次服用,1 個療程為21 d ,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4 個療程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免疫功能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CD3+、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②對比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血樣采集方法同上,進行離心操作(3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53(CA153)及糖類抗原125(CA125)水平。③將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免疫功能、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采用(±s)表示,行t檢驗;不良反應發生率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免疫功能指標 治療后A 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與治療前比均顯著下降,而B 組顯著高于A 組;CD8+百分比與治療前比顯著上升,而B組顯著低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B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例數CD3+(%)CD4+(%)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 組3056.62±6.39 52.82±4.48*32.28±5.39 28.64±5.11*B 組3056.38±6.4755.56±4.1233.95±5.4232.84±5.03 t 值0.1452.4661.1973.208 P 值>0.05<0.05>0.05<0.05組別例數CD8+(%)CD4+/CD8+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 組3024.26±5.41 28.08±4.12*1.34±0.56 0.94±0.35*B 組3024.15±5.2224.18±4.031.39±0.431.35±0.40 t 值0.0803.7060.3884.225 P 值>0.05<0.05>0.05<0.05
2.2 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下降,且B 組顯著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U/L)

表2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U/L)
注:與治療前比,*P<0.05。CEA:癌胚抗原;CA125:糖類抗原125;CA153:糖類抗原153。
組別例數CEA CA125 CA153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A 組3016.49±2.6412.15±1.77*61.58±5.6550.23±5.12*37.78±5.3830.28±4.75*B 組3017.52±2.47 8.31±1.23*60.25±5.1245.26±4.23*38.36±4.3927.43±3.08*t 值1.5609.7580.9554.0990.4572.757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不良反應 B 組患者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腎功能異常發生率均顯著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目前,乳腺癌的發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占據首位,且呈逐年上升趨勢[6]。臨床多采用乳腺癌根治術治療,術后輔助化療可有效清除機體殘存的腫瘤細胞,預后效果較好。環磷酰胺的抗瘤譜廣,對白血病和實體瘤均具有較好的效果;表柔比星可有效殺滅各種生長周期的腫瘤細胞,且與其他化療藥物聯合使用不會產生交叉耐藥性;氟尿嘧啶為細胞周期特異性藥,主要適用于消化道癌癥、乳腺癌、原發性肝癌等癌癥的治療。但采用上述化療藥物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造血系統、肝腎功能等,療效不佳[7]。
中醫學認為,術后及化療期間乳腺癌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正氣受損,氣血生化不足,進而損傷患者臟腑,使其脈絡瘀滯,易出現飲食不振、免疫功能下降等情況[8-9]。健脾消積湯中太子參、黃芪、白術及茯苓具有益氣補血、祛濕健脾等功效,可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力和體抗力;白花蛇舌草、枳殼、薏苡仁具有利濕消腫、健脾止瀉等功效,可提高免疫力,抑制癌細胞增長;郁金、陳皮、甘草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使患者食欲增加,進而補充營養[10]。本研究中,治療后B組患者CD3+、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顯著高于A 組,CD8+百分比顯著低于A 組,B 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與A 組比均顯著下降,表明健脾消積湯聯合化療用于乳腺癌的治療中,可保護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較高。
腫瘤標志物是指腫瘤細胞在生成或繁殖過程中,癌細胞產生癌變而生成的異性抗原、酶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質,可作為對乳腺癌早期病變、療效、轉移復發及預后進行評估的重要指標。血清CEA、CA125、CA153 是常用的檢測乳腺癌的腫瘤標志物,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均呈高表達[11]?,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健脾消積湯中黃芪含有多糖、發揮廣泛的生物活性及免疫調控作用,可提升機體免疫,利于增強T 細胞增殖能力,提升抗瘤活性;白花蛇舌草中的乙醇提取物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生長;太子參能夠養血補氣,進而有助于患者術后機體恢復[12]。本研究中,治療后B 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與A 組相比顯著下降,提示健脾消積湯聯合化療用于乳腺癌的治療中,可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療效確切。
綜上,將健脾消積湯聯合化療應用于乳腺癌患者的術后治療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通過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抑制腫瘤生長,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