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揚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山西 晉中 030602)
土木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應重視混凝土結構的修補處理與加固處理,根據項目特點與具體狀況積極采用先進的修補技術方式和加固技術方式,增強整體的工藝技術效果和水平,確保混凝土的質量符合標準。
近年來在土木工程領域中經常會出現混凝土散裂問題、剝落問題、洞穴問題等等,嚴重影響整體結構的強度和質量水平,因此必須要合理使用修補技術進行處理。主要的技術措施為以下幾點:
基層的處理工作屬于修補技術應用之前最為重要的準備環節,直接決定基層部分聚合物水泥砂漿材料是否可以和基層表面之間牢固貼合。因此,必須要做好相應的技術工作,其一,嚴格控制基層部分的強度,如果結構已經出現了疏松現象、碳化現象、腐蝕現象等必須要將其鑿除,在表面比較光滑并且平整度較高的混凝土結構或者面磚修補,對表面區域打磨處理使用清水清潔;其二,使用聚合物水泥砂漿材料在潮濕度較高的基層中快速固化,但是不能出現基層滲透水的問題或是壓力水的問題,也不能在修補完成之后砂漿終凝以前有流水對表面區域造成沖刷性影響,一旦出現了滲透水或者是壓力水就應提前進行水源的切斷和堵塞。如果基層部分處于干燥狀態應進行適當的灑水,使得表面不會出現吸水的現象,但是也不可以有積水問題;其三,對于需要修補的表面區域必須要處于清潔狀態,清除其中的浮土或是灰塵,如果有油污滲透也必須要將此類部分鑿除,如果不能鑿除就要利用清潔劑洗刷處理,同時,需清除鋼筋混凝土部分的銹蝕,嚴重銹蝕的狀況下應該先加固,以免影響整體的修補質量。
在材料配置的過程中應保證整體流程符合標準,如圖1所示屬于材料配置的流程要求,實際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事項:其一,將材料放置在清潔度較高的容器內部或者是地面中攪拌處理,先利用清水噴灑攪拌場地使其處于濕潤的狀態,由于材料初凝時間在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左右,有非常充足的施工時間,但是也應注意每次攪拌的數量,應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最高數量不能超出水泥用量的50 kg;其二,制定完善的材料配方方案,由于在材料生產的過程中已經添加了穩定劑和消泡劑,因此在應用期間可以直接與黃沙材料、水泥材料相互拌合,在設計配方的過程中應將聚合物水泥凈漿與水泥之間的比例控制為100到150之間,配置能夠飲用的清水。

圖1 材料配置流程
材料的涂抹過程中應該注意,首先需要在等待修補的結構,在表面區域均勻涂刷聚合物,水泥凈漿,提升基層底部和聚合物水泥砂漿材料之間的粘結力。如果之前的混凝土內部含水量高處于潮濕的狀態,則表面區域材料鋪開的簡易度就會有所提升,在此期間應該將凈漿水泥材料與乳液材料的配合比控制為1∶0.5,如果之前的結構內部處于干燥狀態,表面區域的材料不容易鋪平抹開,那么就應將凈漿中的水泥材料和乳液材料的比例控制為1∶1,其他狀況應按照現場的實際情況決定;其次,在需要修補面的位置上完成凈漿涂抹工作之后,等待10 min到30 min表面材料稍微干燥,就可以利用聚合物水泥砂漿進行現場的修補處理,順著同一方向一邊壓實、一邊進行涂抹,不可以反復性左右涂抹,避免對已經形成的修補膜造成破壞。等待修補模成型之后還需再次涂抹凈漿,起到砂漿層面的保護作用。最后,考慮到材料在早期階段缺乏一定的自黏性,流動度很高,所以,在對豎立面進行修補的過程中,應該將涂層的厚度控制在五毫米左右,完成涂抹之后,從下到上壓實處理。與此同時應該將施工溫度控制在不低于5 ℃,完成操作以后應做好防曬和防水,如果有炎熱天氣或是大雨天氣應該在外部設置薄膜覆蓋保護,并且在終凝4~5 h以后,灑水養護3 d左右[1]。
加大截面面積來提升加固效果,主要是將混凝土澆筑到建筑物的壓力區域或者受彎曲區域,從而通過加大橫截面的面積與高度,這種方式來提升斜截面與構件正截面的抗壓能力與抗彎能力,在構件加固環節具有極為廣泛的應用。單就性質而言,這種加固方法主要結合建筑工程的鋼筋面積、鋼筋長度以及鋼筋承受能力來展開施工調整,主要應用于構件的正截面部分例如在澆筑受拉區域或者建筑受拉區域,同等的混凝土構件,新構件與舊構件共同作用,都可以有效改善建筑工程的使用情況,顯著提升混凝土的承載效果。相較于其他加固技術與加固方法,增加截面這種方式更為簡單、更為穩定,但施工周期相對較長,同時也會對使用者的日常工作與日常生活帶來一定影響[2]。
外包鋼加固技術主要是應用澆筑水泥外部焊接等方式,對包型鋼部件展開加工,這種技術應用可以顯著提升建筑工程抗壓能力與承載能力。在延伸度調整環節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外包鋼加固技術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構件承載能力不足這一問題,而且可以緩解二次受力所帶來的壓力問題,是加固技術當中功能最為全面的技術類型,為保證加工效果,外包鋼加固技術所采用的材料需要具備一定的穩定性特征,并且具有極強的粘合力,方便澆筑工作順利開展,這也顯著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抗老化功能。外包鋼加固技術主要分為以下方式:濕式外包鋼處理技術與干式外包鋼處理技術,兩種技術類型功能不同,可以應用于不同的作業條件下,需要結合不同的施工情況來展開科學選擇、靈活選擇,選用硬度較強的鋼材,可以有效減少各個結構之間的摩擦、增強黏合力,而水泥材料以及混凝土材料可以有效增強基材的伸縮功能,保證構件部分的黏合度。結合以往的施工數據表明,采用外包鋼加固法可以顯著提升外部構件的承載能力以及應用效果,對建筑工程常見的裂縫問題展開有效預防,并且延遲問題出現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此種方法需要在溫度不超過60 ℃狀態下施工,且濕度不得高于70%。在無其他化學藥劑腐蝕的施工條件下方可發揮技術優勢,否則需要配備相應的防護措施。
通常而言,混凝土置換這種加固方法與加大橫截面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原理簡單、操作簡單,施工周期較長。即便此種方式不會妨礙凈空,但是整個施工環境會處于濕作業條件,這種加固方可以有效彌補混凝土強度不足這一問題,增強混凝土構件的承載能力。若是混凝土材料存在蜂窩缺陷、孔洞缺陷、疏松缺陷、夾渣缺陷或者硬度不足這一問題,都可以采用這種方式予以加固處理,確保建筑工程結構達到預期標準。混凝土置換技術的應用優勢在于可以在加固結束后,恢復原狀,不會改變原有空間;缺點則是混凝土粘合力不足,容易傷害源構件,因此需要相關人員結合實際情況來展開科學選擇[3]。
首先,板材預應力纖維提升復合板材料釋放后,纖維復合板與混凝土材料截面會產生高剪切,更加容易出現混凝土剝落現象。結合以往的數據表明,預應力板與測試橋梁有機融合,若是CFRP沒有鎖定,即便板材的預應力達到預期標準強度,板材也會出現剝離現象,為有效避免這一現象,需要對復合板底端采用錨固技術展開加固處理。具體而言,這項技術就是將部件作為框架,將錨固件固定與加強,不建立直接拉伸復合材料,然后對復合材料展開聯合處理。但整個材料固定結束后,將去掉加強部件。這種技術的應用優勢在于可以隨意拉長混凝土構件,而不受到現場施工條件的制約;而這項技術的缺點也同樣明顯,在錨具固定時需要在頂端鉆口直接對構件造成永久性損傷[4]。
植筋技術在混凝土加固施工中的應用主要是鋼筋材料和其他建筑材料之間產生互相的作用,使得結構快速被修復,增強加固工作的有效性,在此過程中主要通過化學材料形成結構的黏合劑,將鋼筋和混凝土相互之間黏結,增強粘接力的情況下,形成錨固作用,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加固效果,使得鋼筋和混凝土之間相互強度黏合,達到良好的結構加固目的。與此同時還可通過試驗分析的方式,明確植筋加固措施是否已經滿足要求,合理測試結構的抗張強度損傷狀況,尤其是了解鋼筋結構的損傷情況,以此為基礎確定植筋加固的深度,合理設計深度保證植筋材料的科學運用,同時還需評價分析基體材料的破壞程度,明確植筋加固的深度和強度,便于準確使用先進的加工技術措施。
壓力注膠方式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主要就是利用結構連接壓力將結構膠注入混凝土裂縫,等待結構膠干燥之后形成混凝土被加固結構的修復和粘結作用,使得裂縫部分的強度與混凝土結構的強度相同,在此期間應制定完善的結構膠配置方案計劃,使用目前市場中常見的結構膠或是根據混凝土被加固部分的實際情況和加固處理需求,科學開展材料的配置工作、處理工作、設計工作,通過有效的措施增強結構的加固效果,預防出現問題或是不足,提高整體的結構處理效果和水平,發揮壓力注膠加固技術的作用價值,達到預期的加固目的[5]。
綜上所述,土木工程混凝土在出現土散裂問題、剝落問題、洞穴問題之后必須要合理進行修補,完善修補技術與操作模式,同時還需積極運用先進的外包鋼技術方式、截面面積加大技術方式等增強混凝土結構的穩定性和強度,有效避免和預防出現結構質量問題,充分發揮不同加固技術和修補技術的作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