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安徽建筑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我國自2006年頒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正式走向了綠色建設之路,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推進,使得當下綠色建筑技術越來越普及。從設計階段,因地制宜,融入綠色建筑技術手段,在項目建造過程中落實,真正達到綠色建筑,實現綠色運行。
該酒店項目是黃山市首個綠色建筑運行標識項目,也是當時安徽省為數不多的運行標識項目,具有示范性及參考性;通過對其運行后的成果進行評價分析,并探討申報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借此酒店進行綠色建筑延申,為后續黃山市的綠色建筑運行做出表率。
黃山市某酒店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梅林大道上。規劃用地面積2.69萬m2,總建筑面積約4.45萬m2,地上建筑面積4.08 m2,地下建筑面積3 730 m2,建筑密度為31%,容積率1.51,綠地率36.7%。一期工程于2016年竣工,并獲得2016年黃山市建筑工程裝飾獎(市建筑裝飾行業最高榮譽獎)、2016年度黃山市建設工程“迎客松杯”獎(市優質工程)、2017-2018年安徽省建設工程“黃山杯”獎項(省優質工程),該項目于2019年獲得綠色建筑運行標識。
在項目的整個運行過程中,收集相關數據資料,對綠色建筑技術亮點進行分析、評價,以優化綠色建筑的運行工作。
項目建筑分為公共區(A區)、客房區(B區)。A區根據樓層和位置相同或相近的房間劃分為一個系統,B區根據同層劃分為一個系統,如圖1所示。系統冷熱源采用10臺美的風冷熱泵模塊機組G型(COP值為3.23),且輸配系統以水作為傳熱介質,末端形式采用風機盤管及空調箱。酒店A區采用全空氣系統,可實現過渡季全新風運行,有效節省空調運行費用。其他區域室內機可靈活調控,過渡季關閉空調,并利用開窗自然通風帶走房間余熱,降低過渡季空調能耗。
同時,項目設置了全熱新風換氣機,當新風交換機工作時,可以吸進室外的新鮮空氣,同時將室內污濁空氣排至室外,讓室內和室外的空氣形成循環對流,使室內空氣環境得到改善,并在排風經過主機時與新風進行熱交換,回收大部分能量通過新風送回室內,減少能量的流失。
設置分項計量及能耗監測裝置,采集數據進行上傳,實現對能耗監測與分析。

圖1 風冷熱泵模塊機組
太陽在地球上每照射1 h所產生的能量,就可以滿足全球整年的能源需求。與需要提煉燃燒化石燃料,占地又費時的傳統能源不同,安裝太陽能組件即可享受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從長遠來看,使用太陽能還可顯著并長期節約用電成本。可以顯著降低每月用電成本和對電網的依賴,所帶來的能源獨立性可以免受用電成本上升及燃料價格上漲的困擾。同時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使用太陽能不會排放環境有害氣體[1,2]。
本項目遵循綠色環保的理念,采用屋頂太陽能和空氣能聯合系統,即美觀又安全。太陽能集熱工程由58×1 800集熱管3 000根組成,分成60個模塊,如圖2所示,每個模塊進出水都安裝閘閥,單獨開啟,便于維護維修,共計集熱面積為480 m2。熱水不足時,由空氣能補充熱水。
本項目太陽能產水由冷水進太陽能保溫水箱,通過真空集熱管循環產生熱水,再由產水水箱溫升60°C后抽入恒溫出水箱。當水溫達到60°C時,恒溫空氣能機組不工作;水溫達不到60°C時,空氣能機組自動工作。恒溫出水箱和用水點聯接,供酒店住戶使用。
熱水平均日節水用水定額取120L/(床·d),冷水水溫為15℃,水箱出水溫度為60℃。經計算,年熱水加熱需求量為2 413 962.54MJ,太陽能所能提供熱量為2 059 695 MJ,其余不足部分由空氣能進行補充;經運行分析,年可節約電費約為15萬元,并能滿足旅客及工作人員的熱水需求。

圖2 太陽能熱水系統
對于酒店來說,客房采光有較高要求。設計時,要根據當地氣候環境以及自然采光的情況,確定外窗和幕墻的的長寬、朝向、種類、材質和構造等,經采光模擬分析,對窗及房間優化設計,使得各房間采光達到要求。模擬報告顯示各客房采光均達到2.20%的采光系數,其中采光最不利位置為二層會議室,也達到3.03%的采光系數。
業主委托有專業資質的監測單位,對該酒店進行天然光照度值和采光系數的檢測,經檢測,會議室采光系數為5.97%,天然光照度值為457 lx;客房部的采光系數最小值13.53%,天然光照度值最小值為317 lx。整個酒店均滿足規范要求。
酒店采用半地下室設計,有效減少土方量工程,縮短施工時間周期。在半地下室開設高窗,不僅有利于首層的防潮防水,也有利于地下室內的通風及采光,減少使用者在昏暗空間中的恐懼感,這種設計減少送排風機房的排煙量,減少電氣照明資源的浪費,這些節能減排措施可以體現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
運行標識最重要的是實際檢測的數值,尤其是室內環境的檢測。在設計階段,我們僅用軟件進行模擬,無法得到運行后的具體數值。通過兩年的運行,委托專業檢測單位對室內空氣質量、室內聲環境、室內溫濕度等進行檢測。
2.5.1 室內空氣質量
國家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 50325-2010)(2013年版)第6.0.4條規定,民用建筑工程驗收時必須進行室內環境污染物濃度檢測;并對其中氡、甲醛、苯、氨、總揮發性有機物等五類物質污染物的濃度限量進行了規定。對酒店內不同位置的上述五類污染物進行逐項檢測,檢測結果節選見表1。

表1 室內環境檢測報告
綜上可知,各房間均滿足規范要求,且空氣質量良好。
2.5.2 室內聲環境
室內噪聲一般來源于自身聲源和來自室外的噪聲。室內的噪聲一般為通風空調設備噪聲、家用電器噪聲等;室外的噪聲為交通噪聲、社會生活噪聲、空調室外機噪聲等。設計階段對周邊環境以及室內進行建模分析,進行各房間聲環境評價。運行后,依托專業設備,對酒店內不同功能房間進行抽樣檢測,檢測結果節選見表2。

表2 主要功能房間室內噪聲值列表
經對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間抽樣檢測,所檢房間室內噪聲級檢測結果符合《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2010)旅館建筑的室內噪聲限量要求。室內居住生活環境較為舒適,整體房間隔聲較好。
2.5.3 室內溫濕度
借助外力和消耗能源所產生的難以調和的均衡溫濕度控制效果,而利用材料硅藻泥裝修室內墻面,在不借助外力條件下,有效自然降低室內的溫度、吸收室內多余的濕度,自律地創造一個相對外界氣候的溫度、濕度較宜人的環境,避免長時間因使用冷氣空調調節溫濕度時所消耗的大量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環保節能的功效[3]。
運行時,對酒店房間相同系統形式按系統數量的20%進行抽檢,同一系統檢測數量不少于房間總數的10%。檢測報告節選見表3。

表3 室內溫濕度檢測報告
經檢測,檢測數值均在設計范圍取值內,室內濕度、溫度滿足人們居住要求。
本項目含有餐飲,食堂廚房排油煙,設置排油煙井,將油煙處理,達到國家排放標準,高空排放。且設置油煙排口,排口遠離住宿,安裝油煙經處理效率不低于85%的油煙凈化裝置處理,對油煙廢氣進行處理,處理達到《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GB 18483-2001)中的排放濃度限值(不大于2.0 mg/m3)要求,同時經油煙凈化后的油煙排放口與周邊環境敏感目標距離不應小于20 m。檢測數據詳見表4。

表4 廚房油煙排放檢測表
并且酒店采用信息發布平臺、展板、活動、組織參觀相關垃圾分類教育展等多種手段,對本單位工作人員宣傳教育,使得垃圾分類理念進入民心,保證大多數人能夠正確掌握垃圾分類方法、能夠正確使用垃圾袋、垃圾桶等工具。
同時垃圾分類也是非常重要且國家推行的政策。本酒店在大堂出入口,放置分類垃圾桶,回收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如圖3所示,且在酒店的宣傳欄和文化欄宣傳綠色建筑相關知識,讓旅客更加容易了解垃圾分類回收。對于垃圾站內部也設置分類垃圾桶,清晰記錄每日清理情況,確保建筑附近垃圾站無異味,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4-5]。

圖3 垃圾分類回收
設計階段,將土建裝一體化設計,協同考慮各專業間的自身特點,各專業間的相互關系,事先預留預埋,避免二次裝修時對已有建筑構件打鑿、穿孔,對結構二次破壞。這樣既減少設計施工中的修改量,又避免結構的破壞,消減建筑材料的使用,降低項目整體的建設成本。
從該項目的運行標識申報過程中,我們發現,在項目建造、運行過程中應及時收集相關檢測、記錄信息、數據統計等。主要因素如下所述:
(1)建設過程中施工資料的收集:項目建設過程中,及時存檔施工技術交底資料、修改通知書、工程聯系單、現場影像照片、施工日志、相關建材的檢測報告等資料的收集,需要施工單位對資料準確保存,并存有電子檔,為后續運行標識的工作得到更好的開展,為標識評價進程大大縮短時間。
(2)綠色建筑運行標識的相關檢測的及時性:在項目竣工后應及時檢測諸如:油煙排放濃度的記錄、生活污水的監測、室內采光等檢測,發現不達標,可適時整改與調整。
(3)運營單位的管理:建立建全運營單位的相關制度,真正實現智能化。如:數據統計的信息化、空調及設備運行及保養記錄等,加強對酒店人員的管理,實現智能化記錄運行過程的全面完整。
作為黃山市首個運行標識項目,根據項目自身特點,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綠色建筑技術,確保運行良好,真正做到了綠色建筑,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給黃山地區乃至安徽省綠色建筑項目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