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娜 金 明 姜永艷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統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3;2.中原工學院 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維持產業持續較快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河南省作為人口大省和重要糧食產區,當前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但是第一產業的生產效率不高,機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勞動力,經濟效益并不理想。河南省雖然擁有人口、地理和資源優勢,但是其工業整體大而不強,競爭力較弱,第三產業雖然得到迅速發展,但是仍存在不小的發展空間。因此,河南省還需進一步調整產業內部結構,推動三次產業優化升級。
本文通過建立產業結構評價指標體系,分別從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效化、高級化及新動能化四個方面研究河南省2010—2017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水平,從而發現河南省在調整產業結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河南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出可行性的對策建議,促進其經濟高質量發展。
對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測度方法的研究,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法,如朱張杰(2015)、屈蘭乂(2019)、熊健益(2016)、劉淑茹(2011)等根據產業結構的內涵,構建衡量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王守偉(2002)通過產業結構熵數指標、Moore結構變化值指標和產業結構超前系數測度產業結構優化水平;二是偏離-份額分析法(SSM),如陳丹丹(2017)、蔡龍翔(2020)、鄧微微(2018)等用此方法來研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水平;三是模型法,如劉陽陽(2019)、謝倩倩(2019)、賈明澤(2018)等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多元回歸模型測度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水平。
國內學者對產業結構指標體系的選擇有所不同,如屈蘭乂(2019)通過合理化、高級化、高效化及新動能化四個層次構建產業結構指標體系,伍茜蓉(2018)通過產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與創新驅動化3個層次構建產業結構指標體系,許齊浩(2008)根據產業結構高度化、合理化及可持續化構建指標體系,劉淑茹(2011)根據產業結構內部特點、對資源結構影響程度、對技術進步影響狀況等構建合理化內部指標。
2017年河南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4552.83億元。近幾十年來,河南省主動引導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經濟增長由以農業為主轉向以工業和服務業共同拉動。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29∶47.37∶43.34,表現為“二三一”結構模式,如圖1所示。從整體外部表現看,河南省產業結構得到明顯優化。

圖1 河南省三次產業比重
2017年,河南省第一產業總產值為4139.29億元,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產值比重為60.20∶1.70∶31.32∶1.43。2017年全國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產值比重為53.1∶4.56∶26.86∶10.59,與之相比,河南省在農業、牧業方面遠超國家平均水平。從產業結構調整角度看,第一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調整及優化。
新中國成立后,河南省工業產業呈增長之勢,第二產業的總產值比重保持上漲趨勢,并在2008年達到最大值56.08%,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促進人民增收的主要產業。2008年之后,第二產業的總產值比重開始下降,反映了河南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舉措初見成效。到2017年,第二產業占比下降到47.37%。
自1987年以來,隨著服務業規模的日益壯大,河南省產業結構加速升級。從圖1可以看出,第三產業總產值所占比例總體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并在2012年以后逐步逼近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2017年達到了最大值43.34%,逐漸成為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根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科學內涵,遵循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分別從合理化、高效化、高級化和新動能化四個方面建立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表1 評價指標體系
部分指標計算方式如下:

高成長性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規上高成長性產業增加值/規上工業增加值
1.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河南省2011—2018年統計年鑒、河南省2010—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及河南省1987—2017年投入產出核算表。
2.缺失值處理
(1)規上高成長性產業增加值
由于2018年《河南統計年鑒》中不再統計此指標,因此采用幾何平均法根據歷史數據計算出平均發展速度,以此填補2017年的缺失值。
(2)規上輕工業增加值、規上重工業增加值
由于2016年和2017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不再統計規上輕工業增加值和規上重工業增加值,因此利用2018年《河南統計年鑒》公布的歷年增加值指數進行推算,以2010年為基期計算2011—2017年的可比價格,以此補充缺失值。
3.指標無量綱化
無量綱化也稱數據的規范化,指的是不同指標之間由于量綱的不同不能直接進行度量和比較,因此要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轉換公式為:

其中i為年份,j為第j項指標。maxXj和minXj分別為指標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k、q為已知的正常數,通常取 k=40,q=60。
1.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簡稱AHP,指的是將與總體目標相關的各種因素劃分為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等,以此構建多層次的綜合評價體系模型,之后通過專家打分構建各級指標的判斷矩陣,計算出指標權重。
2.變異系數法
變異系數法能反映出數據的差異和波動,如果評價指標體系中某因素的取值差異較大,則說明該因素難以實現,是反映評價對象差距的關鍵因素,所以要賦予更高的權重。計算公式為:

其中Sj為各指標的標準差,為各指標的均值。
3.組合賦值法
由于主觀賦權法是由專家打分列出判斷矩陣而得到,雖然能反映出每個指標的重要程度,但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客觀賦值法可以抵消此缺點,但是它不能克服主觀性,沒有考慮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因此本文選擇基于這兩種方式的組合賦值法進行評價。評價步驟如下:
(1)記層次分析法獲得的權重為W1i,變異系數法得到的權重為W2i。
(2)對兩種方法得到的權重進行加權平均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α和β分別表示層次分析法(AHP)和變異系數法的相對重要程度,本文取α=β=0.5。各指標通過層次分析法(AHP)、變異系數法和組合賦值法計算的權重見表2:

表2 產業結構指標權重表

(續表)
本文以2010年數據為基期,通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組合賦值法對每個指標賦予權重,計算出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總指數、合理化指數、高級化指數、高效化指數及新動能化指數,測度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綜合指數
1.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總指數分析
從時序趨勢看,2017年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總指數為124.04,相比2010年上升了24.04。從分類指數的增幅來看,高效化指數>新動能化指數>高級化指數>合理化指數,合理化指數明顯發展滯后,低于高效化、新動能化和高級化發展水平。其中高效化指數增幅最大,2017年高效化指數為133.94,較2010年上漲了33.94;合理化指數增幅最小,2017年合理化指數為107.46,比2010年上升了7.46(見表3)。
從增長速度看,2010—2017年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總指數呈波動式增長。總指數的同比增速在2013年達到第一個峰值,為4.34%,在2015年達到最大值,為6.63%,到2016年增長速度急劇跌落,下滑到-0.19%,之后增速加快,在2017年達到5.36%(見表4)。
2.合理化指數
從時序趨勢看,河南省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總體呈現“升—降—升”趨勢。2010—2015年,合理化指數緩慢上升到102.57,2016年下降到96.14,下降了6.43。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該年能源供需不足及治理環境能力不足。從2016年到2017年,合理化水平快速增長到107.46,較2010年增長了7.46(見表3)。
從增長速度看,合理化指數呈現波動式上升。2011—2013年,合理化指數的增速逐漸加快,2011年的合理化指數為負增長,2012年河南省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數為正增長,同比增速為1.57%,2013年合理化指數同比增速為3.78%。2014—2017年合理化指數的增速呈現波動式上漲,在2015年達到第一個峰值,為 1.71%,2017年達到第二個峰值,為11.78%,增長速度最快,較2011年增長了17.07個百分點(見表4)。
3.高效化指數
從時序趨勢看,河南省產業結構高效化指數增長步伐加快,呈現小幅度的波動式上升。2010—2014年高效化指數呈現波動式增長,2010—2011年緩慢增長,2011年達到 105.42,增加了5.42,2011—2012年高效化指數同比增速緩慢下降,2012年下降到102.52,之后增長速度加快,2013年達到113.40,較2010年增長了13.40。從2015—2017年高效化指數大幅度提升,2017年達到133.94,增加了33.94(見表3)。
從增長速度看,高效化指數總體上呈現波動式上升。2012年,高效化指數的增速為負值,為-2.75%,主要是因為該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效果較差。2013年增長速度加快,同比增速為10.62%,較2011年增長了5.20個百分點。2013—2017年增長速度整體下降,2015年同比增速為-0.66%,2016—2017年增長速度逐年上升,2017年達到6.96%,較2011年增加了1.54個百分點(見表 4)。
4.高級化指數
從時序趨勢看,高級化指數總體上呈上升趨勢。2010—2013年高級化指數逐年增加,2013年達到117.04,比2010年增加了17.04,但在2014年高級化指數下降,為109.09,較2013年下降7.95,主要是因為該年產業結構內部升級的高度化程度較低,工業化水平有待提高。2015—2017年,高級化指數緩慢上升,2017年達到125.46,較2010年提高了25.46(見表3)。
從增長速度看,高級化指數呈現波動式下降。2011—2014年,高級化指數的增速逐年降低,到2014年為負增長,同比增速為-6.79%。2015年高級化指數的增速提升到8.57%,2015—2017年高級化指數的增速逐年下降,2017年降低到1.77%,比2011年下降了7.85個百分點(見表4)。
5.新動能化指數
從時序趨勢看,新動能化指數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2010—2015年新動能化指數逐年增加,2015年達到129.83,較2010年增加29.83。2015—2017年新動能化指數呈現出小幅度的波動,2016年下降到122.46,較2015年下降7.37,主要是因為該年高成長性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度較小。2017年新動能化指數緩慢增加到127.34,較2010年增加 27.34(見表 3)。
從增長速度看,新動能化指數呈現波動式增長。2010—2014年,新動能化指數的增速均為正值但逐年降低,2014年下降到1.85%,但到2015年迅速增加到最大值15.42%。2015—2017年新動能化指數呈現波動式增長,2016年為負增長,同比增速為-5.68%,2017年增速加快,同比增速為3.98%,比2011年增加了0.23個百分點(見表4)。
1.河南省產業結構明顯得到優化,但仍需進一步調整
2017年河南省三次產業結構表現為“二三一”的結構模式,這表明河南省通過不斷調整三次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取得初步成效,并且第二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逐漸成為河南省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工業化進程加快。在經濟發達地區以第三產業為龍頭的大趨勢下,河南省需改變“二三一”的產業布局,同時,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仍需調整,以便促進第三產業高速發展。
2.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水平逐年上升
從綜合指數的計算結果看,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總體水平發展趨勢較好。綜合指數從2010年的100提升到2017年的124.04,河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總體水平逐年上升,增長速度逐漸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總體狀況較好。從各分類指標看,雖然合理化指數增長速度最快,但是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水平仍滯后于高級化、高效化及新動能化發展水平。這表明河南省三次產業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協調性有待提升,并且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河南省應根據本省的科學技術水平、消費需求結構和資源條件,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產業協調發展。
1.加快技術創新提升效率,推動高級化發展
首先,技術創新是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的主要動力,因此應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制定政策引進優秀人才,推動河南省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其次,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不斷提升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水平。最后,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全面提升傳統經濟,加快“新基建”建設力度,驅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
2.加強環境治理,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要增強環境治理能力,加大工業污染的治理力度。將任務目標分解落實,明確各市和相關部門分階段治理目標,確保污染物按標準排放;對重點行業、企業實施全面的在線監督體系;加強污水、垃圾處置設施建設。二要指導農民將廢棄的秸稈充分利用起來,使其變廢為寶,代替煤、電、氣等能源,或作為飼料、肥料等,減少廢棄物燃燒,降低污染物排放。
3.調整能源供需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
2010—2017年,河南省能源供需比一直低于1,說明河南省自給自足能力不足。首先,要加強資源節約和能源節約。調整水資源結構,合理配置、開發、利用水資源;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落實“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補水”的占補平衡。其次,積極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能源計劃,同時帶動相關制造業發展,構建現代化能源生產體系。最后,加大對能源產品的研究力度,通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促進節能降耗,努力實現能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4.提高產業產銷效率,推動產業結構高效化
河南省是傳統的糧食生產和農產品加工大省,農業在全國的地位舉足輕重,但是其農業生產長期存在“量足,質不優”的問題。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產業結構中高效化指數增長速度較慢,說明生產方面效果不突出。首先,在研究與設計方面,關注產品的生產成本及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其次,在生產和制造階段,及時更新設備、升級工藝技術。最后,注重信息革命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發展的影響,為傳統行業提供新的發展模式,通過商業模式變革,更大程度提高產銷能力。
5.優化投資融資結構,增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活力
一方面,通過產業鏈的提升,開發新經濟發展區,使其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強有力的動力,同時帶動相關中小企業的發展,增強企業活力。另一方面,調整產業內部投資結構。第一產業要加大對農業機械現代化、農村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深化機制創新;第二產業根據政策措施,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等5個重點產業;第三產業根據以戰略性新興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新格局,大力發展服務業。在現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繼續培育投資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