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任偉,劉進寶,趙自剛
(河北北方學院基礎醫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一出戲要唱功、做功都好是不容易的。”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要想上好一門課,除了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精心備課及用生動準確的語言講好課外,還有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也不應忽略,其中,教態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1]。就學生而言,對教師最直觀的整體印象來源于教師的教態。日常教學活動中,學生會將教師的每個言行舉動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并在長期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會隨之發生重大的變化甚至會影響其一生。因此,作為教師,切不可忽視教態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本文從教師對教態的認識、教師教態的表現和作用以及養成路徑3 個方面對高校教師教態進行分析。
教師教態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定義方式。教師的教育、教學態度和素養是廣義的教師教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儀表及行為舉止,尤其是教學活動中的非語言行為是狹義的教師教態。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教態,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儀態、行為和舉止等反映出來的教育教學態度和素養。西方學者麥熱賓測量了信息傳遞的3 種形式[2],包括聲音、言語及面部信號,結果發現面部信號在信息傳遞形式中占55%。雷·L.伯德惠斯特的研究證明[2],人類65%的交流信號是無聲的,即是不借助語言傳遞的。可見,人們在日常交流中,半數以上的信息量是通過非語言形式傳遞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教態傳遞出的非語言信息量是不容小覷的,除了傳授知識以外,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課堂教學的時效性非常重要。“向45 分鐘要質量”是教師的共識,這就必然會引發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動作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杜絕或改正教師在課堂上不必要的無效或者低效的動作,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3]。良好的教師教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的儀表,指衣著、容貌、發式等,是教師心靈的情感流露。教師的儀表要做到整潔衛生、自然得體、美觀大方。教師的衣著、發式要和教師個人的年齡、身材、氣質相匹配,同時也要注意結合教師的職業特點,只有這樣,教師的儀表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帶給學生樸素穩重、清新活力的視覺感受。反之,教師如果衣著、發式怪異,則會讓學生感到華而不實,降低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教師的舉止,指教師在課堂活動中的動作、姿態和風度,反映教師的精神面貌、品格情趣和氣質。教師的舉止應該做到自然端莊、穩重大方。比如站立時挺胸抬頭,走路時協調有力,手勢起落有度,要讓學生感到教師嚴肅而不冷漠,表情溫雅而不俗氣。這樣會大大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反之,彎腰駝背、抖動腿腳、拍桌敲椅等,會讓學生精神萎靡,注意力難以集中。事實證明,教師的舉止可以使學生覺得可尊可敬,并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功效。
教師的眼神,指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目光接觸、交往。人類表情中最核心、最吸引人的就是目光。在課堂上,眼睛是師生感情交流的窗口。恰當的眼神交往,可以使學生靈敏地獲知教師傳遞的知識信息,且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腦海和心中。另外,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眼神交流,快速獲知學生對目前教學進度的接受程度,從而能夠適當地調整好教學程序。反之,如果教師無視學生的存在甚至不正面進行目光交流,那么,不管他的教案準備多么充分,也不會產生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因為他與學生缺少眼神溝通這個重要的因素。
教師通過對所授內容的理解、內化、升華,使學生能夠養成求真、向善、愛美的特性,就是教師的個人修養。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養成良好教態的關鍵就在于提高個人修養,可以從“誠”“美”“啟”3 個方面進行體現。教師的教態和教學內容相符合即為“誠”,教態可以最真實地體現教師的內心靈魂,不會摻雜任何虛偽和做作,教師與學生心靈之間的真實情感交流通過教態可以得到完美體現。教師的教態具有審美性即為“美”,是教師“內美”向“外美”顯現,再向學生“內美”轉化的過程,達到師生融洽相處、高度協調統一的境界。教師的教態具有啟迪學生的作用即為“啟”,是指真正發揮啟迪學生智力、靈魂、精神的作用,是教育向善的境界追求。“誠”“美”“啟”是高校教師提升個人修養努力的方向,可以真正體現教師教書育人的生命本質[4]。
高校只有注重教師教態的培養,才能有效增強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一是學校相關部門要在教師的各種學習、培訓過程中,尤其是對于非師范類教師,除了開設必備的專業課程、高等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課程外,還需要開設美學、藝術學(包括音樂學、美術學及其他藝術類)、行為學等課程,因為這些課程對于培養教師的想象力、表現力及交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讓教師同時兼備內在美和外在美。二是高等學校要結合教師與學生的時代特點,應用多種方式,為教師開設一些通識教育課程或講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態技能。三是教師個人要有自我提高的動力。除了學校管理部門為教師增加相關培訓外,教師個人也要重視教態的培訓,要利用各種機會,通過自主學習加強教態訓練。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線上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5],開展了各種網絡學習、培訓,其中不乏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借助線上教育大力發展的形勢,加強自身教育。
要想養成良好的教態,教學實踐活動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教態的體現過程,包括教態的前期準備、過程及效果,體現的是“思”;教師對教態的體驗、領悟及內省,體現的是“悟”。教師只有不斷加強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強化對教態的領悟、感受、思考,不斷摸索驗證,才能不斷提高教態技能與教態境界,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表達自如、情真意切,真正做到對學生真誠表達、自然流露,實現教育書育人的目標。可見,教師對教態的“思”和“悟”,應貫穿教育教學實踐的全過程。
大學生思維活躍,不同專業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包括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學習方式方法、學習習慣興趣以及專業特色、性格特點等。教師通過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特點與需求,對于進行教學設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養成良好的教態亦十分關鍵。通過學情分析,有利于促使教師與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眼神交流,提高語言技巧,減少多種因素對學生學習心理因素的不良影響[6],使學生從喜歡教師到喜歡這門課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也有利于建立“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觀摩對于青年教師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青年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手段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路徑[7]。通過多種教學觀摩的形式,青年教師可以學習高年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舉止以及與學生的交流技巧,學習他們的教態表現,轉化為自身成長的經歷。我們所在的學院每個學期都組織不同形式的教學觀摩課,如教學名師公開示范課、教學基本功獲獎教師公開示范課,在青年教學觀摩體會中,均反映教學觀摩對于個人良好教態、教學風格的形成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此外,也要扎實落實青年教師導師制,發揚傳幫帶的優良傳統[8],充分發揮導師引領青年教師成長成才的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