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文
(河北省遷安市五重安鄉旭陽中學 河北 唐山 064400)
戶外運動教育(Outdoor Recreation Education)是利用戶外資源,藉由戶外活動來達成教育目的的一種學習方式。對學習者而言,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實現增強體質,在戶外通過休閑游憩活動的開展實現對身體鍛煉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提高綜合能力等教育目的。隨著戶外運動在我國的日益發展,特別是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攀巖、定向、野外生存等戶外運動項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逐漸進入學校體育課程。
戶外運動教育的開展最早可追溯到1823年在馬薩諸塞州的北安普頓創建的圓山學校。這所學校辦學思想先進,由被譽為“美國歷史學之父”的喬治·班克羅夫特創辦。教學內容包括一年一度的野營和校際間的長途越野活動,課外還為學生們安排了射箭、釣魚、徒步旅行等豐富多彩的戶外運動。美國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國家,戶外運動教育理念的形成與教學實踐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體育文體。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的最終形成是伴隨著本國的工業革命和城鄉變化轉型的需要,理論依據源于近現代教育家們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自然科學等方面研究而形成的各種教育思想及實踐。
“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從19世紀末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作為一種源自于歐洲自盧梭、裴斯塔洛奇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教育革新思潮。它所蘊含的意義包括尊重兒童,具有民主的內涵;將教育與生活作緊密的結合,減少形式主義的弊害;使學校成為提供生活經驗的場所。到1861年,美國青年職工團體,發展成以“德、智、體、群”四育為宗旨的社會活動機構,體育首次被提到重要的工作程序上來。1907年古利克在“拉塞·薩基財團”的兒童衛生部工作,負責健康、教育和娛樂,他把三者結合起來考慮,并以游戲為基礎,把戶外競技游戲引入了中學教育、社會組織,通過野營等戶外方式積極開展,成為一種戶外教育的重要手段,并推動了野營運動的開展。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于1864年批準將加州優勝美地公園作為州立公園。1872年成立了黃石國家公園,后來都發展成為著名的戶外野營目的地。1910年,美國童軍成立。作為一個國際性、非政府、非營利的青少年運動組織。其目的是透過強調通過戶外活動的參與,包括露營、森林知識、水上活動、徒步旅行、野外旅行等,在身體、精神和智力上培訓青少年,使他們將來對社會作出貢獻。其形成了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非正式教育,強調在野外作實際演練。傳授給少年兒童,諸如自尊、公民意識及野外生存技能等。
從1940-1950年,戶外寄宿制學校在美國大量建立。從密西根州到加利福尼亞、俄亥俄等各處都建立了大量的戶外寄宿式學校,特別是在密西根州通過了州立法,與國家的自然保護場所都成了戶外教育的便利基地,將露營活動作為學校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營教育,后來稱為學校野營活動大量開展。直到現在被改為留宿式戶外教育(Resident Outdoor Education)。學校野營的早期觀點源于經濟蕭條的時期,為了解決成千上萬的孩子朝不保夕,經常在骯臟的貧民窟里棲身,就是希望戶外教育能提供新鮮的空氣與溫暖的陽光等健康的居住條件,同時經濟危機使得當時的教育目標做出了改變,許多州與教育部門將目光轉移到課程建設上,新的教學實驗計劃產生了,這其中就包括野營教育(或戶外教育)。美國自然研究學會則將單純的沉浸于享受大自然的野外活動,從學校露營發展為戶外教學,開始提倡眾人對于大自然的了解與贊賞。初期的戶外教學似乎僅是教室課程的眼神,重點在利用大自然的環境進行知識的灌輸。這一時期,美國戶外教育家史密斯博士(Julian W·Smith)認為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透過體能和心靈的挑戰,以發展學生的內在潛能,以建立學生的自信和更正向的自我形象。隨著戶外運動裝備安全性和舒適性的提高,具有一定教育性和休閑價值的戶外冒險活動(Outdoor Adventure)逐漸受到公眾的喜愛。1965年保羅·佩哲正式成立美國國家戶外運動領導學校(The 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簡稱 NOLS),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組織,其創校宗旨在于減少野外露營時對環境的破壞喚醒對環境的覺醒、注重團隊互助,并致力于教學旅游技能、戶外求生及安全技能等。
隨著戶外運動教育的快速發展,人才培養方式和管道也出現多元化。相關教育機構從組織結構上來講逐漸形成了兩大類:一類是以國家戶外運動領導學校 (NLOS)、原野教育協會(Wilderness Education Association,WEA)等為代表的民間戶外教育學校、公司學術機構等,對戶外運動教育人才培養的普及與行業標準的制定起著重要作用;另一類則是各高校相關休閑娛樂專業以及隸屬學校的戶外教育中心 (Outdoor Recreation&Education Center),并提供所設置的各類戶外教育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由于一直以來都缺乏一個能將其整合規范化的組織機構,當時正在發展的外展訓練學校、學術機構和大學一起合作,1977年,體驗教育協會(AEE)成立。該學會作為一家國際性學術組織,強調透過服務的方式來發展經驗的學習。通過舉行若干會議討論交流戶外運動教育的學習方法,為不斷發展的戶外拓展訓練學校和一些大學等學術機構提供合作,適應在各種不同的環境設置中的冒險以及學術上的學習和實際經驗的積累。高等院校戶外教育作為體育休閑娛樂教育的重要部分,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其學科體系十分成熟,具有明顯的多學科特征,相關的院系或專業涵蓋了戶外研究、戶外娛樂、公園與旅游、戶外領隊、探險教育、戶外體驗教育、野外生存娛樂等領域。學生畢業后可在非營利或營利的戶外探險機構私人公司露營地森林服務公園服務州立公園大學或學院戶外專業等崗位就業。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高校普遍實行的領導教育(Leadership Education),戶外教育課程的開展對增強學生的社交技能、團隊合作精神、沖突解決的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的培養都是至關重要的。
戶外運動教育理念的演變隨著概念的改變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側重點的差異,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學校的戶外運動教育方興未艾,通過露營的方式與教育相結合,探索與戶外活動被當做一種重要的教育工具,當時使用的名詞是“露營教育”(Camping Education);20世紀 40年代,戶外運動教育形式主要以露營活動為主,大多數教導戶外生活技能及戶外休閑游憩活動技能,同時也強調社會團體生活;20世紀50年代,“戶外教育”這一名詞逐漸取代“露營教育”,并且其重心漸漸從休閑或游憩導向變成課程導向,此時并被認為是促進學習動機與增進學習效果的一種方法;20世紀60年代,則是美國戶外運動教育的快速發展時期,探索教育的理念傳到美國,探索教育課程為主的戶外運動教學模式已成為美國戶外運動教育的主要方向,開始走向標準化、制度化、專業化;20世紀70年代環境教育興起,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同時受到重視,因此,教導生態學的知識、培育環境,促進環保活動,成為當時戶外教育的現代內涵。此一時期也是美國開始認真于自然資源保育,因此 “保育教育 (Conservation Education)”的名詞也隨之浮現;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各級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環境教育學者、環保團體、戶外用品的制造商與銷售商、戶外運動團體及社會大眾共同發起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這項全國性教育推廣運動,本著“尊重”及“最少沖擊”的原則,設計了一系列戶外活動的行動技巧及標準,以將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降到最低,最終成為美國通行逾20年的戶外倫理運動。
戶外運動的開展有別于其它類型,各類戶外體育俱樂部及非營利性民間體育協會組織在推動戶外運動教育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早期1861年肯恩營隊(Gunnery Camp)發起的有組織性的住宿式夏令營活動,通過在私立學校開展從事風帆、駕船、登山、釣魚等項目,推動了野外住宿式的夏令營就在美國各地陸續設立;1879年,作為美國最老的戶外團體之一的阿巴拉契亞登山俱樂部(The Appralachian Mountain Club,AMC),通過混合戶外游憩,特別是遠足和登山,甚至激進的環境行動,包括速度滑雪、輕艇靜水與激流競速、獨木舟、海洋航行、攀巖和自行車、騎馬等項目的教學與培訓。俱樂部大約有2700名員工,每年帶領7000場次的旅行和活動,并出版一定數量的書籍、登山指南和地圖。為了解決培訓人員的認證和課程標準等問題,1965年保羅佩哲(Paul Petzoldt) 成立全國戶外領導學校 (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NOLS),并積極聯合大學教授、政府部門官員與戶外活動組織領導者,在西伊利諾伊大學成立原野使用教育協會,1980年改為原野教育協會(The Wilderness Education Association,WEA)。WEA的宗旨是:提升戶外冒險教育活動領導者的專業性,從而促進戶外行程的安全并強化野外的環境保護。其主要任務是要提倡戶外活動領導者的專業性,進而增進戶外旅行的安全性、加強戶外環境保護,制定了針對用戶、領導和指導者的三個層次的技能、領導和指導認證制度和標準,此種成熟模式一直延續至今。
從戶外運動教育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科學的教育思想是美國戶外運動教育不斷發展的重要基礎。在19世紀中期,美國對正規教育的不滿,開始了所謂的體驗學習運動,希望提供學生一些具體可應用的知識,而不是抽象的內涵。杜威于1938年出版《經驗與教育》一書,強化了“由做中學”的體驗學習理論基礎,其間雖亦有體驗學習理論之論述發表。直至1948年,柯伯根基于杜威的經驗教育哲學、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以及Lewin的學習理論而提出其經驗學習模式,豐富了經驗學習理論的內涵,至此經驗學習之理論已臻完備。
受到杜威(John Dewey)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在美國校園內外以學生現實生活情境或安排設計的游戲、攀巖、繩索、登山、露營、旅行的方式,透過經歷這些活動,引導青少年從做中學習,透過活動中的經驗引導青少年內省反思、自我覺察,進而內化到日常生活情境中。相比學校課堂教學,戶外教育同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獲得,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比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文化知識的傳承是教育基本的社會職能,知識的屬性和類型的差異也是選擇教學方式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戶外教學中主要的發現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以及戶外提供的廣闊的教學場景也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特別要指出的是技能操作知識、情感體驗知識以及問題化知識有利于邏輯嚴密、層次分明的系統性知識,它們的普遍性、系統性較低,卻有著更多的特殊性、個體性與操作性。這類知識的學習必須與主體活動相結合,通過學生個體多次反復的自主操作、活動體驗、思維探究,方能為學生真正掌握、運用而達到嫻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