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要求國人要具有文化自信。作為國粹之一的武術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學校體育為學校武術的發展建立了基礎,要探尋學校武術的發展方向必然要先探索學校體育歷史發展的長廊。中國學校武術教育的逐漸興起是從武術走上體育課堂開始的,同時也標志著中國武術教育的興起。與此同時,學校武術發展的模式依舊保留學校體育的范疇,仍然以課標化的形式保留至今。學校武術教學路徑的選擇同樣也面臨諸多問題,保留傳統性的同時又缺乏實用性,增強實用性的同時又缺乏安全性。此多原因下,學校武術的教學路徑選擇面臨困難,武術技擊屬性難以突顯,從而導致學校武術面臨困境。
傳統武術教育實踐是外在指標與內在感覺的內外合一身體教育。武術教育區別去其他項目的原因之一就是通過身體間的技藝傳授,到項目境界的追求,從武術的內涵和外在表現形式上傳承民族精神是武術傳承的精髓。學校除了育人與文化傳承的場所特點外,還培養著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學校武術教育在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也決定著武術發展的命運。學校武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武術文化的興衰。近代學校武術的發展改變了武術傳承的形式,同時也改變了武術學習的條件和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使武術普及化,然而外部條件的普及很難達到內部要求的統一,以教學形式為主體現的學校武術教育在實施過程中與教學主體的要求難以平衡,失去學習載體的學校武術很難發展,使得教與學的關系矛盾化,武術內容和學習載體所期待的產生一定落差,這也是技擊對抗難以融入學校武術的關鍵原因。課程內容是學校教育的條件之一,什么樣的課程內容體系就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武術作為一種內外要求兼修的傳統文化存在于社會并且在學校中大面積傳承。然而在與其他項目的比較中發現,跆拳道,空手道,武術都具有攻防對抗的人體技擊活動,但是三者在歸途上卻相差甚遠。
綜上,武術要實現攻防就一定要實現技擊屬性,如果沒有身體或者肢體間的相互接觸和對抗,只靠看和演練,很難體會其深意,并且在學習過程上也顯得十分枯燥,所以在招式之間的靈活變化和相互摩擦,才能給予武術課新的生命。將招式的完美程度理解為技術性的程度,在招式的前提下,增加適當簡單的對抗,使招式的對抗一招克服一招,有攻有防,這樣簡單的喂招、拆招、躲避的因素也就變成能了簡單的擊性對抗。在學生學習武術的過程中,這些因素的結合使武術課程內容及其表達形式得到改變,學生作為操作載體,使武術本身的形式也會得到改變。
心理學認為,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是學習興趣形成的重要因素。學生體育興趣形成的重要條件是學生對技能掌握的深度,由外到內,由武技到武德,武技內核的延申比外在形式的多樣更加重要。從外在而言,是對學習武術賦予了一種更為實際的作用。內在看來,是武術學習內容和體現形式本質的發展。
在中學生武術興趣培養中,以武技的深度為突破點,通過在武技難易度之間的交替轉換來實現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武術的自主性。“自衛”同樣是學習武術的原因之一,“自衛”來源于“攻防”,將武術發展成為大眾所期盼的武術體現形式,是對學校武術教育路徑的改革,是武術屬性的自然回歸,是對武術項目的尊重。
學校武術發展與學校體育的同時又具有教育與武術的雙重屬性。為學校武術面臨民國初期就有的武術課程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是學校武術難以發展的原因之一。就目前的武術教育路徑而言,無論理論還是實踐,都側重于教學方法和內容形式。我們知道學校武術獨特于同場對抗項目是因為其本身需要招式于招式對抗甚至人與人肢體接觸為特點。然而在此情況下,學校武術的獨特性很難得到發展。
在學校武術被“邊緣化”局面可見,學校武術發展受教學內容影響,而教學內容又由課程標準決定。兩者相輔相成的,雖然課程要求以學生為本,然而“課標化”的武術套路不斷重復,一個套路練到考試這樣的“終點式”武術課程,是使學生感覺學校武術流于形式的關鍵原因之一。在“課標化”的武術課程中,無論以什么形式,都很難調動學生學習武術的激情和興趣。
第一,在邱丕相等提出的“淡化套路”理念上:雖然適合了目前的套路化現象的學校武術教育,但是在淡化程度上面臨問題,學生對套路化武術的反感和武術興趣的丟失是息息相關的;第二,在2006年由呂韶鈞、武冬提出的“突出拳種,優化套路”理念上:突出拳種為地域性為代表的武術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卻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第三,是全國學校體育武術項目聯盟確立的“強化套路、突出技擊”理念。突出技擊適應了廣大學生的喜愛,也使武術技擊屬性得到了回歸,然而在實行度上面臨問題。綜上,雖有三種武術教育路徑,但是各為其說,只解決單方面的問題,并且三種路徑選擇沒有綜合甚至共和,任然沒有解決學校武術教學中的實質問題。
武術在長期套路化學習的過程中剝離了武術之打的功能。在學校武術的表達形式上,只有在突出武術技擊性的基礎上,才能展示武術的多元屬性。外在體現上來說,技擊性是武術的本質屬性之一,從文化內涵傳承的角度來講,武術修養中常說“習武先習德”,學校武術在文化傳承上宣揚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培養,是民族傳統精神學習的重要手段。廣大青少年上武術課時幾乎都是抱著學習技擊防衛本領的目的而來,將武術的技擊性提升到技擊智慧更像是大部分學生理想中的武術。武術技擊功能傳承為學校武術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也是傳統武術文化延傳的關鍵。學校武術作為武術傳承的重要區域,如何把控至關重要。
綜上,可以將武術技擊中的對抗的概念理解為肢體對抗的技擊智慧。主要體現在進攻和防守中對技、戰、術的判斷和理解,從而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出的判斷的綜合能力。在武術課堂中突出對抗這一因素,對武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武術教育從被教學化到傳授形式,再到后來的套路化形式使得武術教育路徑窄化,學校武術的發展和武術課課程體系息息相關。課程體系在武術文化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在這樣的套路化武術課程中,中學生并未真正了解武術的含義,最終所形成的武術概念就是武術是套路。這樣使學生對武術的概念始終停留在體操式武術。
就武術套路而言,即使把武術套路優化為最核心最精華的內容仍然無法改變無數套路不符合各級普通學校體育課教學內容進行推廣的事實。所以對于學校武術中簡化套路并且更改其難易度也是學校武術發展的原因之一。在淡化套路突出技擊性的同時,教學將嚴格保障開展的“安全性”放在首位。
從學校武術教育現狀來看,大多都是學生都是對套路以操化形式表演,被動地接受“填鴨式”的教學,單純為了完成整套動作技術。套路也是武術的一部分,然而要結合二者并且有個合理的把控才是問題所在。打有打的優勢,練有練的樣子。傳承不是為了復古,而是為了更上一層樓。就其形式而言,在簡單招式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對抗,再利用招式之間的化解來體現出技擊性,二者的連貫也就體現出了技擊性和套路的共同促進。這樣既保留了武術套路的經典,又繼承了武術的本質屬性,使武術在學校武術中得到本土化回歸,重新走上結合攻防和套路一體的武術表達形式。
在學校武術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明確武術教育對人的實際教育意義以及作用。學校武術的發展內容以學習載體的形式與精神文明建設密不可分。技擊屬性的回歸必然為學校武術的發展迎來新的面貌,從而使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推動中華名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武術教育路徑選擇實際上就是明確“打不打,怎么打”的問題,武術技擊屬性的回歸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但是“技擊性”一定要嚴格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