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浩林 彭輝 袁泉
(武漢城市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83)
時代的發展使國家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國家之間競爭的主要領域必然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很多年前就已經被人們所熟知。而國民也一直在向科技領域努力,力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是發展科技的重要一環,高校中的大學生更是發展科技的主要生產力。因此大學生的培養對于祖國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其專業知識及身體健康關乎祖國接下來幾十年的發展命運。但現在各高校的大學生體質狀況普遍不良好,作者認為,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
作者運用多種形式途徑,如,問卷調查、走訪得形式得到多份學生體質信息并對其進行統計,后查閱了多篇論文,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根據數據資料顯示,我國存在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學生有貧血的問題,而另外也存在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營養過剩的問題。概括的看,學生群體中出現“肥胖”的概率呈現增大的趨勢。而其他的各項身體指標也呈現下滑的態勢。比如很多學生的下肢力量較低,而近視率在逐年升高。現在在高校的課堂往任何一個教室望去,都能看到數量不小的近視患者。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熱衷于健身的大學生,他們處于各種原因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鍛煉,養成了良好的身體,與大部分不注重鍛煉的大學生形成較大的體質差異。
作者曾對某高校的體質監測成績做出統計,若嚴格的按照檢測指標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統計,能達標的不足40%。這些學生跑800m、1000m氣喘如牛且行動緩慢。在進行需要爆發力的50m短跑項目中用盡全力也依然難以用快速來形容,甚至有些男同學一個引體向上也做不了。這些數據都充分表明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
大學生是國家接下來幾十年發展過程中的中流砥柱。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技術的發展讓物質生活越加豐富的國民逐漸開始重視下一代的教育。而教育局提倡的素質教育也逐漸被人民關注。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大學生對于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他們沒有健康、強壯的體魄,如何能為祖國建設效力?清華校園中幾十年一直流傳著一句話:“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可見我國的頂級名校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關注。但我國的很多其他高校仍舊沒有對學生的身體素質產生足夠的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逐漸下降不是一兩天能完成的,它一定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古話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學生身體狀況不佳持續已久,作者將在下文對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
科技的不斷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幾十年前的孩子在讀書之余還要幫助家里干農活或者家務活,這些都是體力勞動,可以在無形中鍛煉自己的身體素質。20年前汽車還不是那么普及的時候很多學生出門跟朋友玩耍是靠走路或者騎自行車,這也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10年前網絡還不是那么發達的時候,學生的娛樂活動是足球、籃球、乒乓球或者其他運用方式。這些都能很好的鍛煉學生的綜合體能。但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使這些發生了變化。中國大多數的家庭已經不再需要孩子在讀書的年紀為家里的經濟出一份力,很多家長也舍不得讓孩子干家務,甚至經濟狀況好一點的家庭已經請了家政處理這些瑣事,這在無形中減少了學生在家庭中鍛煉體能的機會。現在的交通也變得非常發達,學生出門就能看到各種便捷的交通工具,如,私家車、出租車、公交車、地鐵等。這些極大的增加了學生的出行便利度,但切實的降低了學生鍛煉體能的機會。另外,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的各行各業的繁榮,其中就包括娛樂業。多年前學生豐富的娛樂活動在今天變成了手機與平板電腦。很多學生在課外幾乎不進行戶外活動,他們拿著手機與平板就能在椅子上坐一天。網絡已經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娛樂需求,他們不再期待與朋友進行戶外活動,而戶外活動的減少進一步的導致了學生身體素質降低。
我國這一代的大學生出生在經濟已經逐漸發達的21世紀,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騰飛。他們足不出戶就能滿足幾乎所有的自身需求,因此,很多大學生養成了一種學生間稱之為“宅”的習慣。這些很“宅”的學生往往不喜歡出門社交、不喜歡出門運動、不喜歡健身,且喜歡呆在寢室吃外賣,這會很大程度的導致學生體能下降。另外,作者了解到,現在很多大學生對于體能鍛煉有著錯誤的認知,很多人認為他們正值年少,正是身體強力壯的時期,自身根本不需要進行鍛煉,認為鍛煉是需要保持體形的中年人以及身體虛弱的老年人才需要做的事。這中思想的蔓延進一步導致了學生的體質下降。
另外,當代大學生中沉迷網絡游戲的現象盛行。很多學生白天上完課徑直就回宿舍去玩網絡游戲,并且經常一玩就是一個通宵,第二天申請困頓的出現在課堂。熬夜對身體的傷害在很早就已經引起了國民廣泛的注意,過度熬夜很容易導致脫發、免疫力降低等問題,嚴重的甚至可能引起猝死。但是很多學生依舊我行我素,認為自己年輕,身體不會出現問題。殊不知雖然當前沒有出現顯著的問題,但是身體已經處于亞健康狀態了,并且身體素質已經出現下降。
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就已經側面說明了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力。這一代大學生的父母多出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所以他們的父母在年輕時進行各項活動、運動、娛樂、家務時,已經完成了很大一部分的身體鍛煉,這導致他們的父母可能沒有培養出自主自發的對自己的身體進行體能鍛煉的習慣。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家長的這種觀念很容易就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也產生身體素質不需要刻意去鍛煉的錯誤認知。
另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家長過于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甚至于只關心其學習成績而不關系孩子其他任何方面的發展。孩子在學校學完繁重的課業后,放學還要被父母送進各類補習班,這也會進一步的壓縮學生的鍛煉時間。同時,孩子從小在這種高度重視學業成績的環境下長大,當他們進入大學后,很可能會延續中學那種只重視學業成績,而不關心其他的習慣。即使大學期間,學生擁有非常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學生可能依然不會去合理分配,而只是用來學習,進而忽略對自身身體素質及其他各方面綜合能力的培養。
雖然素質教育教學理念已經推行了多年,但是很多學校的管理者以及授課教師依舊沒有將觀念扭轉過來,他們思想上仍認為學生的學業成績是唯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不同地區體育教學資源分布不均,沿海發達地區比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教學資源要豐厚,并且在新的教學理念方面要推廣得快。同時國家的體育改革方向不夠明確推廣力度不大也使得許多地區仍然沿用以前教學方式,高校關于體育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仍比較落后,因此,很多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重視學生的體能培養與體能測試。大學生很大一部分都沒有運動及健身的習慣,而當學校也開始放寬體能測試后,大學生便更加漠視體能鍛煉,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生的體能退化。
目前,高校體育教學總體還是在走竟技體育的路子,許多高校體育教學部仍是按照竟技體育項目設置。沒有新的教學摸式,不適應于大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大多數學校大部分體育課程還是按照竟技體育內容和訓練方法設置,忽視了不同地區、民族,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興趣愛好等方面因素,因而教學活動枯燥乏味導致許多高校大學生都不愿去上課。另外,體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有些體育教師上課呈現一種很不負責的態度,這類教師在將學生集合后,象征性的教學生做一些熱身運動便宣布解散,完全不組織學生進行運動學習及運動鍛煉,使體育課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另外,高校的體育資源也呈現一種不豐富的狀態。高校擴招已經施行多年,能夠進入高校學習的學子逐年遞增。但是高校的體育資源配置卻沒有跟上。很多學校操場破舊,學生缺乏運動場合。有些學校開設了一些球類項目教學的課程,但卻連該球類項目所需要的都沒有,學生學習該類運動只能紙上談兵。這種教育資源的缺乏即影響教師的教學熱情,也影響教學質量,更會降低學生的鍛煉興趣。
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石。大學生的各項變化都應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視。當前,大學生體能退化、體質變差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話題。體質對于人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影響。若學生體能跟不上,如何“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對于大學生的體質健康趨勢,若放任不管、任其發展。在進入持續的惡化后,體能問題必將限制學生的各方面發展,甚至影響祖國的未來。因此,高校積極面對該問題,并投以高度重視,通過多種途徑對大學生體質現狀進行改善,讓學生接收運動、習慣鍛煉,走出宿舍。萬事開頭難,當學生習慣體能鍛煉,若有學校在其身后進行監督,之后的體質提升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