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芬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山東 菏澤 274300)
2019年,國家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在獲取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取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的通知,要求有關院校推進“1”與“X”有效銜接,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把試點工作和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等融合在一起,積極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擴大就業面。2019年8月“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第二批證書試點,入圍教育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本研究將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內容與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過程有機融合,制訂“書課崗證”融通實施方案,通過重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改革等開展研究與實踐。
對于“1+X”證書制度而言,“1”和“X”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相互銜接、相互融通的,二者是一個共同的有機體,教育培訓對象是相同的,雙方結合在一起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設置合理的培養目標。二者是主體和補體的關系[1]。其中,“1”是職業教育的主體,具有基礎性、全面性、系統性的特征;“X”是“1”的補體,具有針對性、適應性、靈活性特征,承擔著補充、拓展、強化等角色。以高職助產專業為例具體闡述如下。
對接現代產科服務模式的改變、母嬰護理行業的發展趨勢,應及時補充母嬰護理行業企業的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如目前母嬰護理行業關注度較高的導樂分娩、產后恢復等項目所對應的職業核心能力要素,要適時進行補充學習,確保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與母嬰護理工作崗位需求無縫對接。
以“X”為基礎,強化“1”涉及的多方面要素,如知識、能力等。在教學中引入職業能力培訓,使學生具有更堅實的職業基礎,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通過“X”拓展助產專業“1”之外相關工作崗位知識、技能和能力,擴大學生就業面,以獲取更多就業機會。
2019年8月,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正式納入教育部第二批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范圍,基于母嬰護理行業企業的職業崗位需求,考慮現有專業的課程體系、就業需求等因素,將其與高職助產、護理專業教學標準進行對應。
(1)以母嬰護理市場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1+X”證書制度的設計初衷就是促進產教融合,促進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產業需求。一方面,要將證書體系中的內容分解后融入學歷教育,通過“書課崗證”融通,結合母嬰護理行業企業用人標準和職業崗位能力標準,以母嬰護理市場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利用學歷教育多學科整合的優勢,豐富和完善職業教育內涵。(2)明確“書課崗證”融通的具體路徑。“1”與“X”的相互融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將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高職助產專業教學標準對接,保持教學要求和培養目標的一致性。二是在現有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證書培訓內容的設計和融入。三是實現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過程與高職助產專業教學過程一體化。具體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實訓實踐等進行一體化統籌安排,真正實現育訓融合。四是統籌安排助產專業課程內容考核與職業技能考核,實現同步考評。五是做好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轉換,制訂學分轉換實施方案,為國家資歷框架的構建奠定基礎。
(1)將“X”完全融入“1”中的模式。此模式是職業教育經過“1+X”試點、成熟和進入新常態后的基本模式。適用于針對“X”證書內容僅限于校內學生獲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不對外提供培訓的專業。通過課程置換、內容強化、內容補充、深度或廣度拓展等方法將“X”完全融入“1”中,融合后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育教學模式、教學組織與教學實施、學習成果測評等能同時滿足“1”和“X”的要求。(2)將“X”與“1”對接融合的模式。在此模式中,“X”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特征,“X”中的少部分課程內容與“1”相融合。適用于職業院校既滿足校內學生獲取職業技能證書的需求,又對外提供社會服務培訓的專業。其方法在于全方位研究“1”和“X”的接口,同時分析雙方的多個關鍵節點,使“1”的內容變得更加完善和健全,從而促進雙方融合,確保“1”能夠真正支撐“X”。在該過程中,有必要針對之前的課程內容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等進行調節和完善。結合“X”證書標準所提出的相關標準和內容,對于對接點以及融合面進行科學合理設置,保障完善之后的“1”可以有效支撐“X”培訓,從而實現預期目標。
學歷證書中的專業教學標準由教育部牽頭組織制訂,依據的是職業崗位任務與能力要求。“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由社會評價組織制訂,依據的是行業企業工作流程與職業能力要求。二者的制訂主體雖不同,但最終都是基于職業崗位綜合能力需求,實施職業崗位知識與能力培養。因此,通過仔細研究并分析《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按照《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標準》(2019年9月試行)文件精神,制訂相應的培養方案,校內專家與企業專家共同合作,制訂方案并實行,保障輸出人才的綜合能力和社會需要具有高度匹配性。結合助產職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將助產專業的培養內容和母嬰護理職業標準對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培養體系,實現學歷證書與“X”證書的標準融合對接。
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應以母嬰護理工作過程職業活動為導向,組織校內校外專家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母嬰護理崗位需求和特點,相關行業、企業專家與校內專家共同分析本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由此確定崗位相對應的職業能力。將初級、中級考證大綱融入核心課程。在課程體系中設置職業資格考試類課程,如孕產婦護理、新生兒護理、母嬰保健,助產專業增設母嬰護理方向,并制訂該方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結合證書考核的實際內容和標準,引入相關教學內容。為達到證書標準和專業課程兩者之間徹底融通,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將證書標準中的孕婦護理、產婦護理、新生兒護理、嬰兒護理模塊內容融入產科護理、婦科護理、兒科護理課程,嬰兒教育訓練模塊融入母嬰保健、助產綜合實訓課程,并修訂課程標準,對于需要強化的課程,對接標準,采用模塊化的內容重構;對于需要拓展的課程,根據標準選取教學內容;對于需要補充的課程融入標準,改革課程內容。
在教學中,校內實訓場所模擬母嬰護理崗位工作環境,專業技能訓練和崗位操作流程要求相互匹配,專業教師與行業專家共同協作,實施以行動為導向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任務描述、分析、實施、評估、提升5個教學過程,開展三維課堂學習,提升課堂效率,校內課堂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及專業技能訓練,線上課堂優化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企業課堂進一步拓展崗位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