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娥,徐愛鈺
(濱州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工作關系民族振興、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在當下,如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需要長期全力以赴做好的重要任務。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培育的前沿陣地,涉及“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我國獨特的國情決定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必然旗幟鮮明地印上社會主義的烙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自媒體以其獨特優勢迅速開啟“話語狂歡”的新時代,對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大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數字土著”,在多元化社會思潮的侵襲下,其意識形態呈現出理智與實際、矛盾與困惑交織的復雜狀況,存在思想混亂、信仰迷失、價值困頓、主流意識形態日益淡化等問題。雖大部分學生能夠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隨著自媒體時代的開啟、青年大學生自身特點以及時代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受西方霸權主義和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90后”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培育存在一些不可小覷的問題。
中國目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一直是西方國家企圖進行各種思想滲透和文化顛覆的重點目標。高校作為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培育的主陣地,更是西方發達國家關注的重點區域。目前,西方發達國家企圖憑借傳媒技術優勢,在通過網絡進行文化傳播的同時,潛移默化將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利己主義等價值觀暗裹其中,并假借“民主、自由、平等”的旗號企圖對廣大青年尤其是青年學生進行思想上的侵蝕腐化,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西化,從而影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解和認同,影響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建立[1]。
自媒體時代,各種社會思潮空前活躍,聚焦社會的各種利益和矛盾,且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激蕩交融,里面有精華,亦含糟粕,真偽難辨,極易被某些團體所利用、操控。而大學生作為信息傳播中各種社會思潮的重要載體,其思維活躍,接受新東西快,但社會經驗缺乏,信息素養不高,很容易被一些錯誤的社會思潮影響,有時甚至感情壓過理智,容易被煽動,從而將不良情緒通過網絡傳播和發酵,發表不當言論,在一定范圍內造成繭房效應,形成屏障,妨礙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培育。在各種社會思潮中,對大學生產生影響較大的為民粹主義、民主主義和泛娛樂化思潮。這些思潮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行為方式等多個方面產生影響,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等,造成學生在網絡中迷失自我、價值觀扭曲、審美庸俗化等,從而導致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培育困難,甚至引起個別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懷疑和抵觸。
大學生作為年輕群體,隨著媒體傳播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地借助新媒體關心國家時事,但由于其政治辨識度低,生活經驗缺乏,接收信息渠道多,很容易受非主流媒體上真假難辨的信息影響,缺乏深層次思考,從而被不良信息或謠言誤導,存在悲觀消極和對抗情緒。因此要有針對性地調查當下學生的思想狀態,對于其關注的一些信息或社會輿論話題,及時跟進報道,避免不良媒體或團體借助事件擴大負面影響,引發不良情緒,通過正確及時的輿論引導,傳播主流價值觀[2]。通過高科技手段監控信息傳播系統,過濾各種違背社會道德和違法的不良思潮,及時發現、攔截處理錯誤信息或謠言,規范網絡信息傳播[3]。
大學生更喜歡用一種輕松、活潑、符合大眾的話語方式進行交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要采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開展宣傳工作。在表達方式上,要改變宣傳上以往過于嚴肅的基調而以輕松活潑的形式進行,借助社交媒體的傳播力量不斷創新,用影像化、年輕化、接地氣的表達方式傳播主流思想,通過網絡語言淡化主流意識形態色彩,采用創新的方式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培育。在宣傳內容上,要用新鮮而富有正能量的內容,引導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地看待問題,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力、影響力,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魅力,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土化,讓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核心思想內化于心、自覺踐行。
多元化思潮對當下獨立個性的大學生思想和價值觀的形成都帶來了不少的沖擊,對大學生原有的價值認同產生了巨大影響,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基于社會思潮帶來的各種影響,高校可以有針對性、分層次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地看待各種社會思潮,增加政治敏銳度,自覺抵制錯誤的社會思潮。通過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幫助大學生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借助社會實踐堅定理想信念、將自身發展和國家發展相結合,扎實專業基礎,練就過硬本領,提升信息素養、價值判斷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社會實踐中將社會主流意識內化于心。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是一個國家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當下的中國,隨著國際形勢的復雜多變,西方國家一直企圖通過文化滲透,對我國青年尤其是大學生進行思想侵蝕。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要重視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培育,強化陣地意識,不斷提升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線下要改變以往思政課堂滿堂灌的方式,采用新穎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配備一定比例的專業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時關注學生動態,深入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大學生存在的思想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對大學生存在的困惑和糾結及時給予思想指導。通過培育思政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并通過帶好學生干部,以點帶面輻射性地做好各層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在線上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微”方式結合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建立集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娛樂于一體的信息交流平臺,讓網絡宣傳平臺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吸引學生主動關注并參與學校的網絡信息平臺,對于網絡的不良情緒,能通過線上線下及時疏導;能通過突發或重大事件對大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引導和規范,從而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效力,形成教育合力。
要夯實主流意識形態的基礎地位,就必須借力高科技,利用大數據了解不同層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對學生的關注點進行大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推送信息,從而實現推送內容與大學生需求精準對接。在信息發布時,分析受眾的群體特征甚至是個人的閱讀偏好,根據不同群體輸出不同語言風格的信息內容,使信息生產定制化、個性化、多樣化,更吻合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從而行之有效地開展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為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培育保駕護航[4]。
總之,在自媒體環境下,應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切實有效地開展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通過搭建和諧的校園網絡平臺,搶占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加強高校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通過深入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發布信息,并采用接地氣且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讓主流意識形態在大學生政治意識中深耕厚植;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辯證看待問題能力,引導大學生在各種社會思潮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選擇;采用新技術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喜好,增加網絡平臺的吸引力和媒體傳播的精準度,讓大學生將主流意識形態內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