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晶,盧穗華,譚志燦
(廣州市醫藥職業學校,廣東 廣州 510430)
21世紀以來,我國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進程日益加劇。據2019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占全國總人口數量的17.9%,65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占全國總人口數量的11.9%。根據預測,到2050年我國65歲老年人口數將會達到3.9億。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總和生育率卻在持續下降,這些因素將直接導致我國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快[1]。廣州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自1992年起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9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175.51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18.40%。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養老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對養老服務事業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老年人多伴有基礎性疾病,且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不斷增多,因此,同時具有養老和醫療等需求。我國約90%的老年人傾向于居家養老。針對以上現狀,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醫養結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政策,各地區積極探索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由于中醫藥對老年慢性病、多發病的防治以及老年康復保健有獨特的優勢,開展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以社區為中心,通過整合社區的優質養老資源與醫療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醫、養、護一體化服務的一種健康養老模式[2],既能考慮家庭需求,減輕子女負擔,又能解決老年人的醫療、養老等問題。我國現階段老齡化社會不僅需要促進老齡社會穩定發展,還需要解決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多發病等醫療問題,傳統的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相互獨立,不能滿足現階段養老需求。近年來,隨著政府大力支持,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已成為我國積極應對養老問題的有效舉措[3],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由于適合我國國情以及能滿足老年人需求,成為各地普遍推行的一種養老模式。因此,隨著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和機構養老服務能力不足,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應運而生,并在老年人醫療護理、生活照料、康復保健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顯著的作用。
中醫藥具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特點,在疾病防治方面主要以預防、調理為主,可融入藥膳、刮痧、拔罐、推拿、針灸、太極拳、八段錦等防治手段,具有價格低廉、副作用小、療效好等特點,對于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療效。由我國衛健委、民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的《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指南(試行)》指出,要充分利用中醫藥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診療服務,使用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熏洗等中醫技術及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個性化起居養生、膳食調養、情志調養、傳統體育運動等進行健康干預;要為老年人提供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服務,并與現代康復技術相融合。因此,大力發展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中醫藥在健康養老服務領域的創新性運用,既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又能緩解老齡化社會的經濟壓力,更能體現我國的文化自信[4]。
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廣州逐漸形成覆蓋服務供給、服務保障、服務評估、服務監管等的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已初步建立全覆蓋、多層次、多支撐、多主體的“9064”養老服務體系。2020年《廣州市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建設提升行動計劃》指出,以老年人服務需求為導向,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基礎上,統籌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對下指導等綜合功能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建設,將街鎮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升級打造為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數據顯示,目前全市超過20.1萬名老年人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占老年人總數的11.6%,全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100%。此外,廣州市著力推動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和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等重點工作,大力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高質量養老服務體系,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此外,通過搭建智慧養老平臺,開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為老年人提供更加智能、完善、便捷的專業養老服務。
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是一項需要多部門協作的民生工程,需要民政部、教育部等多部門加強協作,以及鼓勵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建設。由于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剛起步不久,相關政策的制定尚未完善,各部門的分工不夠明確,容易出現社區醫院對醫養結合養老政策理解不準確、對醫養結合社區居家養老概念模糊等問題。此外,醫養結合的難點在于養老醫療資源供應不足,由于養老服務的利潤較低,因此,醫療機構拓展養老服務的積極性不高。以上因素都對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推行造成一定阻礙,不利于老齡化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戰略任務。由于社會力量參與的養老服務建設盈利有限,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方面,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建設不夠積極,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此外,由于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的特點,以及受傳統觀念影響,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去政府提供的公益養老機構,而無法或不愿享受高端養老服務,大多數民辦養老機構無論在財政收入還是人才培養方面,都面臨著一定困境。因此,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事業,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進而促進我國養老服務產業長期健康發展。
中醫藥特有的防治理念和康復保健技術在防治老年疾病、養生保健及延年益壽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5]。發展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健康養老服務既有利于滿足老年人醫養結合的健康需求,又能進一步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文獻研究顯示,我國中醫藥特色的健康養老服務社會影響力和學術影響力均較弱,具有研究方法簡單、研究力量分散、相關文獻引用率低等特點[6]。由于老年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多數老人患有慢性病,老年人對于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較大,但目前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的供應和宣傳明顯不足,以廣州為例,雖然養老機構數量、床位數量位列全省之首、全國前列,但能夠提供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的機構和床位都比較少,且同時具有中醫藥知識、康復保健知識和老年護理知識的專業人才短缺[7]。此外,中醫藥知識雖得到一定程度普及,但由于中醫健康養老知識宣傳不足,在社區養老中的實踐應用率還不夠高。因此,加強中醫藥健康養老觀念宣傳、提升中醫藥養老服務供給力對于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醫藥類醫養結合型養老人才是具備醫療、護理、中醫、養老等多方面知識的高素質人才,而具備中醫藥知識和老年護理知識的養老專業人才短缺是中醫藥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障礙。目前,大部分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機構規模較小,職員薪資待遇低、勞動強度大、晉升渠道不暢,以上因素導致養老從業人員缺乏職業歸屬感,不利于高素質養老人才的引進和留任。此外,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醫養結合型養老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養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尚不統一,導致醫養結合型養老專業人才短缺,尤其缺乏具有中醫藥專業背景的醫養結合型健康養老人才。
目前,我國對于養老和醫療方面的政策保障主要為部門規章、政策文件等,而相關法律文件相對較少[8]。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產業需要社會各部門協同參與,為確保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健全發展,首先,政府應加強引導,制定并落實養老法律法規,明確行業標準,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基層治理模式,加大對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投入,以推動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真正融合;其次,明確社會保障部、民政部、財政部等的工作職責,構建完善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老年人個性化、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9]。
社會力量可促進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我國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對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建設的社會企業,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進一步實現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融合。對于創辦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機構,政府尤其應給予政策支持,并采取相關優惠措施。此外,可借鑒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養老經驗,積極建立社會志愿者養老服務培訓制度,鼓勵社會資源進入養老服務體系。借鑒美國多方資金支付體系,激發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投資活力,開發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產品,滿足老年人多元化醫養需求[9]。近年來,我國民政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 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這將有利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養老服務。
發揮中醫藥健康養老優勢,將中醫資源與養老資源進一步融合,對于老年疾病的防治,老年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應加強輿論宣傳,改變群眾傳統的養老觀念,倡導中醫健康養老理念,引導老年人接受中醫藥醫養結合養老理念;其次,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加大財政投入,提升中醫藥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供給力,社區醫療機構應面向老年人開展中醫護理、中醫養生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務,積極為老年人提供中醫藥保健服務,不斷滿足老年人醫療服務需求;再次,鼓勵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學校等采用多學科研究方法開展產學研合作,對我國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開展深入研究,進一步提升中醫藥醫養結合健康養老的影響力[6]。
由于我國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善,專業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首先,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高校培養醫養結合型養老專業人才。地方政府也可依據本地情況探索人才定向訂單培養模式,對于培養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人才的學校,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也可借鑒發達國家醫養結合型養老人才的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其次,醫養結合型社區居家養老機構應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提高從業人員待遇,打通晉升渠道,吸引高素質專業人才。鑒于中醫藥在中醫養老、中醫養生保健方面的獨特優勢,鼓勵高校開設中醫與養老相結合的新專業,建立中醫藥健康養老實踐基地,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對養老服務人員進行中醫藥養老技能培訓,加強對中醫藥養老人才的培養[7]。此外,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提升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的中醫藥知識和康復保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