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軍,王山東
(1.河海大學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工業是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其他產業都與其有著較強的聯動關系[1]。產業的分布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該區域的產業關聯度,同時也能展現其發展水平[2]。工業經濟的空間結構布局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3]。
2 0 世紀5 0 年代有了經濟空間結構的概念,Weber[4]創立的工業區位論研究范圍局限于單個產業部門;Isard[5]開始重點關注對區域的綜合研究分析;Perroux[6-7]經過完善形成了區域經濟增長極理論;Friedmann[8-9]提出核心—邊緣理論,將區域經濟發展分為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階段、工業化成熟階段4 個階段。國內相關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相對而言沒有國外成熟,主要是探討生產力空間布局及其原則[10],提出區域發展平衡發展戰略和不平衡發展戰略[11],研究區域經濟成長與區域結構的演變之間的關系[12-13],探討我國宏觀經濟空間結構[14-15]及我國城市的空間分布規律[16]。
由于起步較晚,專家們注重對理論模型的分析而忽略對實際案例的驗證,同時對市域層面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以馬鞍山市下轄區縣為基本單元,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SSM)對馬鞍山市下轄區縣的不同工業部門進行研究,揭示馬鞍山市工業經濟空間結構的演化特征,為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美國學者Dunn 等[17]從20 世紀中期起開始陸續提出偏離-份額分析法(SSM),自此該方法開始逐步應用于各國的區域和城市經濟結構的分析之中。這種方法相較于其他方法更加靈活全面,而這種特性使它能夠表明經濟結構變化的原因,從而為規劃和發展提供方向。
某區域i(馬鞍山市下各區縣)的工業經濟在時間t 內發生改變,同時按照特定規則,馬鞍山的經濟被分為n 個部門,各量定義如表1 所示。

表1 SSM 中各量的含義
區域i 第j 個產業部門在[0,t]時間段的變化率為:

所在大區(馬鞍山)j 產業部門在[0,t]時間段的變化率為:

區域各產業部門規模標準化得到下式:

式中,Gij是區域i 第j 產業部門在[0,t]時間段內的增長量;Nij,Pij,Dij是Gij在該時間段內的3 個分量;表達式如式(4)所示,各量含義如表2 所示。


表2 SSM 中三分量的含義
馬鞍山市是安徽省下轄地級市,位于安徽省最東部,橫跨長江東西,地處117°53′E ~118°52′E,31°24′N~32°02′N 間。馬鞍山市是一個臨江近海城市,東與南京市江寧區、溧水區以及高淳區毗鄰,對整個安徽省的發展起到承東啟西的作用,是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2]。馬鞍山現轄三區三縣,分別是當涂縣、含山縣及和縣、花山區、雨山區和新設立的博望區,全市總面積4 049 km2,2017 年常住人口230.2 萬人。
以馬鋼為首的鋼鐵工業基地聞名于全國,是安徽省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2]。 同時,馬鞍山市的制造業也有較為堅實的基礎,其中冶金工業由于長期為馬鋼公司提供服務,積累了大量的配備設施和經驗,位于全國前列。
本文的原始數據是馬鞍山市1998-2010 年(除2004 年)各年份的工業企業的經濟數據,原始數據數據量情況如表3 所示。

表3 馬鞍山市各年份工業企業數目與總產值
依據上述模型分析馬鞍山市3 個時段的(1998-2001、2002-2006、2007-2010)工業結構。同時由于“三分巢湖”的區劃調整是在2011 年,本文對馬鞍山市的研究還是以原區劃為準,即當涂縣、花山區、金家莊區和雨山區。在行業分類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將各行業分為大類、中類、小類,對應的分類代碼依次是兩位數、三位數、四位數,本文主要研究兩位數的大類,以馬鞍山市三區一縣的不同大類工業部門的總產值為指標,依據上述模型分析馬鞍山市1998-2010 年各年份的工業結構。
2.3.1 各區縣的工業總體分析
在進行工業結構分析之前,需對工業總體進行宏觀的分析,首先得到馬鞍山市各區縣工業總體SSM 分析表(表4),由于是工業總體的分析表,結構變量Pi全部為零屬正常,當涂縣和金家莊區工業經濟總量的變化趨勢一致。1998-2008 年,由于積極的財政政策、“十五”計劃的施行以及2001 年我國加入WTO后,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所以這段時間工業經濟呈上升趨勢,且產業部門的增長量也逐年增加。2008 年是馬鞍山改革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國際金融危機這些難以預料及歷史罕見的重大挑戰和考驗,2008-2010 年工業經濟增長率為負,處于衰退期。雨山區工業經濟總量在1998-1999 年有一個短暫的衰退期,后面的趨勢也與它們一致;而花山區工業經濟總量的變化比較復雜,中間有幾年工業經濟增長量為負,總體上是一個“降升降升降”的過程。
圖1 顯示從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Di而言,當涂縣是正值最多的一個,且逐年增加,說明工業競爭力逐年增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最大。金家莊區Di的變化趨勢與當涂縣在一定程度具有正的相關性,工業競爭力也較強。花山區正負年份相差無幾,也是工業競爭力中等的區縣。雨山區的Di逐年降低后,在2008 年競爭力增強,在4 區縣中工業競爭力最弱。

表4 當涂縣、花山區工業總體SSM 分析表

表5 金家莊區、雨山區工業總體SSM 分析表

圖1 馬鞍山市三區一縣工業部門SSM 之Di

圖2 馬鞍山市三區一縣工業部門SSM 之Ni
2.3.2 各區縣部門工業結構分析
根據前文模型得到馬鞍山市三區一縣的工業部門的SSM 分析表,為予研究簡便,這里用行業代碼代表具體的工業部門,二者的對照如表5 所示。
首先關注工業部門經濟總量的變化,選取每個縣(區)主要的工業部門,例如當涂縣選取鐵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8 個工業部門,花山區選取紡織服裝、服裝業等4 個工業部門,金家莊區選取造紙和紙制品業、化學原料等8 個工業部門,雨山區選取鐵礦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11 個工業部門每年的經濟總量,得到該地區所有工業部門每年的工業經濟總量。根據圖3 可見,當涂縣工業經濟總量基本每年都是正值,而且逐年增加,工業處于飛速發展期。花山區的工業部門較少,但正值較多,都屬于穩定發展產業,1998-2010 年期間花山區的工業經濟總量一直處于平穩階段。金家莊區工業經濟總量基本每年都是正值,與當涂縣有著相似的變化趨勢,在2008-2010 年期間工業經濟總量出現下降趨勢。雨山區的工業經濟總量遠遠超過其他3 縣區的工業經濟總量,其中主要原因是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變化與其他所有部門不是一個數量級,1998-2008 年的主要趨勢是上升,但2008-2010 年急速下降。

表5 工業部門行業代碼對照表

圖3 馬鞍山市三區一縣工業部門SSM 之Gij
雨山區的工業經濟總量相較于其他3 個縣區要高出很多。根據表6 可以看出,雨山區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的結構偏離分量與其他工業部門不在同一數量級,說明該工業部門的競爭力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很大,直接影響雨山區的工業經濟總量,是雨山區的主要工業部門。當涂縣在研究初期的主力部門是紡織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但到后期,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及通用設備制造業所占比重逐漸增加,并形成了以這三個部門為核心產業的生產模式。

表6 雨山區工業部門SSM 分析表之Pij
馬鞍山市經濟結構的主體是鋼鐵工業,具有典型的資源型、初級化特征,全市經濟發展主要依靠鋼鐵冶煉、設備制造,工業化程度對經濟空間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都有很重要的作用[17],通過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當涂縣和金家莊區的工業經濟總量從1998-2008 年每年都在上升,但是當涂縣上升的工業部門是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而金家莊區上升的工業部門是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通用設備制造業。花山區的工業經濟總量一直處于平穩階段,由此表明花山區需要完善其工業結構。
2)1998-2010 年期間,當涂縣主力部門從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業轉移到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及通用設備制造業。雨山區主力部門一直是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3)本文對馬鞍山工業經濟空間結構的研究仍然是基于傳統的統計數據,對于空間結構布局演變機制的研究還比較片面化、淺層化,未來還需要從制度環境、市場主體等其他方面深化研究與探討。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不斷加深,馬鞍山產業結構中潛在的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并且日漸突出,例如結構檔次低、能耗高、效益低、適應市場能力弱等[16]。因此馬鞍山應該發展多種支柱產業,使其能夠在市場變化中快速調整;同時應該加強產業的外向程度,使產業關聯度增高,提升馬鞍山產品的附加值,提供市場競爭力;第三是避免結構趨向同化現象,加快馬鞍山的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換過程。